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庭 守护家国记忆

时事   2025-01-27 22:30   新疆  

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偏东12公里处的北庭故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遗址镌刻着历史文明的演变,承载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延绵不绝的精神力量。
“在北庭故城遗址工作的7年时间里,我愈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欣喜于每年的新发现。2024年,我们完成了北庭故城外城东北部2号遗址的发掘任务,这是一处长期使用并经过多次改建和扩建的大规模官署建筑遗址。出土遗物包含大量陶片、瓦片、兽骨等,以及少量石器、骨器、铜钱等。”1月11日,在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分享了自己与北庭故城的渊源,以及考古最新进展。
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代代文博工作者在这里探寻历史,钩深致远,层层揭开的遗址“真容”,让历史遗迹、文化瑰宝重见天日、重获新生。2024年9月,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北庭故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在一代代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各族群众得以在触摸历史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思接千载中读懂“何以中国”。
深入挖掘 阐释共有历史记忆
隆冬深夜,刚刚结束2024年北庭故城遗址发掘任务的郭物正伏案工作,将2024年的发现整理成资料。
北庭故城作为我国唐代至元代新疆天山以北的行政中心城市遗址,曾是丝绸之路北道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见证了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理,以及中华大家庭里各民族不曾间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发现后40多年的时间里,逐步被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揭开神秘面纱。
1979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原计划到南疆选址考古,由于车辆出现故障,决定改变行程前往吉木萨尔县,在那里发现了遗址。经初步判断,考古队确定这是一座高昌回鹘佛寺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79年、1980年,考古队两次对佛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随着发掘的深入,佛寺东部,被当地人称为“破城子”的面纱逐渐揭开,这正是后来被证实的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北庭故城。

游客在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参观。张昀/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代诗人岑参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描述的就是北庭的风景。2006年4月,为了配合建设高昌回鹘佛寺保护工程,郭物第一次来到北庭故城:“看到故城的那一刻,我仿佛找到了岑参送别武判官的‘东门’,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座古老而伟大的遗址。”
2018年,郭物开始负责北庭故城的考古发掘工作,在他看来,以北庭故城为核心的军政设置,是中央王朝有效管辖新疆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守卫疆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珍贵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文化遗产。
“通过考古,我们初步证明北庭故城的格局基本是唐代通过庭州、北庭都护府为代表的机构统治西域150多年间不断建设完成的。现在的内城就是唐太宗时期首建的庭州城,包含内城的外城墙是武则天时期设立北庭都护府时扩建而成,表明当时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在不断调整,日渐完善。”郭物介绍,这些建制改革保证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统治,促进了天山以北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后代边疆治理和建设的重要遗产和传统。
2021年北庭故城考古发掘又有了新进展——发现“悲田寺”刻字陶片。“它证明北庭故城核心区曾经有座悲田寺,这可能和武则天长安年间开始创办悲田养病坊并在北庭都护府推广有关系。”郭物说,这说明,即使在西北边疆,这种“官督寺办”的社会救济福利机构还是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实证了唐王朝对西域各个层面的有效管辖和治理。
开元通宝钱币、莲花纹方砖、瓦当、铜质官印“蒲类州之印”……在北庭故城,考古发掘成果不断,4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忙碌在遗址之间,在对古老历史的上下求索中,探知中华文明的根脉。
古今同地 文物展示“一眼千年”
寒冬时节,北庭故城部分主体被皑皑白雪覆盖,但依旧可见其恢宏态势。遗址看护员王建国穿梭于残垣断壁间,勘察、拍照、上传数据,每隔几天,他和同伴们都要在故城遗址中巡查几遍。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守护好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王建国说。
古今同地,是北庭故城最大特征,也是其魅力所在。2013年,北庭故城入选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成为集考古、科研、保护和观光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遗址公园核心区域占地5000亩,包含北庭故城遗址、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和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吉木萨尔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保护科科长赛依丁·阿不都拉介绍,与传统博物馆相比,遗址公园不仅展示文物,同时也展示遗迹和现场本身。

游客在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参观。何龙/摄

在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二楼,参观者可以近距离看清这座巨大佛寺的全貌,真实的佛寺、佛像、洞龛、壁画就矗立在人们的眼前,不远处的沉浸式体验区内,不少观众在吉木萨尔县丝路北庭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讲解员祖力比亚·阿巴拜克里的引领下,通过VR等技术开启了一场穿越之旅。
“多通道沉浸式数字影片、实体沙盘数字投影与三维数据模型的联屏交互操作,能对遗址内的建筑结构进行拆解、组合和微观展示,让我和观众面对的不再是简单的参观,而像一场实地考古之旅。”祖力比亚说,收藏进博物馆里的文物,由于脱离了其原来的历史场域,可能会对观众理解历史带来一定困难。而遗址公园就建在遗址之上,文物出土后原地展示,参观者可以感受到更强烈的现场真实感、历史吸引力和视觉震撼力。
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则更加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每逢周末,这里推出的诵读古代诗歌、体验城墙修复等各类研学游活动都会吸引很多小朋友参与。“这种新鲜感和沉浸感是图书图片和数字展示无法替代的,加深了青少年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以及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了解。”吉木萨尔县教师孙浩宇说。
近年来,北庭故城采取“理论+沉浸”教学模式,开设“北庭诗宴”“华服出行”等精品研学课程,先后与多所高等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挂牌现场教学点14个,承接区内外各类培训班、中小学生研学,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此外,吉木萨尔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携手北庭学研究院、丝路北庭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不断探索传统文物与现代科技结合,营造“情与境”,还原考古遗址和文物的风貌,让观众收获可感、可知、可切实参与的沉浸体验,增强“活起来”与“火起来”的势头,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活化利用 古老遗址走出“深闺”
2024年12月27日,“同心同向同行”台湾青年新疆行暨两岸青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走进北庭故城,台湾青年孟庆鸿沿着步道一边走一边吟诵起感怀故城变迁的诗句:“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
这一幕,让杨传宇印象深刻。
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杨传宇,自2022年来到遗址公园,就承担着博物馆讲解、佛教美术研究等工作,“这些台湾青年说,本以为故城只是几堆黄土,来到这里才惊觉它是活着的‘史书’。”杨传宇说,这更加坚定了他挖掘北庭历史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北庭故城的文物活化利用工作从未间断,文博工作者试图让更多的文物“发声”,让更多人与历史对话,让遗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不断释放、呈现、发展和创新,让文物和历史真正走向大众。
2016年,吉木萨尔县成立北庭学研究院,拓展建立“引智+研讨”考古模式,深度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出版发行《北庭史论集》《北庭史丛考》等专著,整理相关书刊、典籍、历史文献等9000余册。“北庭涉及的学术问题,关系到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专著的出版和书籍的搜集整理,切实提供了理论基础。”北庭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莉说。
近年来,北庭学研究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举办国际文化研讨会、展览展示等活动,将北庭故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及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推向世界舞台。
2024年7月6日,第八届新疆北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北庭故城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利用”中有突出价值的范例,成为文博界专家学者的关注点,“我们希望与会专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际研究和‘一带一路’研究视角下,加强多学科合作,为北庭学发展和北庭历史文化的大众普及等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北庭走出‘深闺’。”郑莉说。
如今,北庭故城正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融入公众的生活中。
2022年以来,“流金岁月——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特展”先后在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厦门市鼓浪屿等地展出,同时引进厦门市“友好世遗·美美与共——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展”,深化两地交流,让优秀北庭历史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微电影《守望·北庭》通过平凡人物视角,真实展现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在北庭寻找历史印迹的守望故事;昌吉回族自治州重点打造的歌舞剧《北庭故城》,以北庭故城为背景,深入挖掘遗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漫步故城,窥“挟千里以超里海,筑伟业而壮三军”的西域重镇豪气,睹“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路繁华,探“晨钟暮鼓、群僧驻留”的佛教盛景。这座宝库见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记录着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保卫祖国边疆的故事。这本书写于古老土地上的历史教科书,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挖掘其价值,让更多人感受北庭历史的深厚内涵,读懂割不开、剪不断的中华民族。
刘萌萌 / 文

来源:《今日新疆》2025/2
编辑:周津好
审核:李   想
监审:徐   阳

今日新疆
宣传党的主张 记录奋进时代 回应社会关切 讲好新疆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