昆仑影业 - 三毛流浪记

文摘   2025-01-09 09:01   陕西  




三毛流浪记


电影《三毛流浪记》,上海昆仑影业公司1949年摄制,赵明、严恭执导,阳翰笙编剧,王龙基主演。影片根据张乐平创作的同名漫画改编,通过孤儿三毛在旧上海的种种遭遇,展现了旧社会广大城市流浪儿童的不幸命运。

该片于1949年4月1日开拍,摄制进入尾声时正是上海解放前夕,社会局势不稳,摄制组决定停机,保存好全部胶片,全体人员分散隐蔽准备迎接解放。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三毛流浪记》恢复拍摄。创作人员日夜加班,昆仑公司动员多位导演帮助他们进行后期制作。为了抒发欢庆解放的欢乐心情,剧组补拍了三毛参加庆祝解放大游行的结局。这也使得该片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部跨越了两个时代、拥有两个结尾的影片。

解放前的旧上海,大资本家、军阀、投机商人、洋人、流氓、骗子横行于世,他们过着养尊处优、挥金如土的腐败日子,而底层人民则穷苦不堪,生活艰辛。
大头、圆鼻子、三根头发、瘦小身材,这个外貌滑稽的男孩就是本片的主人公三毛(王龙基 饰)。三毛自幼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他终日在上海街头流浪,身无分文的他饿极了甚至吃刷广告的浆糊,困了就睡在垃圾车里。为了生存他送报纸、推黄包车、捡烟头,然而霉运却总尾随其后,所有的事都以失败告终。他好心做善事,反遭到诬陷和殴打。不过,生活在黑暗底层的三毛始终保持着诚实善良的性格,他从不愿为一口饭而沦为他人做恶的工具……







“三毛之父”张乐平和“三毛”王龙基(1949年)


张乐平与王龙基(1981年)
背景为《三毛流浪记》在法国放映时的电影海报



张乐平第一幅漫画《三毛流浪记》在上海《大公报》刊登


漫画《好梦不长》与电影中的相关镜头


漫画《推车上桥》与电影中的相关镜头

漫画《减价竞卖》与电影中的相关镜头


漫画《最后主顾》与电影中的相关镜头

漫画《人皆有母》与电影中的相关镜头


《三毛流浪记》摄制组合影
(左七张乐平,1949年4月)


王龙基,1940年06月13日出生,音乐家王云阶之子。童年时代参加过《艳阳天》、《新闺怨》、《三毛流浪记》、《母亲》、《两家春》等影片的拍摄。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三毛流浪记》中三毛的形象。王龙基饰演三毛时,年仅八岁。他幼年时也有过近似三毛的经历,这为他理解、体会三毛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提供了不少帮助。
1960年王龙基进入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电影文学系,毕业后分配到部队文工团工作。1979年转业到上海一家无线电工厂负责技术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王龙基和秦怡合作过《母亲》《两家春》两部电影,在《母亲》中,秦怡是王龙基的“母亲”,在《两家春》中,秦怡却成了王龙基的“媳妇”。


赵明( 1915-1999),原名赵炳章,生于江苏扬州。幼时在私塾读书时即喜爱绘画,摹仿戏剧演出,193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课余从事戏剧活动。1934年加入左翼剧联,后担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业余实验剧团的舞台美术设计。1936年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美工助理。抗战爆发后加入抗敌演剧队,在上海、武汉等地演出,历任秘书,编导,演员,美术设计等工作。导演话剧《胜利进行曲》《愁城记》《水乡吟》《杏花春雨江南》等。1947年在国泰、昆仑等影业公司任特级副导演,导演。1949年与严恭合作导演《三毛流浪记》。
1950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团结起来到明天》、《铁道游击队》,既重人物刻画,又注意较强的戏剧性情节,朴实,清晰,流畅。1957年拍摄《凤凰之歌》,格调清新,具浪漫主义色彩。1960年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副校长兼导演系主任。1964年在天马电影制片厂导演《年轻的一代》。同年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1984年与司徒兆敦合作导演《青山夕照》。
赵明对中国的电影教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在导演艺术风格方面,注重电影的民族化,群众化,重人物,又兼顾场景;善抒情,又着力于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
赵明于1999年9月4日去世,享年84岁。


严恭(1914-2010),原名陈宝润,出生于江苏南京。1933年加入左翼剧联南京分盟,从此投身革命戏剧运动。演出的第一部剧是洪深编剧的《香稻米》。1935年后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曾在《快轮日报》编撰《影剧周刊》。1937年到上海,参加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实验剧团,此间除了演戏,还创作了反帝反封建的独幕剧《开演之前》。
抗战爆发后,参加了救亡演剧二队赴各地从事抗日宣传。1941年任新中国剧社理事兼编、导、演。这段时期,他和汪巩共同创作了多场话剧《怒吼吧!桂林》;导演了《名优之死》、《心狱》、《风雪夜归人》、《蜕变》等话剧,并在《钦差大臣》、《海国英雄》、《日出》等剧中扮演主要角色。参与创办《戏剧春秋》杂志,1947年随剧团回上海。
1948年进昆仑影业公司担任导演,处女作是电影《三毛流浪记》。解放后,他调至长春电影制片厂,先后导演了十部故事片、两部艺术性纪录片。他导演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题材的《卫国保家》(1950)、《结婚》(1953)、《帅旗飘飘》(1958);有工业题材的《炉火正火》(1962)、《钢铁巨人》(1974);有商业题材的《满意不满意》(1963);还有儿童题材的《祖国的花朵》(1955)、《罗小林的决心》(1955)、《朝霞》(1959);家庭题材的《青春的脚步》(1957)等。其中《祖国的花朵》曾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作品一等奖。

1982年任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了影片《月到中秋》(1983)。还为广西电影制片厂导演了《逢凶化吉》(1989)等影片。

2010年7月4日,严恭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96岁。

阳翰笙(1902-1993),原名欧阳本义,出生于四川高县,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28年,发表了个人第一篇小说《马林英》。1933年创作电影剧本《铁板红泪录》,第一次运用电影形式正面表现农民抗租抗债的武装斗争。后又写出反映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电影剧本《中国海的怒潮》、《逃亡》等。1935年被捕,出狱后在软禁期间创作舞台剧本《李秀成之死》。1937年后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其间作有电影剧本《八百壮士》、《塞上风云》,舞台剧本《天国春秋》、《草莽英雄》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参与组织联华影艺社和昆仑影业公司,并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主任。1948年与沈浮合作编写电影剧本《万家灯火》,后又创作《三毛流浪记》。
1958年,发表四幕话剧《三人行》。1963年,担任《北国江南》的编剧。1964年,中国文化部举行1963年以来优秀话剧创作及演出授奖大会,《三人行》获得创作奖。
阳翰笙建国后历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厅副主任,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影协第一届主席,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党组书记等,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
1993年6月7日,阳翰笙在北京辞世,享年91岁。

我们
We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该片是制片人韦布是头一次拍电影,导演赵明、严恭是首次执导影片,就连剪辑师傅正义也是初次独立剪辑影片。
•该片即将开拍之际,制片人韦布和原著作者张乐平分别收到了恐吓信,威胁要他们放弃拍摄该片。但是制作人员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反而更加鼓起了斗志。
•为了演好角色,王龙基在拍片过程中一直像三毛一样赤脚生活。
•王龙基喜欢看漫画《三毛流浪记》,其中三毛喝糨糊后肚子痛的情节给他深刻印象,所以在拍喝糨糊的戏时,虽然明知糨糊桶里是藕粉,他还是不肯喝。为打消他的顾虑,导演带领喝,而王龙基只肯抿一小口,不像饿极了的样子。于是,当天中午剧组不许他吃饭,到下午让他自己在摄影棚找吃的,这才拍成了三毛抱着糨糊桶猛喝的镜头。
•该片中三毛的蒜头圆鼻子是泡泡糖做的,头上的三根毛是用外面粘着毛绒的三根铜丝贴在橡皮膏上,然后再贴在王龙基的光头上。为了贴住这三根毛,每天化妆师辛汉文得给王龙基剃头,因为他来回扭动,辛汉文打了一下他的头说:“小赤佬,头勿要动。”王龙基回嘴说:“你是——老赤佬。”一老一小很认真地吵了一场。结果,导演把他们吵架的情形用到了电影里,就是三毛领流浪儿大闹宴会后与贵夫对吵的戏。
•在该片中客串宴会来宾的是中叔皇、上官云珠、黄宗英、吴茵、赵丹、奇梦石、林默予等几十位演员,他们都是不收片酬义务出演。那场戏拍了一个星期,每天光是接送全体女演员到美发厅做头发,就用了五辆轿车。
•该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国产故事片。



张乐平(1910年11月10日—1992年9月27日),浙江嘉兴市海盐人,中国当代漫画家,漫画“三毛”形象的创作者,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多个春秋,共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画集。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 三毛流浪记(1958)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 三毛流浪记(1984)[四集]

上海电影制片厂:三毛从军记(1992)

我们
私人体验与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