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for one, one for all.
声明:稿件内容版权归于投稿读者,标记“原创”仅为方便后台内容整理。稿件内容为投稿读者与其他读者分享使用,不代表“淡斋达原”个人及公众号观点。不排除为了辅助阅读进行增加图片、标注内容和修改错字的行为。
本期投稿读者为Benfei
正文如下:
我是您的公众号粉丝,想跟您分享一下近期的一次出差活动。本人坐标北京,周三晚上突然接到出差通知,出差目的地为上海,时间是周五上午。因为是临时安排的出差任务,且属于我意外之外的,接到出差任务时有些慌乱和恐慌。临时复习了一下您的出差住店的文章,准备了一些基础防护物品。现在跟您分享一下我的浅薄经验。一、准备工作
因我需要在周五上午参加一次会议,我查询了飞机高铁等出行信息,确认无法实现当天出发当天早上到达上海,只能提前一天出发,并在上海住宿一晚。在综合考虑在途时间、出发及到达时间后,我最终选择了乘坐高铁。跟酒店预定房间,询问房间是否配备空气净化器(得到答复是行政房有净化器,商务房没有,且酒店不提供),询问早餐是否能打包带到房间吃(答复可以,但种类受限),与酒店沟通提前帮忙通风(事实上应该是没有给提前通风),最后到店时间要留足几个小时,避免刚腾出房间就入住的情况。(单位的协议酒店是一个1988年开业、2016年装修的四星级酒店,所以设备可能略老旧,如果有其他选择,新近装修的酒店可能设备会更好一些吧。)口罩:X健头戴式高透N95(出租车、高铁),某对折型轻薄款KN95,一次性医用外科(如果邻座咳嗽就主送奉上,但事实上没好意思拿出手);酒精湿巾便携款10片/包;消毒凝胶1小瓶(过安检的时候弄丢了);护目镜(未使用)。
六风扇便携式空气净化器(有点太大了,没带行李箱纯手提,可以用四风扇)。
一次性双人床单(一半铺、一半盖),一次性枕套(实际上未用,床单就够用了),一次性座套(只带了一个,还经常套不住,没必要)。
提前外卖下单到酒店前台:次氯酸1瓶、大包酒精湿巾1包,一次性马桶坐垫。
因为临时出差,没有合适的便携款紫外线消毒灯,回来之后买了一个备用。二、出行
我本次的出发站是北京南站,到达站是上海虹桥站;返程的出发站是上海虹桥站,到达站是北京南站。以下我将从进站(指进火车站大厅)、候车、检票、乘车和出站五个方面介绍我本次的体验及经验。北京南站进站需要刷脸,可以采取憋气下拉口罩,识别后迅速归位。进站时可以选择与进站口对着的闸机,通风效果好一些,风险更低。从上海返程时,我在上海虹桥站刷脸识别两次均失败,后来走的人工通道,人工通道只需要刷身份证,不需要摘口罩。推测北京南站应该会有人工通道。因为担心堵车,且我很久没出过差,出发时我提前了接近2个小时到达北京南站。本以为贵宾室人会少一些,用信用卡权益兑换了一次贵宾室,结果里面人满为患,甚至找座位都困难,且层高有限,通风口又少又小,劝退。于是把行李放在贵宾室后,我就出去溜达了,不得不说,外面候车大厅反而更好一些,高达几十米的层高,巨大的通风设备,有很多地方没人坐,二层扶梯这里有非常大的出风(有图),且人员稀少,安全感爆棚。顺便去观察了一下人工检票口的情况。观察下来,我的感觉是,人工检票口通常是给商务座乘客、老人、孕妇、带孩子的成人等特殊群体【提前】进展的通道,但如果是人脸识别不出来等特殊情况,不要求【提前】进展,也是可以走的。从上海返程时间非常紧张,进站后只有10分钟就发车了,无候车体验。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我都是在大部分人已经检票,不影响优先检票人群的基础上,通过人工通道检票进展,不需要摘口罩人脸识别。从北京出发的高铁上佩戴口罩的乘客还是比较多的,我挑选了2个座位靠走廊的,但隔着过道的乘客一直在吸溜鼻子且擤鼻涕,目测是感冒了,我大多数时间站在车厢连接处看外面的风景。高铁驶出北京经过广阔的华北平原,一望无际的麦田散落着一些村庄,因为是傍晚,村庄灯光点点,我有一点羡慕农村的生活,也想到了我在老家的爸妈,至少人口稀少,人口流动性也小,从防护的角度应该是更容易一些吧。于是给我爸打电话,得知他得了重感冒,已经8天了还没有好,并且老家村里感冒的人特别多。那恬静淡远的农村生活也突然暗淡无光了。打开京东给家里买药。从上海返程的高铁上佩戴口罩的乘客很少,因为是临时买票,只能买到3个连座的中间座位,右边是一位来京参加校招的大学生,左边貌似是一个商务人士,左边的乘客时不时要咳上一两声。三个人一起坐实在拥挤,我便又来到车厢连接处看外面的风景。高铁经过滁州,滁州非常漂亮,有平坦的土地,也有起伏的丘陵,有连成片的大地块,也有做成梯田模样的小地块,水系也很丰富,有一些池塘养着鸭和鹅,也有大的水库,还有一条长河,河边有人在钓鱼。高铁线路附近还有一个游乐场。我甚至幻想着如果离得近,还可以经常开车去田里玩。回来路上打电话问了一下我爸,他感冒没有改善,准备去输液了。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均只需要刷身份证即可出站,不需要摘口罩进行人脸识别。三、住宿
办理入住时未要求进行人脸识别,只需要身份证。办理入住时建议要两张房卡,因为有的酒店插卡取电不能用银行卡、身份证代替,下楼买饭的时候需要开空气净化器,中间还单独去开了一次房卡。因为我到店比较晚,到房间打开窗户及空气净化器。一时间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消杀,后来想起来哪里消杀哪里,建议消杀一下门把手、水龙头把手、花洒开关、花洒头、水壶把手、床头柜。但我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么周全,反而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因为这个房间比较大,且我只带了一个六风扇净化器,没有带空气质量检测仪等其他设备,不太确定室内环境如何,加上家里孩子还小,马上要打疫苗,所以我只换了轻薄款KN95,没有摘口罩。睡觉的时候怼脸吹放在床头柜戴着口罩睡的,当然现在来看,空气净化器开了那么久的情况下,戴口罩应该没太大必要吧。四、餐饮
1.到达当天的晚饭:在酒店附近找了一家可以外带的餐馆,名字是XX面馆,实际上是一家东北烧烤,面也是桶装泡面。心想异乡的深夜,打包几个烤串回去吃也能消除一下我的思乡之苦和想娃之苦,于是点了几个烤串,泡了一桶面带回去。烤串的大姐也不把咱当外人,给前一个顾客“嗬~tui~”撑开一个塑料袋,然后随手抓一些辣椒面孜然粉洒在烤炉上的烤串,之后顺手收拾了桌子上的垃圾。忙完这些,大姐就想给我做烤串,被我要求洗手再做后,居然还觉得我是无理要求。2.第二天的早餐:我所住的酒店早上6点半开餐,开餐后我即前往餐厅,找工作人员要打包的餐盒。帮我拿饭盒的是门口负责刷卡的工作人员,不得不说一点卫生意识都没有,直接徒手拿一次性打包盒给我,且手就直接按在餐盒盖子内侧。整个餐厅的服务人员无一佩戴口罩。工作人员一共给了两个餐盒,本来想其中一个用来打粥,临时起意想打一份河粉,可做河粉的人拿过饭盒就冲着饭盒咳嗽,于是损失一个饭盒,最后只装了一小饭盒的饭。所以,我觉得出差可以自己带几个一次性食品袋,遇到这种情况至少能保证自己吃饱饭。3.第二天的午饭:因为随行的还有其他领导同事,中午大家定了包间吃饭,我因有其他情况未与大家共同用餐,也感谢领导同事的理解和尊重。
个人评论笔记
其实我还挺喜欢读大家的投稿的,这等于有机会体验一小段不一样的人生。比如说这期Benfei对家乡生活的畅享以及滁州风景的描写,让我的思绪也跟着一起飞扬了。不过考虑到我实际的乡村生活经历为零,要说我很向往乡村的话,可能多少会有一点“小布尔乔亚的矫情”在里面,毕竟我国幅员辽阔乡村和乡村之间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回到投稿本身,其实可能很多读者会有一个小误区,即出行/出差/出游或者乘坐省际公共交通工具是高风险活动。但其实从不同场景的相对感染风险角度来看,在你不确定周围人感染情况的时候,以上的这些活动可能要比在办公室或者教室更安全,毕竟高铁、高铁站、飞机以及机场的通风换气是确实存在的并有相关要求的,很难构成“三密”环境。所以对于大多数上班上学的读者来说,在心理准备方面,可以不用过于紧张。然后是被要求临时出差的这种情况。老读者可能会有印象,其实我出门频率也不算特别低(至少我觉得),只是没有把每次出门的过程都当做分享写出来,我之前偶尔也会有一些被要求临时出差的时候。个人的应对策略是把和防疫有关的物品都装在一个固定的旅行箱内,比如便携式空气净化器、颗粒物检测仪、一次性床品、备用口罩、消毒泡腾片、小型紫外线灯之类的,等到要外出的时候只整理换洗衣物、鞋子和一些随身必要物品就可以了。我家中没有便携空气净化器的应用场景,所以放在出行用的旅行箱中也算是收纳了。Benfei提到了在刚到酒店房间时“一时间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消杀”,可能很多读者在管控政策调整后第一次外出都会有类似经历,但之后就会很有条理的进行各种消杀和准备工作了。我想说的是,读者们因为各种现实原因,若时在可预见的一段之间后,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外出行为且你之前又没有执行过相关操作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自己风险偏好可承受范围内,于流行的相对低谷期主动外出实践一下,这样至少可以让自己在不得不外出的时候不那么慌乱(不要跟我说自己可以避免一切有风险的外出活动所以无所谓,不同个体要面对的社会实际、拒止能力和风险偏好各不相同,你只是你自己)。关于消杀物品过安检的事情,结合Benfei的来稿,我分享一个可能没什么共性的经验。虽然考虑和准备过很多种酒精相关的备案,比如花露水、白酒、消毒泡腾片等等,但不管是在高铁站还是机场,其实我都没有被收走过随身携带或装在背包边上的酒精(100~300ml不等),甚至遇到过A安检员询问透明容器中液体成分和用途时B安检员主动替我解释的情况。我不确定这是否影响到了交通工具的安全性,但大家或许可以试试携带100ml以下的酒精,不让带就不让带吧。
其他方面我其实没有太多要说的,个人防护本身就是非常个人的事情,在尽量不出现感染的前提下适合自己的节奏和习惯其实更重要,不过酒店卫生间的地漏还是随手装个水袋处理一下比较好。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私信,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dzdyzj@126.com)本期封面:The Misses Vickers by John Singer Sargent (1856–1925)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公共卫生相关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份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