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化国际传播的优化路径与实践策略

学术   2024-10-18 17:06   北京  

【内容提要】作为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信息交流场的全球传播生态对国际传播提出了更高的精准化要求。在对精准化国际传播的发展动力背景及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探讨精准化国际传播的优化路径:一是通过跨学科的理论资源相互融合提供学理上的指导与支持;二是重视未来国际传播智库建设及人才培养,为精准化国际传播储备后备力量;三是加强数智技术在海外舆情监测中的使用,真实了解国际受众声音,规避未来国际舆情风险;四是优化海内外国际传播网络,更好地搭建精准化国际传播平台。

【关键词】平台社会 精准化 国际传播 优化路径

超级互联网平台作为社交网络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模式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塑了当代全球传播生态。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在移动设备上被大量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发展为全球公众进行私人交流及获取国际国内资讯的媒介。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据统计学家(Statista)数据平台预测,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在2024年至2029年间持续增长,总计增加15 亿人,增长30.6%。在此基础上,X(原名推特)、脸书等社交平台及优兔视频平台等各类平台已逐渐成为基于社交网络的应用程序核心,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传播生态系统。数智技术的发展使这一系统更重视速度与即时性,而非传统媒体主导时期媒体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新的全球传播生态对未来中国的国际传播提出更高的精准化发展要求。本文对精准化国际传播的发展动力背景及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精准化国际传播的优化路径与实践面向发展建议。 

一、精准化国际传播的发展动力

当今世界,数智技术的高速发展缩小了国家间的物理距离,国家间联系日益紧密,国际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影响随之提升。国际关系受到数字地缘政治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仍然试图掌握国际舆论走向并以此塑造新的国际秩序。顺应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平台和平台社会的兴起,中国的国际传播也从传统媒体为主的渠道拓展至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性互联网平台,由此对数据驱动、受众分层、个性需求为特点的精准化国际传播提出新要求和新动力。

(一)数智技术突飞猛进的应用实践

随着平台技术的飞速发展,超级互联网平台的基础设施属性越发凸显,全球舆论的信源地从各类媒体逐渐转移至互联网平台。各种形式的互联网内容越来越多地通过专有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应用程序进行访问,相应的内容迁移到这些服务中以寻找新的受众。这也对平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主要以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数字技术发展为以海量大数据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场景化帮助决策的新的数智技术。

数智技术推动了平台寡头化发展,X、脸书以及优兔、TikTok等各类平台已逐渐成为基于社交网络的应用程序的信息交流核心。截至 2024 年 4 月,全球共有54.4亿互联网用户,占全球人口的67.1%。其中,社交媒体用户为50.7亿人,占全球人口的62.6%。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媒体平台是脸书,全球月活跃用户达29亿人。优兔紧随其后,月活跃用户达25亿人。社交媒体成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信息资源之间的数字多向沟通渠道,具有个性化、可扩展、快速和方便的特点。互联网用户利用各种互联网和电子服务及工具,通过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内容的评论、帖子、评论和讨论,积极参与分享信息。据总部位于新加坡的调研机构Datareportal调查,2024年,互联网平台用户每天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时间接近2个半小时,占总上网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TikTok 的单个用户平均使用时间最高,优兔用户在社交媒体总使用时间中所占份额最大。突飞猛进的数智技术为互联网平台在国际传播中注入巨大的影响力及潜力。

(二)数字地缘政治影响下的国际局势

在超级互联网平台主导的全球传播生态下,互联网平台通过组织经济参与者创建可扩展的、可重新配置的、多边的信息和通信市场,为社交网络提供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和文化条件。地缘政治进入数字地缘政治的发展阶段,地缘政治着重国际关系中权力关系地理影响的分析。平台技术影响下的数字地缘政治、信息系统及地理特征等共同影响着世界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信息等方方面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在全球化地缘政治变化中,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平台技术迅猛发展,例如5G技术发展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了拓宽我国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空间,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在2017年12月举办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与老挝、沙特、塞尔维亚、泰国、土耳其、阿联酋等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根据合作规划,中国建设了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铺设了海底电缆网络,并完善了4G和5G网络的连接,以加强地区的互联互通。

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是中国对与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行信息交流和数字合作新方法的探索,但长期在互联网平台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对于中国平台技术的发展视为威胁,并将中国视为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对手,采取措施限制华为公司参与美国5G产业发展,并游说日本、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西方国家放弃使用华为5G设备。数字地缘政治影响下的国际传播在平台空间中开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数字空间的全球公众舆论中争夺话语权,试图巩固霸权逻辑下的国际秩序。

(三)数字外交和中国海外利益的变化

在数智技术影响全球国家间交往的今天,“数字外交”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国际交往中,向国际社会公众传达正面信息,塑造优质的国际形象有助于国家海外利益的发展。

海外利益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议题。为了维护中国海外利益,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试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十多年来,中国在沿线国家海外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拓展了中国的海外利益。当今海外利益从原初的经济、军事领域逐渐转移到平台社会领域,在这一数字空间中,国际传播速度加快,覆盖面更广,国际传播生态愈发影响中国海外利益发展与安全。

二、面向社交平台和区域国际的国际传播实践

中国通过不同传播媒介面向全球的传播活动,多年来积极向世界传递信息,传播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念。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已经逐步建立了侧重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及针对不同区域国别的地方国际传播网络,在中央与地方层面,都积极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往营造优质的舆论氛围。

(一)侧重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全媒体国际传播平台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优化,中国逐步建立起包括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内的全媒体国际传播平台。从1950年至2000年,随着国际广播、英文日报及国际频道的投入使用,中国建立了覆盖纸媒、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体系。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外广播开始使用并在阿尔巴尼亚设立中继站,正式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声音。1981年中国第一份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创刊,198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在纸媒领域开展了新的中国国际传播探索。1992年中央电视台开播了首个中文国际频道CCTV-4,并于2000年9月25日正式开播英文国际频道。这一时期,中国在多类媒介中进行探索国际传播发展路径,进行了全方位的国际传播尝试。

2009年起,中国国际传播平台在互联网上快速铺开。2009年12月31日,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 (CNC) 开播, 并于2010年元旦正式上星向亚太和欧洲地区播出。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和新华社“新华网”的多语种国际频道, 地方电视台如湖南电视台的“湖南国际”、江苏电视台的“江苏国际”、浙江电视台的“浙江国际”等陆续开通网站,通过互联网将中国国际传播在世界范围拓展。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国际传播阵地开始新一轮转移,X、脸书等社交媒体成为重要国际舆论阵地。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一半的X用户说他们经常在这个网站上获取新闻,65%的用户表示获取新闻是其使用X的原因之一。85%的X用户表示会查看对时事的评论、79%的X用户表示会发布或转发新闻文章。许多外国记者通过X获取资讯。中国政府代表也在这类平台上开设账号进行国际传播。自2014年起,驻海外的中国大使馆陆续开通脸书账号用于推广中国文化与加强国际合作。2019年10月,中国外交部注册原推特账号,以“关注我们来认识中国外交”的账号简介向平台用户介绍自己,并于12月初开始发布英文推文。总体上,中国国际传播平台建设已经为开展精准化国际传播打下重要基础。

(二)针对不同区域国别的地方国际传播网络

中国幅员辽阔,与多国接壤,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差异较大,给国际传播带来了一定挑战。对此,我国各省市开始建设集合各地特色的、针对不同区域国别开展精准传播工作的国际传播中心。

2018年,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成立,启动了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建设步伐。通过搭建平台、拓展业务及加强合作,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还参与中国外文局的“精准传播联合行动”,加强与各地各部门国际传播协作,不断夯实精准国际传播的基础。如2022年5月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发挥云南省边境线长,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面向南亚东南亚做好国际传播独特的区位优势,以“美丽中国七彩云南”品牌,彰显周边外宣、多样性外宣的特点,突出精准化、专业化、社交化的国际传播发展路径。2023年11月,广东省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阵地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Today)正式推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发挥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优势,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东南亚各国、海外华人华侨乃至全球传播的重要国际传播发展阵地。2024年2月,黑龙江东北亚国际传播中心成立,以特有的韩语、俄语两个对外传播频道向东北亚地区进行国际传播,开展与国外媒体之间的新闻报道、文化和经贸内容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黑龙江对外话语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

目前,中国已建立了针对不同区域国别的地方各级国际传播中心网络。这类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有助于发挥中国区域特色及文化情感效能,加强中国地方政府与邻国政府之间的合作,构建地方政府间的国际传播网络,推动精准化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

三、精准化国际传播的优化路径

精准化国际传播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的系统工程。在未来的优化路径上,需要跨学科的理论资源相互融合提供学理上的指导与支持。同时需要学界与业界的深度整合,重视未来国际传播智库建设及人才培养,为精准化国际传播储备后备力量。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智技术在海外舆情监测中的使用,真实了解国际受众声音,规避未来国际舆情风险。进一步优化海内外国际传播网络,更好地搭建精准化国际传播平台。

(一)强化海外舆情监测,规避国际传播舆情风险

精准化国际传播对国际舆论场的舆论走向研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外舆情监测通过对各媒体、社交媒体平台、主流网络渠道的信息收集与处理,了解热点事件、对华舆情风险点,了解国际社会公众对中国的态度、观点与情感倾向。

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人民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民意和舆论调研。该全球民意与舆情追踪调研体系进一步强化对各国舆论环境和信息安全的分析评估,截至目前已完成8次线下样本民调和25次线上网络民调。其中,线下样本民调覆盖国家和地区达到47个,覆盖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近70%;基于民调数据的各类融媒体产品实现G7和G20国家全覆盖,累计触达海外受众48.4亿人次。海外舆情监测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全球受众声音,更加了解群体外“他者”的视角,规避未来精准化国际传播发展的舆情风险,突破西方构建的负面中国形象的内容陷阱。

(二)以学界与业界的深度协作储备后备动力

精准化国际传播需要源源不断的优质国际传播人才提供动力支持,以及高水平智库提供决策参考。为全力服务国际传播国家重大战略,2023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业界、高校共建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力图在国际传播的探索路径上有效整合资源,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着力深化创新平台建设与创新团队的打造。

当下中国传播业界与学界已开展国际传播的共同探索,中央及地方各级电视台与各类高等院校进行合作。2023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建的“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正式成立。通过理论与实践互补探索国际传播运营逻辑,学界与业界合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中国已经开始了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的探索路径,在未来发展中可进一步把握实践路径节奏,进行有组织科研,定期举办相关学术会议,保持合理的传播业界与学界的沟通频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实践能力的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建设具有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兼具学术价值与决策价值的高水平国际传播智库。

(三)以跨学科的理论资源融合提供学理支持

作为一个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传播领域,在未来国际传播发展中,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理论资源整合,为精准化国际传播提供学理上的支持,在理论与方法上为未来的传播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参考。

在理论层面,国际关系学透过超越简短时间间隔的事件本身及常识,更加深入地反映事件、过程和行动者,试图提供解释和规范,为精准化国际传播的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14传播学关注国际传播中的传播议题、传播实践过程,从传播本身解释未来精准化国际传播的发展路径。

在方法层面,社会学通过分类方法实现精准表达。例如其以内群体及外群体对人群进行划分,内群体指个体或群体自认为属于的群体,外群体指个体或群体自认为不属于的群体,以此对精准化传播的受众进行社会文化背景划分。计算传播方法在数智技术发挥重要作用的全球传播生态中,更加能够厘清当下精准化国际传播的发展现状。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则有利于长期调查了解精准化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挑战。不断发展的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是掌握国际传播现实的必要条件。未来的国际传播更加需要打破学科的边界,融合各种学科范式与研究方法。

四、精准化国际传播的实践策略

在探讨精准化国际传播优化路径这一宏观发展面向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精准化国际传播在具体的实践面向。通过制定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国际传播受众进行不同传播平台与所处地理位置细分,提升国际传播的精准效能。

(一)通过受众细分实现细分表达和触达

对不同文化、地域中的国际受众进行细分,制定不同的分类标准,通过细分国际传播中的受众,以情感动员引发国际受众的情感共鸣。

首先,对互联网平台上的国际传播受众进行细分。平台用户对社交媒体平台政治类及文化类信息需求较大。皮尤研究中心 2023 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脸书作为美国人的新闻来源超过了所有其他社交媒体网站,30% 的美国成年人表示他们经常在那里获取新闻。照片墙(16%)、TikTok(14%)或 X(12%)同样是美国公众获取新闻的渠道。但社交媒体用户同时对这些平台新闻的真实性有所怀疑,每个网站上大约四分之一用户对平台新闻持怀疑态度。15脸书用户侧重于社交,照片墙用户侧重于照片分享,TikTok侧重于短视频分享,X用户侧重于信息发布,不同的平台受众在国际传播中具有不同的需求。中国在这些媒体平台上的账号也需要以不同的账号主体,发布不同类型的文字、照片及视频内容进行信息传递,吸引不同类别的平台受众引发情感共鸣。

其次,对身处不同地域的国际传播受众进行细分。例如在华国际受众与外国国际受众中,已有部分在华人士在社交平台开设账号,通过这些外国人士视角,可以更容易与国际受众产生情感联结,有效传递信息。2023年年初,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外宣办、上海16个区党委宣传部和新民晚报社联合出品《老外讲故事·另眼观盛会》百集融媒体产品,邀请全球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百位在沪外国人——他们多为全球知名企业在华负责人、学者、艺术家等具有一定影响力人士——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国际话语逻辑讲述中国故事,更加具有说服力,获得了优质传播效果。

(二)借助情感共鸣强化内容传播实效

在以往国际传播的内容设计中,中国已经做了许多尝试。例如主流媒体《中国日报》早在2016年5月即与澳大利亚费尔法克斯传媒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在当地知名媒体《悉尼先驱晨报》(Sydney Morning Herald)、《时代报》(Age)和《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发行由《中国日报》制作的多语言出版物英文版《中国观察》,投放关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类传播内容, 但这一协议于2020年被澳方终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中国主动传递的信息内容视作“新闻式宣传”,在国际社会将中国的国际传播认为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宣传,塑造了多种负面的话语框架,如“战狼外交”等,意图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阻碍中国国际传播发展进程。

因此,在全球传播生态中的精准国际传播需要通过内容突破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着力推动重塑全球舆论生态。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开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如纪录片从较为客观的视角,通过合理的内容取材、故事结构设计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据2023年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的《影像中国 _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报告》显示,自然动物类、人文历史类以及社会热点现实类三类中国纪录片题材受到海外观众青睐。中国地大物博、物种丰富,自然动物类题材纪录片长期受到国际媒体与观众的关注。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也是中国纪录片创作及国际传播的优势题材。社会热点现实类纪录片通过展示真实生活场景,回应海外观众对普通中国人生活状态的好奇,以此尝试破除海外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201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在视频平台优兔上通过官方账号@CCTV播出,这是我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很好的尝试。该片通过讲述丝绸之路上的普通人,如在洛阳建造寺庙的泰国工匠奈、喀喇昆仑公路的客车司机王建平的励志故事,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与其他国家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故事。这一纪录片采用同步展开、穿插叙事的国际化的叙事方式,节奏明快,信息密度高,更加易于被国外观众接受。未来在进行精准化国际传播时,可考虑发展多元化传播内容的形式与体裁,以国外公众感兴趣的体裁、易于接受的国际化表达方式进行文化传播,推广中国价值理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

在运作模式上,尝试中国传播内容在国际社会的在地生产。传统的国际传播,主要是我们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侧重“传出去”。新时代的国际传播,更加需要“走出去”,用中国人和中国媒体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抓住热点契机,以在地互动方式去搭建中外交流之桥、去呈现多元世界之美。只有真正地走近和走进、对等和对话、交往和交流,才有更深的文明互鉴。例如浙江卫视欢乐旅游节目《奔跑吧12》走进匈牙利,将第12季节目收官地点选在匈牙利,以海外在地内容生产促进中匈文化交流。在多瑙河的游船上,节目多次提及匈牙利在文化上与中国的相似之处,如都有精美的瓷器、十二生肖,是欧洲唯一一个姓在前、名在后的国家;和中国川渝地区类似,匈牙利民众也颇爱食辣等。在节目流程设计中,节目关注到乌鸦在匈牙利被视为吉祥之鸟,是带来幸福的象征这一独特文化,设置了“乌鸦喝水”比拼环节,使赞颂聪慧的中国寓言故事在匈牙利的土地上完成了精准国际传播。

综上,精准化国际传播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协调各方力量推进的系统工程。改变刻板负面印象,让国际社会全方位认识中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精准化国际传播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传播议题。基于超级互联网平台在全球的基础设施属性持续发展,未来借助全球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平台用户定位细分,为精准化国际传播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有利于开展对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更加精准的国际传播研究。在现实空间维度中,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寻找其与中国的关联之处。在互联网平台维度,在区域与国家细分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准的平台用户分析,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国际传播策略,实现“一国一策”的精准化国际传播新路径。

在当下互联网平台为主导的全新传播生态中,实现精准化国际传播需要多主体各司其职,发挥作用,学界与业界合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通过合理计划与布局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传播优势,形成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整体效能。

杨洋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志安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关注获取更多信息

扫码订刊




对外传播
《对外传播》以提高中国对外传播实力和影响力为目标,关注当前传播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全球化时代媒体的传播规律,探讨传播实践中的重要和紧迫性问题,介绍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成果与经验,是对外传播的学习交流平台和思想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