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门在暗中捣鬼拉偏的自然力量

文摘   2024-10-30 21:10   内蒙古  
  关注 漠南风情 欣赏更多精彩作品



一种专门在暗中捣鬼拉偏的自然力量
文∕贾树文
我一直从事高级中学的地理教学工作,遇见过许多爱问问题的学生。
给每届学生讲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时,都要求每个学生买一个乒乓球,在球上标注出两个相对的点当作南北极点,画出几条连接两个极点的线,表示经线,标注出0°、180°、90°E、90°W。再画出几条与经线相垂直的线充当重要纬线,标注出0°、23.5°S、23.5°N、60°S、60°N、90°S、90°N。让学生们经常摆弄观察这个简易的地球仪,以强化头脑中有关地球的概念。这个地球仪体积小,可以揣在衣兜里,随时掏出来观察琢磨。
有一次,我正在办公室里看书,一位叫周贺的学生拿着他的乒乓球乐呵呵地进来了。
他说:“老师,赵本山在小品《给范乡长拜年》中,有一句台词,是不是不对?”
我问:“哪句不对?”
他说:“‘瞎么杵子去南极,根本找不着北’一句。”他接着说:“你给我们讲课时说过,如果站在北极点上,只要是朝前看都是南,站在南极点上朝前看都是北。那他咋说去南极找不着北呢?”
我顿了顿说:“人家也没说是在南极点上啊,说的是去南极,也就是正在往南极点那走着找不着北了。我跟你说,别说是一个瞎么杵子,就是探险家去南极或北极,有的还迷路找不着北或南呢。据说,有几位探险家曾经在北极地区遇到过这种情况。他们只管照直往前走,没调整方向,结果真的蒙圈找不着北了,在原地按顺时针方向直打圈圈,硬是到不了北极点。”
周贺同学稍重地吸了一口气,歪下头皱了皱眉问道:“老师,那是咋回事?”
我解释道:“这个问题不是三八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后边我要在课堂上详细讲。现在给你简要提一下,是一种专门拉偏方向的力量在捣鬼作怪。这个力就是‘科里奥利力’。”我拿起笔在纸上写出了这五个字。然后接着说:“你一定要牢牢记住,它能使地球上除了赤道以外,所有水平运动着的物体,在前进方向上发生偏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我又接着说:“所以那几位探险家在北极地区蒙了圈,更何况人家说的是一个瞎么杵子。”
我从他手中拿过乒乓球,用笔连指乎带说作了解释。
正确地教育学生和传授知识,一节课讲什么,怎样讲,是教师仅有的一点儿权力。因为以后讲到大气运动、河流和洋流等地球水运动的知识时,都会涉及到科里奥利力。我觉得有必要提前讲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第二天的地理棵,我便上成了专题课,专门讲这个力和它的作用。
我的开场白是“地球之大,无奇不有。地球上有一种力量,专门在暗中捣鬼作怪,只要是水平前行着的物体,除了在赤道上东行或西行失灵以外,其它任何地方无不受它的影响。”
然后把周贺同学叫起来,问他道:“这个力叫什么?”他立刻答道:“科里奥利力。”我要求他来前面把这个力的名字写在黑板正上方,他有些自豪的样子写了出来。我就捎把他写的当成了我授课的课题,并且在后面加上一个括号,在里边写出“地偏力”三个字,变成“科里奥利力(地偏力)”。我又让他向同学们说说这个力在南北半球,使前进物体所偏离的方向,他说道:“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我表扬他说得很对。嗬,以后他不但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更好发问问题了,最后成了学习地理课的成绩优秀生。
随后开始讲课(以下重黑体字和图均为板书内容)。
科里奥利力是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和科学院院士吉斯塔·加斯佩德·科里奥利发现的,简称“科氏力”,也叫地球自转偏向力,简称“地偏力”。人们为了纪念科里奥利的伟大贡献,称之为“科氏效应”。这个效应能使南北半球上一切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前进方向上发生偏离,就像周贺同学所说,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
对相同质量以同一速度在不同地点运动的物体,作用于其上的地偏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地偏力不同,会导致各地的偏转率有别。在赤道(0°纬线)上东行或西行,地偏力不发生作用,不偏不离。这使得偏转率为零,然后随纬度增高而加大,到了南北两个极点达到最大值。想去极点,若不及随时调整方向,必然会在原地打圈圈,怎么也到不了极点。正如赵本山在小品《拜年》中的台词所说的那样,“瞎么杵子去南极,根本找不着北。”
为什么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讲一下科氏力的产生原理:
绘出下面两幅草图。比如左图,在北半球沿着经线方向往北走,即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前进的物体,它出发纬度地点的线速度快,向线速度慢的较高纬度地点前进,若不随时调整方向,必然朝前于纬度较高的地点,向右偏离该经线而去。
我给同学们作了示范,从过道走到教室后墙下说:“假如我不是人,是一个死物,譬如一股风或其它什么物体,要直奔正前方黑板,因不会随时调整方向,最后却向右偏着走出教室去了,没能到黑板前。”学生们都笑翻了天,直点头表示已经理解了。
反过来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前进的物体,也是同样结果。南半球向左偏也是这个道理。我不讲右图,由学生们讨论理解定论。
从地偏力发表以后,人们很留心这个力的影响,发现了许多有趣现象。我介绍了以下内容。
在北纬30°与某一条经线的直交点上,一个人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南步行,每前行1公里会向西南方向偏出22厘米;骑自行车每小时跑20公里,每公里会偏出7米。但是实际上,人在前行时具有随时矫正方向的本能,不会产生偏离现象。而无生命的物体就不行了,前行时不会调整方向,必然要受到地偏力的影响。南北极点区域,偏转率比30°纬线处快146﹪左右,难怪不随时调整方向就会原地打磨游,怎么也到不了极点。
打靶时,如果枪子初始速度为250公里∕秒,当射到靶子时,会偏离6毫米。
远程炮弹每32公里会偏离60厘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使用112公里射程的大炮,三分钟射到目标时,偏离了1.6公里,这还能打中目标吗?
飞机从北极点飞往纽约,时速960公里,途中驾驶员若不随时调整方向,就会偏飞到芝加哥去,芝加哥与纽约相距1200公里,差哪去了!
我说:“假如,人造卫星返回时,想让它落到人烟稀少的沙漠或戈壁上,结果没考虑到地偏力的作用,落到一座人口稠密的城市里,咋办?再假如,某国往太平洋某海区发射导弹,也没考虑到地偏力的影响,结果给一个岛国中上了,咋算?”学生们听得特别开心,又大笑了起来。
我强调地偏力的重要性,后面学习大气和地球水运动等知识时都要涉及到它。如果有的同学对地偏力产生原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就请你首先强行记住12个字: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
然后提出两点要求。下课后,一是同学们随时随地用你那个乒乓球琢磨地偏力产生的原理。二是在校园或什么地方,在地上画一条长线充当经线,再画两条短一点儿的线,充当0°纬线和任意一条纬线与经线相直交。学我在教室里作示范的样子,或从南半球顺着经线往南走,不调整方向,地偏力必然发挥作用向左偏转成东南方向;或往北走……。北半球也这样试走,来体会地偏力专门拉偏方向的现象。看吧,下课后,学生们仨一群俩一伙地或端详乒乓球,或画线试走,成了两种课间活动的主要形式。我在旁边看着,有争论的,就上前比划着帮助他们分析解决。教学效果好极了,彻底解决了地偏力产生原理这个抽象问题。
我所工作过的几所高级中学都距离辽河上游老哈河很近,有很多学生的家就住在沿河的村子里。所以,老哈河成了我的天然教学工具。我在黑板上绘出辽河简式图,师生共同分析老哈河河水在地偏力作用下对两岸的冲刷状况。学生们知道辽河是我国流程长占第九位的大河。此图在前面讲凌汛时,以其为例已经在黑板上画过,学生们并不陌生。
图中A、B两处为分析点。A点位于老哈河西(左)岸,我工作过的几所高级中学都在其附近。B点位于辽河西(右)岸,谁也没去过。经过师生的热烈讨论确定,在地偏力作用下,A点处老哈河西(左)岸被冲刷较轻,而辽宁省那边的东(右)岸冲刷严重;B点处西(右)岸被冲刷严重,东(左)岸较轻。
过后,学生们利用假期自发地去老哈河观察,家离老哈河远的学生被离着近的学生邀去一起看,不但对知识有了深刻理解,还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同学们说,过去没少去过老哈河,也看见过河岸边摆放的石笼子,并知道是用来保护河堤的。但是,从来没注意东西两岸受地偏力影响,哪边被冲刷得厉害,哪边较轻的问题。我们经过实地观察才发现,靠着辽宁那边的河岸,就是河东岸比咱内蒙古这边的河西岸被冲刷得厉害得多,石笼子特别多。
我体会到了“寓教于乐”的真正意义,这样讲抽象的知识,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课,是文科班的必修和高考必考课程,也是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不十分讲求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抽象的知识点,研究使用好的讲授方法,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起传授知识更重要。于是,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千方百计地探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劲头逐渐高涨,最后成绩都是满不错的。“教学生怎样吃蛋糕,不如教学生怎样做蛋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漠南风情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乡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