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路南石林

文摘   2024-11-05 21:09   内蒙古  
  关注 漠南风情 欣赏更多精彩作品



话路南石林
文∕贾树文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中,用比喻手法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
“乱峰渐多,若卓锥,若骈指,若列屏”,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用排比手法对云南石林的形象写照。
喀斯特地貌是典型的造型地貌之一,能造出两大类景观:地下景观和地上景观。属于地下景观的有伏流、暗河、溶洞等,属于地上景观的有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如果地表石灰岩的网格状裂隙密度特别大,则被溶蚀切割成一块块高耸直立,并且间隔很近的大石头,远远望去,很像树林子,故被称为石林。
喀斯特地貌,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景观,都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艺术品,奇异绝伦。人们凭着丰富的想象力,编纂出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我在《我也探过地穴》中,以贵州省安顺市的龙宫、辽宁省大连市的瑶琴洞和内蒙古赤峰市的月牙山溶洞为例,主要写了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形成原因。那些大自然创造的艺术之作,神奇美丽,强烈地吸引着人们。今天我主要说的是喀斯特地貌的地上景观及其成因和传说故事。
在气候湿润地区,酸性积水和流水顺着石灰岩的长条或网格状裂隙,进行长时间地溶蚀和搬运,慢慢形成横七竖八的溶沟。溶沟不断扩展,形成一块块洼地,即山间小盆地。洼地面积多在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极少数大的能达到上千平方公里。洼地平坦的底部,被桂、黔、滇等地的人们称为坝子,经过多年耕种,发展成了重要的农业耕作区,同时也是农村和城市聚落的所在地。
有的洼地像巨大的碗状,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坑。天坑往往通过裂隙与地底下的暗河相通连,排水条件好。这样的天坑的半径如果超过300米,则是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的最好选址处。贵州省黔南州大山深处平瑭县境内的大窝凼洼地,被“天眼之父”、我国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怀仁所相中。他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于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这里建成。
洼地的边缘地带,残留着许多岩石体,个个如锥而耸立,整体如灌木丛,人们叫其峰丛。峰丛发育成峰林。峰林继续被水溶蚀搬运,就变成了孤峰。孤峰最后变为低矮的残丘。
可以把地上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写成简式:石灰岩→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在面积广大的云贵高原上,到处分布着这些景观。这里的山,既不是背斜山,也不是向斜山;既不是地垒山,也不是火山。山峰高耸,哪怕峰距很近,也互不成脉。近看如锥,远看似林。云南省罗平地区就是这种地貌的典型分布区。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诗曰:“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处峰成林”。
桂林山水为什么甲天下?因为桂林的山山水水,是喀斯特地貌的地上景观。清碧灵透的山与水,构成了绝美的桂林山水风景区。桂林山水美到让陈毅元帅在《游桂林》中说“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
石林要以云南省路南石林最为著名,被誉为“造型地貌石林博物馆”。谁都见过树林子,或村边的,或城市公园里的。有的人还进过大森林,可是进过云南路南石林的人就不会那么多了。石林,石林,顾名思义,就是石头丛林。路南石林由大石林、小石林和石林湖构成,是世界最大的石林景观区。
路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南126公里的彝族自治县境内,是彝族一个分支撒尼人的聚居地。裸露于地表的石灰岩,在网格状裂隙特别密集的基础上,经过亿万年的风磨水洗,往往形成若干个石柱组成的石头林子。石簇擎天,像万千古笋拔地而起,最高的石柱可达30多米,直刺青天,整体犹如莽莽林海。走进迂回曲折的石林,如同入了迷宫,倘若捉迷藏,这里绝对是最佳处。那天,正赶上阴天,下点儿小雨,我和另两位同学在里边迷了二十多分钟的路,穿过来拐过去,不知东南西北了,后来由一位景区服务人员给我们指明了路径。
“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是当地人常指说石林的话。石头无论大小,都焕发着灵性,拥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生命影像。石柱千姿百态,能模拟多种形态,诸如水牛戏水、孔雀梳羽、犀牛望月、鳄鱼洒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石荷花、凤凰展翅、母子偕游等;还有观音、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石。特别是在波光粼粼的石林湖畔,矗立着阿诗玛的天然化身石,她苗条秀气,凝视着前方,看那绿草在空旷处繁茂地生长,看那老榕树在岩石缝里长相疯狂,看那圣诞树在路边微笑,并且回应着阿黑的呼唤:“阿诗玛!阿诗玛!”。到这儿的人们,总是仔细端详着阿诗玛化身石,联想起阿诗玛与阿黑的爱情故事。
阿诗玛与阿黑的恋爱故事,来源于彝族撒尼人古老的传说。阿诗玛出生在路南阿着底的格格日明家,父母希望她能像金子一样发光,给她起名为阿诗玛。虽然家境贫穷,但是阿诗玛长大后,成为了一位美丽漂亮的姑娘,能歌善舞,歌声清脆嘹亮,手又灵巧,绣花、织麻等活计样样会干。小伙子们都仰慕惦记着她。
有一位小伙子叫阿黑,幼年时,他的父母被土司虐待相继离世,当地财主热布巴拉把阿黑抓去干活。一次,阿黑去山里摘野果子,迷路回不了家,又饿又冷又害怕,被正在这里放羊的姑娘阿诗玛领回家。阿诗玛的父母感到阿黑这孩子挺喜欢人,收养了阿黑并且认了义子。阿诗玛对阿黑产生了爱慕之情,阿黑也把爱藏在心里。那年,六月二十日火把节上,俩人定下终身大事。
没成想,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上了阿诗玛。他父亲派有钱有势的海热前去提亲。阿诗玛坚决不同意,说:“热布巴拉家不是好人家,他家栽花引蜜蜂,蜜蜂也不理他,清水不混浑水,绵羊不能伴豺狼。”无论海热怎么说,阿诗玛就是不答应。
转眼间,阿着底的秋天来了,草枯水凉,羊儿吃不饱,阿黑赶着羊群到离这很远的滇南热带去放牧。趁着阿黑不在家,热布巴拉派家丁和打手抢走了阿诗玛。阿诗玛对阿黑哥忠贞不渝,就是不从,坚定地拒绝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被打得遍体鳞伤后,关进了黑牢房。
阿黑知道后,立即返回搭救阿诗玛。古今中外,啥地方都有坏家伙,当他俩逃到十二崖子脚下过小河时,来追赶的坏家伙们放开了河水,把二人冲散,阿诗玛被水卷走了。阿黑千呼万呼呼不应,十二崖子上有位应山歌姑娘救下了阿诗玛。阿诗玛成了石柱化身,变为“回声神”。从此后,阿黑怎么喊,石柱化身就怎么回声答应。只要阿黑喊:“阿诗玛!阿诗玛!”那站在十二崖子上的阿诗玛就答应:“阿诗玛!阿诗玛!”洪亮的回声游荡在石林里。
阿诗玛确实是一位好姑娘,阿黑呼喊她回应,阿着底人呼喊她回应,所有人呼喊她也都回应。有人说,“去过路南石林,却不曾呼喊过阿诗玛,等于白去”。我是呼喊过的,而且呼喊了两遍,都得到了及时回应。还有人说,“女人到了石林,都是阿诗玛,男人到了石林,都是阿黑。游人,特别是恋爱青年或年轻夫妇进入石林后,都叫对方阿诗玛或阿黑,体会着恋爱和婚姻的幸福美满。
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撒尼人在石林举行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斗牛、摔跤活动后,大吃一顿乳饼、卢腐之类的美食,然后载舞载舞。路南石林的”左脚舞“节拍响亮,动作优美,是我国民族舞蹈中的奇葩。
云南的阿诗玛、广西的刘三姐和海南的鹿回头,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爱情故事。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两种香烟的牌子是石林和阿诗玛,宣传了石林地貌景观和阿诗玛与阿黑的爱情故事。
《阿诗玛》这一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与阿黑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光明必将代替黑暗,善美必将代替丑恶,自由必将代替压迫和禁锢的人类理想。
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基督城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云南石林和贵州荔波、重庆武隆一起,被全票通过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第六个世界自然遗产。
事物都具两面性,美中总有不足。越是美的东西,也越具不足。喀斯特地貌的地上景观,山美,水美,石美,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里无论是山峰、洼地、石林,还是河流,基座全是可溶性石灰岩,土层单薄,一旦植被破坏,就会发生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石漠化现象,恢复甚难;洼地中的耕地分散且面积小;石灰岩多孔缝和裂隙,往往与地下暗河相连通,存不住水,雨涝晴旱,不利于农林牧业生产;地上无三里平,交通不便,地下多暗河、溶洞,制约着修桥筑路工程建设。总的说来,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本着“因坡制宜”、“因水制宜”的原则,实行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农林牧业生产;采取工程、林草、农艺等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必要时实行异地生态移民,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得喀斯特地貌的地上景观与人类活动更加和谐,人人都说天堂美,要比天堂美三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漠南风情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乡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