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
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五7中队升旗仪式
北京中轴线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
今天,五7中队就带领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中轴线上15个遗产点云上观览。
最北端的钟鼓楼,钟楼是一座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钟楼南面是鼓楼,它的下层是砖石结构的墩台,上层是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的建筑超过46米高,气势宏大。钟鼓楼曾经把握着整座城市的脉搏,铿锵有力的钟鼓声回荡,传达着昼行将尽、夜禁将启的信号,帝都的秩序在这里彰显。钟鼓楼宏伟高大的体量,与周边街区青灰色、相对低矮密集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形成强烈对比。
钟鼓楼及周边的街区,其肌理与历史功能形成于13世纪元大都时期并延续至今,万宁桥也是这个时期的遗存,它们为元明清三代北京中轴线位置与走向的延续提供了历史见证。万宁桥又叫后门桥,它是中轴线与大运河的交点,它跨越玉河水系之上,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柔和、温润的气质,是大运河在北京城内的起点。至今这座桥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元代的拱券、金刚墙依然在支撑今人通行,一座石桥见证了北京中轴线七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北京中轴线北段自钟鼓楼至地安门外大街南端。
再向南进入中轴线中段北部,城市景观主要由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构成。故宫居南,内金水河环抱整个皇家宫殿区;景山居北,山体苍翠森然,为其靠山;南侧的午门、端门、天安门以层层门阙形成严整的景观序列。太庙与社稷坛两组祭祀建筑则以均衡对称的规划格局分布于轴线两侧。笔直宽阔的街衢、重叠对称的建筑形成了井然、壮丽的城市景观。景山为这一区域的制高点,是俯瞰南北景观的最佳视觉节点。
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正阳门,都是15世纪明朝迁都北京时建设的结果。
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紫禁城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社稷坛,今中山公园,位于紫禁城西侧,社祭坛为九坛之一,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古人认为土壤与五谷是国家立命之本。每年农历的2月和8月第一天,皇帝就把太社、太稷的神主牌位从拜殿请出来,放在坛上,然后站北向南,对着神主牌位行祭拜礼。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中的其他建筑为20世纪50至70年代建设,但其规划格局依然延续了北京中轴线居中对称的景观形态:以国家性纪念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延续“中”轴线的走向,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对称布局,在形式上烘托居中建筑。天安门是明清朝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金水桥一同作为颁布诏令的场所,今天仍是重大国事活动的举办地。
九门之首的正阳门城楼与箭楼雄伟壮阔,向南沿居中道路遗存可直抵永定门。考古工作者最新发现了正阳桥遗址的镇水兽头朝东南,尾去西北,身披鳞甲,双目圆睁,不怒自威。这证实了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生动再现了北京中轴线南段历史场景。
中轴线的南端,天坛是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与天坛比肩而立的先农坛,是明清皇帝祭拜神农的地方。“这里有‘耤田’,也就是俗称的一亩三分地。当年皇帝就是在这小块土地上亲耕、行耤田礼。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感受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场所。
再向南走就到了永定门,主要建筑群形成于16世纪中叶明北京外城的建设,被称为京师南大门,它是北京中轴线的南端起点,这座建筑是(2004年复建的)。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公布,明确中轴线及其延长线起止。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将在空间维度上不断延伸。向南,连接大兴机场,构成了北京南部的主动脉,向北,经水立方、鸟巢,穿过奥林匹克公园,一直抵达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北京中轴线是古老的中轴、鲜活的中轴、幸福的中轴、时代的中轴,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同学们,在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中,每一天都在成为历史,每一刻都在迎接未来,让我们和中轴线一起慢慢生长吧!
END
撰稿 | 五7中队
摄影 | 周进怀老师
审核 | 学校少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