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以维护祖国北方生态安全为使命,打响了一场防沙治沙用沙战役,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从“死亡之海”到“生态绿洲”再到“财富之源”,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生态奇迹。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风沙危害最严重的省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以维护祖国北方生态安全为使命,打响了一场防沙治沙用沙战役,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从“死亡之海”到“生态绿洲”再到“财富之源”,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生态奇迹。
勇毅探索:化“思想之炬”成“奋进之路”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沙荒遍布,流沙持续侵犯耕地、铁道和公路。“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这是新疆沙漠边缘城镇的生动写照。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新中国防沙治沙工作拉开帷幕。为从根本上遏制风沙危害加剧态势,1978年,党中央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三北”工程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计划至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极大推动了群众性防沙治沙工作。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遭到破坏的形势日益严峻,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全球共识。随后,新疆相继出台《新疆防沙治沙工程规划(1991-200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沙治沙若干规定》《新疆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总体规划》等,先后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植树条例》等,为林草资源保护和防沙治沙提供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防沙治沙牵挂在心,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专门强调“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新疆编制并实施一系列防沙治沙规划、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三北”工程相关规划等,形成科学有效防沙治沙用沙工作体系。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疆闻令而动,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天山南北防沙治沙一线开展调研,先后召开生态环境保护暨荒漠化综合防治大会、“三北”工程攻坚战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现场推进会,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制定实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总体方案和支持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九条措施。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新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久久为功、接续奋斗,防沙治沙用沙之路越走越坚实。
系统治理:变“沙进人退”为“绿进沙退”
历史上,为摆脱风沙威胁,民丰县曾沿尼雅河畔一次次向南退却。策勒县城更是因风沙侵袭被迫3次搬迁,20世纪80年代初,流沙一度逼近到距离策勒县城仅1.5公里处。
198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治沙研究试验站、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成立。
张鹤年作为第一任站长,带领团队常年奔走于漫漫沙海。白天,喝生水、吃冷馕,在野外调查;晚上,挑灯夜战,分析各种治沙方案利弊得失。采取“窄林带、小网格”农田林网化模式,成功恢复植被15万亩、夺回耕地5000亩,遏制了流沙对绿洲的侵袭。随着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策勒县又探索出“策勒模式”:沟河堤坝在最前端拦截流沙,低矮灌草紧随其后就地固沙,人工灌木林、窄带多带式防风林对风沙进行双重阻截。
1986年启动的柯柯牙绿化工程是新疆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全国生态修复的典范。曾经,这里一年有100天刮沙尘暴,一夜可摧毁万亩农田。为根治风沙危害,阿克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种树植绿,经过近40年接续奋斗,累计完成造林120万亩,建成集生态林、经济林、防风林于一体的防风治沙“绿色长城”,让这片土地从满目苍黄变为千顷澄碧,续写了“绿进沙退”的神话。
有“一部且末志,半部治沙史”之称的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漠面积占该县行政面积的38.4%,各族人民饱受风沙之苦。面对“沙漠围城”危局,且末县1998年召开治沙誓师大会,各族干部群众毅然投入到与风沙争夺生存空间的大决战。20多年来,该县形成党政统一领导、乡镇各负其责、单位合力推进、企业承包养护、个人认领管理、全社会广泛支持的治沙机制,筑起13万亩“绿色长城”,县城核心区面积扩大3倍。
实施“三北”工程40余年里,新疆各族人民与沙化、荒漠化的斗争一刻都未曾停歇。至2023年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为封住剩余285公里缺口,以于田县重点工程开工为标志,新疆吹响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冲锋号。通过封沙育林、造林种草和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等多措并举,历经一年多苦战,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这条长3046公里的“绿围巾”终于在2024年11月28日编织完成。
科学用沙:从“望沙兴叹”到“沙海淘金”
防沙治沙不仅是一项艰巨的生态任务,也是惠及当地的经济工程、民心工程。20世纪80年代末,知名植物学家、治沙专家刘铭庭经过深入研究和不断试验,首次成功在沙漠人工种出沙生经济作物——肉苁蓉。新疆防沙治沙的生动实践,催生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沙漠旅游等沙产业发展。
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近年来,新疆沙产业形态不断扩充,产业链不断延长,走出了一条“沙海淘金”之路。在沙雅县光伏产业园区里,一排排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光伏+治沙”成为沙雅县、洛浦县、策勒县、墨玉县等地筑牢生态防线、增加经济效益的“草光互补”新模式。在于田县,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分片到户、就业增收、持续治沙,当地探索出“梯田治沙”新模式,种植红柳、梭梭21.4万亩,肉苁蓉年产量约4万吨、产值近4亿元;种植沙漠玫瑰近5万亩,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和田县,沙漠上建起1000座高效节能温室大棚,果蔬年产值约2.4亿元。在尉犁县,罗布麻产业随着防沙治沙工程的推进而发展壮大,种植面积达160万亩。在且末县,海鲜养殖基地200万颗珍珠贝苗试养成功。在麦盖提县,N39°沙漠旅游景区推出了沙漠徒步、冲浪、滑沙等项目……
“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锁边合龙”不是终点,而是新疆防沙治沙用沙又一新的起点。2025年1月1日,新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开始施行,新疆推进“人沙和谐”的探索仍在持续。
(作者:荣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来源:《今日新疆》2025/02
编辑:杜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