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堰新风采 ​▌朱心焕

文化   文化   2024-09-13 06:18   中国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支持

观古堰新风采




作者:朱心焕


今年暑假,我和女儿、女婿、外孙一家四口,驱车来到成都。第一天拜谒了乐山大佛,登了峨眉山,第二天直奔都江堰。这是我来成都旅游的心之所向。

始建于秦昭王后期,距今已有225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目前有限的知识,我知道大禹治水是《山海经.海内经》中讲述的一个发生在三皇五帝时代的故事。大禹治水是为了解决龙门山口与黄河一带的泥沙淤积,消灭水患的问题。但它毕竟是个神话,承载着中国古代先民们的美好愿望。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水坝,它于1960年1月开工建造,直到1970年7月全部峻工,耗时10年,这个著名的水坝与都江堰相隔了近两千年的时间。光从这点上比较,你不得不佩服咱中华民族老祖宗的智慧与敢于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是走在世界最前列的。

循着导游的讲解,进入景区大门不到200米,我们停驻在一个类似圆形花坛的围栏边。围栏里摆放着几个长约10米,直经约40多厘米的竹篾笼子。里面装着石头。这就是当年都江堰用来滤砂的装置。竹子有很好的韧性,被劈成2厘米宽的长长竹条,弯曲成圆形,编织成长长的竹笼,随同放入的石头沉入江底,水从石头缝里穿过,一些沙粒便过滤了下来。竹子不易腐烂,石头也不会被水冲走,待岷江进入枯水季节,就可以由河工掏出沉积下来的游沙并更换笼子。岷江两岸的青山上,有密密丛丛的竹林,能就地取材。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原始的滤沙方法,成本低,又易于制作,实用。


当我站在雄伟的鱼嘴堤坝上,耳旁涛声隆隆,江水分流的景象一览无余。从岷山南麓而来,自高向低而流入成都平原的岷江,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着咆哮着汇入长江。千百年来,它不仅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资源,它还像母亲一样孕育了古蜀文明。在刀兵峰起的战国时期,当时落后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改革,国势振兴,一跃成为国富民强实力雄厚的强国。秦一统天下后,结束了分封割据的局面,从此,巴蜀之地这个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天下粮仓,为秦提供了可靠的兵力和财力,也为都江堰的创建,提供了最可靠的社会历史条件。为了解决岷江流域的水患问题,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忧国忧民的蜀郡太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多次实地考察,与儿子一道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

形如弯月的鱼嘴是一道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在朝阳下,它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是自然河道,当雨季来临就可以排泄大量洪水,内江是李冰父子率领百姓开凿的河道。它把江水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鱼嘴具有神奇的无坝分水,巧妙地利用自然地理的功能排沙,这种科学的方法,是无坝分水,能自动控制水量,自动排沙,自动灌溉,两千多年来它长久地发挥效应,即使5.12汶川大地震的强烈震撼,它也安之若泰,安然无恙。

此时的鱼嘴坝上,依然是游客们最爱打卡,留影的胜境。也难怪,它的雄阔古朴之美无可挑剔。即使在这般炎热的酷暑中,游人如织,但凉风习习。一只白鹭静静地伫立在水边。我远远地向它招手,它也懒得理我。对于游人它也许习以为常了。它能真实地亲近水花,真让人心生妒忌。就在我举起相机准备把它拍摄下来时,只见它从奔腾的浪花中,飞速叼起一条小鱼,扑楞着翅膀飞向蓝天。这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都江堰的一道美景。

离开鱼嘴,我们来到飞沙堰。它位于离堆北端向北偏西方向。它的主要功能是泄洪和排沙。这就是放置竹笼装石块滤沙排沙的地方。江水到达都江堰市时,遇到了玉垒山的阻挡,成都平原一望无际的良田无法得到江水的滋润和灌溉。聪明的李冰父子用火烧山底,再用冷水浇泼,导致岩石爆裂。在岩石爆裂后,再用人力进行开凿。逐步扩大山口的出水规模。最终形成了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宝瓶口。可以想象,当时这种原始的爆破方法是何等地艰难。但就凭着这股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他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深掏滩,低做堰,终于驯服了如野马一样桀骜不驯的江水。印证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一伟大真理。


远眺宝瓶口,气象极为壮观。滚滚而来的岷江水,从山洞里一跃而出,腾起十多米高的巨浪,如千堆白雪铺天盖地,那股力大无穷的激流奋力朝前奔去,中途却遇到一个岛屿,硬生生地将江流逼回。江流无奈地转了向,摇身一变,似一个粗鲁的汉子变成了一个温柔的美女,矜持着羞答答地转身而去。那莽汉的蛮荒之力就在这一转身中消于无形。当初那飞流而来的江水,在宝瓶口狭窄的入口遇到阻碍,不得不突然减速,形成回流漩涡,将水中夹带的沙石甩到河旁的河流里,这样巧妙地防止了内江的堵塞。江水粗鲁与温柔的巨大反差转换,只把对面陡峭的青山惊得目瞪口呆。那股清流,经分流又经过滤沙,没有了奔腾的野性,没有了冲击的喧嚣,乖乖地悄无声息地流入了成都市区。人们把这道可爱的水取了一个叫蓝色眼泪的诗意美名。走在成都市区,城中有静静的河。这样的景象我在云南丽江也见过。在这里,蓝色眼泪以一江水的温柔,在大街小巷里与我们激情相约,以诗的柔情,美食的芬芳,让我缠绵在成都的夜色中,尽情地感受巴蜀文化之旅的巴适,安逸。

李冰父子用了4年的时间,开凿了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其功德在人间,中华民族先贤在实践中孕育的智慧,在这里见证了辉煌。如今,水利工作者也用“智”慧赋能都江堰,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物联网系统等高科技,以及数字系统地加持,实现了数据可视化。

这不是传说,也不是梦幻,这是我亲眼见到的人间奇迹和真实的神话。古堰挥洒新风采,造福天下沃野良田。你看,都江的水在我的眼中,静静地流过岁月,流过沧桑,流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作者简介

朱心焕,1948年生于长沙市,系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理事。当过知青、教师和工人,爱好文学、音乐和舞蹈。


美丽新宁乡
坚定文艺自信,大胆创新创建,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