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丨科学家进讲堂——微生物的奥秘

文摘   2024-11-07 19:32   北京  

科学家进课堂

微生物的奥秘

2024年金秋十月的最后一天,人大附中实验小学五年级7班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嘉宾——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琳淇教授。作为《科学家进课堂系列活动之一,王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改变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生物”的精彩讲座,这真是一次微生物科学的知识盛宴。



    此次活动中,王琳淇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微生物这一鲜为人知,却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领域。讲座的主题通过互动提问引入,王教授抛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从古到今,谁是这个世界的‘大佬’?”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几乎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了微生物,展现了学生们对这一主题的兴趣和对微生物重要性的初步理解。


在互动探讨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王教授从微生物强大的生命力入手,生动地解释了微生物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并繁衍,揭示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角色。他还引用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阐述努力与坚持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段话不仅让同学们对微生物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引发了他们对自我成长与坚持的思考。

随后,王教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了地球上各种生物尤其是微生物之间复杂的共生关系。通过生动的举例和拟人化的手法,他解释了不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互利共生与互损共生现象。当他讲到蜜蜂蜇人这一“互损”范例时,恍然大悟的学生们发出了“哦”声,显现出他们对这一现象的强烈兴趣和理解。






王琳淇教授还特别强调了致病菌与人体宿主的关系,这是当今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微生物感染不仅会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更会在其大规模来袭时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作为一名致力于病原真菌研究的科学家,王教授接下来介绍了病原真菌的严重危害,并分享了他和他的团队在病原真菌耐药性与快速诊断方面取得的科研进展。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团队在提高耐药性隐球菌感染治愈率,降低脓毒症治疗成本以及缩短治疗方案确定时间等方面的科研进展。



讲座接近尾声时,王教授为同学们传递了对科学家职业的深刻理解。他表示:“科学家这个职业面向的是人类的未来。”作为一名科学家,王教授告诉同学们,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是“见别人未见之景,想别人未想之梦,做别人未做之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为未来的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在讲座的最后,王教授分别引用了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和我国著名作家艾青的话,深情地表达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与对祖国的深沉情感。“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巴斯德);“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些话语不仅鼓舞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也展现了王教授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的赤子之心。



此次“科学家进课堂”活动,给同学们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课堂体验。学生们不仅在王琳淇教授的讲解中了解到了微生物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也感受到了科学家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责任与使命。这场讲座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科学兴趣,更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通过与科学家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们认识到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实验室中的试管和显微镜,更是影响世界、改变历史的力量。

在王琳淇教授的精彩报告结束后,作为对同学们学习热情的回应,王教授的爱人、同样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微生物学家,也特意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份别开生面的礼物,她亲自翻译的科普读物《病菌会有多疯狂》。这本书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病菌的各种奇特特性和它们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微生物学科的兴趣。王教授和他的爱人田秀云老师向同学们传递出科学不仅仅是研究和实验,更是一种与他人分享和传播知识的使命。他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激励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世界,激发他们未来探索和研究的兴趣。一本本书籍,承载着两位科学家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对科学教育的殷切期盼。





学生感言:

袁一谦、刘浩均

王叔叔、田阿姨,感谢您们用才华和智慧为人民服务,您们爱祖国、爱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刘梓琛

听了今天的讲座,我了解了很多微生物的知识,我要查阅更多的相关书籍,好好学习,争取考入中科院,成为像叔叔阿姨一样的科学家,报效祖国!


关书阳

王叔叔以微生物的特点启迪、告诫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坚持下去,你就是大佬!”这句话牢牢记在我心中。



撰稿 | 王天澈妈妈

摄影 | 李平伟老师

审核 | 学生发展中心



人大附中实验小学
人大附中实验小学地处海淀区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地带,秉承 “举全体之力,办优质教育,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幸福绽放”的办学理念,营造“思想引领、服务为先、激励为主、自主发展”的管理文化,努力为师生的发展、成长创设条件、搭建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