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第十三届集邮展览”(2024.10.18.—10.20.)中,我的一部开放类邮集《高邮邮政业务的发展(1979—2022)》(五框)喜获镀金奖。捧着奖牌,成就感由然而生,我两年多的辛劳没有白费,我在编组这部邮集过程中学到了许多,进步了许多。
2022年,省集邮协会副会长葛建亚与我说,高邮现在编撰《高邮集邮史》,还应该有一部高邮邮政史邮集。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但这部邮集谁来编组呢?我们协会的几位副会长、秘书长力推我来担纲,邮品由协会同志给予支持。
接受这一任务后,我召集高邮几位集邮收藏大家一起讨论,发现能反映高邮邮政史的邮品很少,特别是早期高邮邮政邮品,无论是高邮的收藏者还是网上商家都相当少,根本支撑不了一部邮集。在此情形下,我决定另辟蹊径,用开放类集邮方法阐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邮邮政历史。我用了近一年时间编组成《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邮邮政》五框邮集,参加2023年10月邗建杯“扬州是个好地方”集邮展览,获二等奖。在展览现场,评审员杨桂松、李汇祥两位老师对我邮集提出了许多意见,让我很受教益。回来后,我将邮集全部打散,重列纲要,重新编组,定名为《高邮邮政业务的发展(1979—2022)》参加江苏省第十三届集邮展览。
回顾编组这部邮集的过程,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要深入研究邮集主题内容。编组邮集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不是邮政人,对邮政业务不熟悉。为了研究邮政业务,我网购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邮政业务》,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邮政业务与管理》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集邮业务员》等书籍,阅读这些书籍,我基本弄清了邮政业务的类别以及开展要求。为了更好地了解高邮邮政业务发展情况,我找来《高邮市邮电志》,研究高邮邮政机构、邮政网点邮路、邮电分营(1998年)前的邮政业务项目等等。我两次到邮电档案室查找有关资料。只有把我要阐述的三中全会以来邮政业务以及高邮邮政发展情况弄清楚了,才能进行邮集的编组。
二、要在收集邮品和展品上狠下功夫。编组《高邮邮政业务的发展》邮集是“命题作文”,邮品和展品的收集非常困难。我的邮品和展品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本人的收藏,我在家翻箱倒柜,找出自己收藏多年的与亲友通信的信封以及实用展品;二是网上购买,比如反映高邮函件寄递业务的邮品都寄出去了,高邮人手中没有,只有到网上搜索购买。只要是邮集需要,再贵的邮品我都将其购买下来。三是高邮邮友支持,比如新邮预订卡、报刊征订收据、报刊发行宣传戳、汇款单、邮政储蓄银行卡、中邮专递广告等网上是购不到的,高邮邮友们给予了极大帮助。
三、要按照开放类邮集要求进行制作。开放类邮集是属于自由式的、现代类的邮集,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无严格的限制,有较大的自由。虽然有较大的自由,但也是有规则的。比如:非邮品要占50%,我们平常都认为编组邮集最难的是邮品收集,哪知开放类邮集中的非邮品收集同样很难,这方面我可是下了很大功夫。又比如:开放邮集要表达展示的内容,我是按专题邮集的叙述方式进行的,整部邮集看上去像一篇论述文章、总结报告。再比如:“断代”问题,我将“高邮邮政业务的发展”断代为1979年到2022年,杨桂松老师指出,前言必须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断代?按此要求,我加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22年高邮邮政指标创历史新高”,以此作为断代理由。还有:在素材选择上我尽量选择新颖、独特、多样、有趣味性的素材,均衡摆放,显得美观大方。而且文字简洁,尽量让素材说话。
我的这部邮集还存在许多不足:邮品缺少珍罕性、邮政业务展示还不够全面,如机要通信业务、国际邮政业务没有列入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改进。我是第一次编组开放类邮集,在学习探索中取得成功还是让人高兴的。
镀金奖将激励我在集邮道路上继续前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