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自我 ​▌田 晶

文化   文化   2024-09-14 06:18   湖南  

唤 醒 自 我




图 /文:田    晶


读谢云《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有感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已步入不惑之年,走上三尺讲台也有二十多个春秋了,从初上讲台时的激情满满,到现在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的淡然处之;从当初连教什么,怎么教都搞不明白的教学小白,到现在对课堂能轻松驾驭成长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从之前对各种论文撰写、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到现在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致,不到非交不可我绝对不会动笔的躺平心态。可能在别人看来我似乎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我自己心知肚明,现在的我对工作提不起半点激情,似乎进入了职业倦怠期,工作于我而言仅仅只是我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我的情绪值一直处于低谷,沉迷于网络小说和刷短剧之中,熬夜追剧是常事,虽然知道熬夜不利于健康,虽然看过之后脑子空空,一无所获,但总是不能自控,沉迷其中。

幸而暑假来临,作为一名母亲我还有以身作则的认知,想着暑假这么长的假期也要跟儿子一样制定好学习计划,给他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除开练字、做题之外,阅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计划假期读完《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这两本书,选择第一本是期望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如何教会孩子智慧地对待人生,选择第二本谢云的《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是第一眼就被“内驱力”所吸引,觉得这正是人到中年的我所需要的,也许从书中能找到解决我目前困境的答案,帮我指点迷津。

原计划是每天读个一两章,以应对儿子,让他觉得:哎,原来妈妈和我一样假期都要学习并且都在学习,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觉得古人对于读书的魅力果然说的对,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了谢云的这本书,我觉得重要的不是从中学到什么方法,重要的是让我转变了观念,端正了心态,从被动消极应对到主动积极面对,正如谢老师在书中写到的:“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教育如此,做教师也是如此。”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聊一聊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所思所想。

一、外驱力和内驱力

什么是外驱力?外驱力指的是外界对于自身行为的驱动力,也就是说自身的行为是受到利益、奖励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促成的,而不是出于内心的动力,比如对老师而言的晋级评优评先、奖金奖励、领导家长的赞美等。与之相对的内驱力指的是我们内在的一种动力,这份能量可以推动我们朝着目标前进,克服重重困难只为实现自我成长。我觉得可以把外驱力看作是物质层面的需求,而内驱力则是精神层面的成就感,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生涯,似乎论文的撰写、培训的参与、教学的历练虽说是为了提升自己,但更为实际的是实现比如晋级、年度考核优秀等一个个实际的目标,而现在的我觉得晋高级无望,对什么都是听之任之,只求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谢老师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之所以能从偏僻山村走出县城,从县城走到省城,从省城再到全国,就是因为他一直在行走,边走边看,边行边思,更为重要的是用笔记录下耳闻目见、所思所想,才会让他的世界越走越宽。看他的有些观点似乎与我们的做法不谋而合,但为什么他能成为专家,而我们只能泯然众人矣,区别只在于他将“读写思行”贯彻落实,用文字形成一家之言,而我们仅仅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

从另一面来看,他的成功不就是外驱力和内驱力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了双赢的局面。由此可见外驱力是变化的条件,内驱力才是变化的根本, 也就是说不被外因所驱动的内在驱动力才是激励我们行动的主要原因,才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一个人的内驱力越强,他的内心也就越强大,所以我明白了搞清楚目前自己的需要、摆明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既不想走学术路线,也不想走行政路线,但我可以一直践行“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人生座右铭,战胜学习工作的倦怠感,把自己接下来的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无愧于心,给自己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二、工作和事业

什么是工作?工作通常指的是为了获取报酬而付出相应的劳动,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经济需求。而事业指的是一个长期的职业追求过程,通常是与自己的兴趣、热爱和长期目标一致的,事业不仅为了满足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成长、发展,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仔细研究一些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的履历,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是由一名普通老师成长起来的,就如我们身边有的老师本来平平无奇,但隔几年时间不见,突然在大型教学示范课现场看到了她的身影,觉得她在课堂上不仅思路清晰、说话井井有条、见解新颖独到,而且教学设计还别出心裁、课堂驾驭游刃有余,其实哪有什么突然之间,无非是他们把三尺讲台看成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们在私底下默默陶炼、砺炼、淬炼,厚积薄发方显现出自己的锋芒。就像汽车的前行离不开发动机,教师的成长更需要内驱力,正如谢老师在这本书中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对教育现象的剖析,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所论述的从行动力、学习力、思想力入手,探寻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因,这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和核心,很清楚的解释了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为什么会存在差距,只是因为一个仅仅是看作养家糊口的工作,一个却是一直致力于寻求自身发展、实现自我成长的事业。

从这本书的前言来看,面向的读者主要是针对新教师的,对于年近不惑的我而言,我觉得也适合看,早看就会早点有启发和收获,只是遗憾没有早点践行谢老师的“读写思行”,其实二十来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有那么多的师生相处情谊、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心得体会可写,现在回想脑中只是茫然一片,如果当时能及时记录下来,相信现在也会有厚厚几大本啦,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我只能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

近几年我都是带的毕业班,对于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都是一清二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熟练工了,对于上个学期领导提出的“学为中心”理念下的研学课堂虽然觉得对于高年级的孩子而言比较适用,如果运用得当会让孩子们的学习自主性大大提升,学习效率也更为高效,但已经习惯了每天的按部就班,怕麻烦,不想去尝试新的事物所以就一直岿然不动。现在想来如果把我不想变成我试试,把我不会变成我可以学,就会迎来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三、完成和完善

什么是完成?完成指的是事情已经结束。而完善指的是在完成的基础上,对结果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谢云老师在书中讲到:“教师应当努力修炼自己,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反复研读,并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的一本好书。”之前对待工作我想的是把自己该做的做了就好了,只图完成自己的任务,一般是应付式完成,最好也就是尽力而为,谈不上殚精竭虑、尽善尽美,想着自己已年逾不惑要那么拼做什么?退休都可以提上日程了,但看了谢老师的书方知对于努力修炼自己,即使我们已经人到中年,又有什么关系呢?

谢老师说:“最好的教育 或许从中年开始。”俗话说中年危机,但什么事都有两面性,中年有“危机”,也就会有“机遇”,危机与机遇并存,毕竟年逾四十,经历了二十几个春秋的教学生涯,经历了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艰辛,我们对于人生、对于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褪去了年轻时的青涩,只余心境上的豁达,有更为广阔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行为,在现今这个新技术、新理念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不被淘汰,我们中年老师更要与学生一起成长,相信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努力修炼,不断完善自我,会遇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阅读的力量,文字的魅力,读一本好书,大约就会有这样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吧!让人在迷茫中豁然开朗,找到前行的方向,获得前进的动力!


作者简介

田晶,80后一枚,现任职于宁乡市白马桥街道正农小学。二十多年前像蒲公英一样从张家界来到宁乡,从此“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年逾不惑的年纪开始尝试践行“读写思行”,因为“最好的教育,或许从中年开始”!


美丽新宁乡
坚定文艺自信,大胆创新创建,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