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稳华夏西陲 养西域厚土

时事   2025-01-27 22:30   新疆  
南枕天山,北望草原,北庭故城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不仅是展示新疆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荟萃的重要窗口,更是千百年来新疆作为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族百姓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史见证。
北庭故城是历史上西域的著名城池之一,现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境,是汉唐时期中央政权治理西域的重要军政中心,也是目前天山北麓保存最为完整、最大的一处古代城池遗址。其南枕天山通南疆、北隔瀚海望草原,东通草原和中原,西通中亚和西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文化传承交融之地。

北庭故城遗址。蔡增乐/摄

汉代,北庭故城是车师后部的王庭金满城。公元74年,东汉政府任耿恭为戊校尉,在车师后部金满城屯兵驻守。东汉承续西汉的治理策略,筑城屯兵,戍守边疆,开启了中央政权在该区域经济建设的新篇章。在汉朝治理下,车师后部人口数量大幅增长,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央政权在西域设立伊州、西州、庭州三州进行治理。庭州的治所中心就是今天的吉木萨尔县所在区域。唐朝奖励移民实边,大批官员、军民及随军家属、农民、手工业者被集中安置在伊、西、庭三州。因这里汉人人口集中,唐朝在庭州实行了与中原地区相同的州县乡里制度。移民人群的不断徙入,使中原文化对此地影响逐渐扩大。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匠人分工的精细上,而且表现在手工制品的繁多品类上,譬如花绉、细鞋、三寸钉、小锯、钢食刀、钢镰、驼靴等日用品,推动了当地手工业的繁荣与进步。儒家学说及中华经典在庭州广为流传,甚至包括药物、针灸的中医学也在庭州得到推广。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得汉语文成为正式的官方语言文字。
为加强对天山北麓的统治管理,公元702年,唐朝设置北庭都护府,是天山北麓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交通枢纽。公元781年以后,北庭升级为大都护府,加强了唐朝对天山以北地区的统治。就这样,北庭成为北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北庭大都护府设立后,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随着机构的健全,唐朝在辖区大范围开展屯田,由中央政府提供扶助牛具、种子等生产资料。这一时期北庭大都护府驻地屯田20屯,面积在10万亩左右。中原汉人成为北庭从事屯戍生产的主体之一,周边各民族受到屯田政策的影响,改变生产方式,开始垦荒屯田。此举加深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交融,推动了天山北麓社会经济发展。这也是北庭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其城市规模等级与唐代的一些大都市相当,处处彰显盛唐的威严与繁华,号称“聚西域之繁盛,扼疆北之咽喉”。
唐朝管辖北庭的一个半世纪里,佛教在北庭根植和发展,逐渐成为西域各民族的信仰,北庭成为佛教重镇。这一时期出现了官修佛寺龙兴寺,有内地高僧驻锡传法,往来丝路的高僧悟空也在此弘译梵经,北庭佛教几乎与内地无异。
五代辽宋金时期,北庭故城再度兴盛,高昌回鹘称臣于宋,派使者向宋朝朝贡。北庭故城为高昌回鹘夏都,其在这里建造了高昌回鹘王家佛寺。当宋使王延德回访抵达这里时,在此地避暑的高昌回鹘王以庄重的跪拜之礼恭迎并接受宋朝的赏赐。随后,他又以极高的热忱设宴款待王延德,整个过程尽显诚意与尊崇。这一系列举动体现了当时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与归附。
考古工作者在北庭西大寺(高昌回鹘王家佛寺)遗址发现的中原使用的莲花纹瓦当方砖、供养人壁画中戴桃形凤冠的女供养人发饰上的花钿与步摇,以及在北庭故城遗址中发现的刻画着精细人物图案的景教铜十字架,无不彰显着北庭故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繁荣的盛景。
元朝在北庭故城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开启西域设置行省之先河。先后设别失八里宣慰司元帅府、北庭都元帅府,守卫着祖国的边陲。著名的文臣武将桑哥、廉希宪、阿里海牙,史学家廉惠山海牙,翻译家安藏都是出生在这里辅佐朝政的畏兀儿显官。廉惠山海牙自幼以考取功名为目标,考取进士后被召入国史馆。他先后参与撰写《辽史》《金史》和《宋史》,是元朝著名的少数民族史臣。
到了明初,伴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新疆军政中心转移到伊犁之后,北庭故城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历史,总在等着它的有缘人。清乾隆年间,一代名士纪晓岚受命前往吉木萨尔考察,在考察中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址,他对城址仔细观察并将其记录于《乌鲁木齐杂诗》和《阅微草堂笔记》中,认为此城是唐代李卫公(李靖)所筑,故城周长四十里,城墙都是以土夯筑而成,城中地面到处是黑煤,挖掘一二尺后才见到土。纪晓岚的考察揭开了这座故城的神秘面纱。继纪晓岚后,清朝西北史地第一人徐松前往北庭故城探察,将其探察结果记录在《西域水道记》之中,徐松严谨治学为后人研究北庭故城提供了详细的史料来源。
踉跄步入近代的新疆,实在无力消化先祖的馈赠,北庭故城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破城子”。放眼望去,故城被周围成片的绿色庄稼地包围,一千多年前北庭大都护府的辉煌就这样湮没在农田里。百姓们惊喜地发现,这里土地尤为肥沃,也会为这片“风水宝地”怡然自得。然而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们脚下的土地已经耕作了千年,这座故城正在用另一种方式供养着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们。
197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人员从北京来到新疆,原本计划去南疆进行考古发掘,但汽车出现故障,考古队又听说吉木萨尔县发现了精美壁画,于是决定前往现场,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座故城遗址。
北庭故城,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北庭故城考古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取得新的进展。北庭学研究逐渐在国内兴起,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历史根基。
北庭故城是历史的忠实现场与确凿见证,是我们讲好新疆故事的重要历史物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历史依据。北庭故城以其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确凿地揭示出新疆地区各民族同根同源、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北庭故城是中央政权对新疆进行有效治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例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进新疆各族群众不断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海琴/文  作者单位: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

来源:《今日新疆》2025/2
编辑:周津好
审核:李   想
监审:徐   阳

今日新疆
宣传党的主张 记录奋进时代 回应社会关切 讲好新疆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