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秦观被贬,一路多居驿站;驿路驿站,成为创作源泉;借助邮驿,传递诗书情怀。秦观以戴罪之身,流徙荒蛮之地,行程万里。他虽是一个“罪臣”身份,但却借助邮驿完成了一次艰难而又成果丰硕的文化苦旅。邮驿给了他方便,他的所作所为更是丰富了邮驿文化。
关键词:
邮驿,驿站,驿馆,驿路,贬谪
邮驿是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王朝设立的以传递公文信件为主的通信组织,包括邮亭、驿站、递铺等,而驿站还承担过往官员的接待任务,正是由于邮驿的通信和接待功能,秦观受贬时期与邮驿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秦观贬谪路上所住的大都是驿站,驿道和驿站为秦观提供了诗词创作的源泉,借助邮驿秦观能与朋友传递诗书。
一、秦观被贬,一路多居驿站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淮海居士。宋元丰八年(1085)考中进士,先后任蔡州教授、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左宣德郞,为“苏门四学士”。元祐八年(1093)十一月,哲宗亲政,次年改年号为绍圣。哲宗要继续推行神宗开启的变法,起用新党代表人物章惇为相,旧党各派皆被斥逐。绍圣元年(1094)三月,苏轼、黄庭坚、张耒等旧党人物被罢职外放,秦观也被贬官,“除馆阁校勘,通判杭州”,四月,离京踏上贬谪之途。
秦观初贬杭州通判,还未到任,于途中再贬监处州酒税。在处州两年,绍圣三年(1096)初因抄写佛经为罪,被削职为民,贬往郴州。绍圣四年(1097)二月,落脚郴州不久的秦观被移送横州编管。秦观在横州收徒讲学一年多时间,元符元年(1098)九月,再次遭贬,移雷州编管。当年腊月,也即秦观50岁生日之时,哲宗驾崩,徽宗赵佶登基。徽宗为巩固统治地位,希望调停两党之争,下令召回贬逐之臣。元符三年(1100),秦观奉诏复宣德郞,放还北归,七月从雷州启程,八月到达藤州,不幸猝死于藤州光华亭。
秦观7年之中,贬谪5次,行走在路上就用了2年多的时间。我计算了一下距离,按当代高速公路里程,从开封到杭州,到处州,到郴州、到横州、再到雷州,全程有3170公里,当时的实际路程要更长。秦观贬谪途中还有一名随行老仆滕贵,乘船、食宿等,肯定需要一定费用,秦观个人肯定出不起,那么这笔费用谁来出呢?经查有关史料,可以推断:秦观贬谪之路行走的是驿道,住的是驿站,路费可能要自己负担,但住宿免费。
驿站(包括亭、馆、铺舍)是提供过往官员休息的地方,类似现代的招待所。“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谓之邸,邮驿传递之馆,在四方者谓之驿”,“至唐而后,谓顿止之次为驿也”(《中国古代邮驿史》)。“顿止之次”,是指停留休息的地方。宋代馆驿较为发达,赵匡胤时令无驿州县“置公使库,使遇过客,必馆置供馈,欲使人无旅寓之叹”。宋徽宗时,“州府县镇驿舍、亭、铺相望于道,以待宾客”。当时的交通要路上,官员往来络绎不绝,住宿也很方便。在路远驿疎的地方,让附近庙宇辟出一部分房舍,“命僧主之,以待过客,且置田以赡僧,俾守庵焉”(《中国邮驿史》)。宋代走驿有符券、驿券、馆券三类凭证。出差使臣、上任调任官员、贬谪官员发给驿券或馆券,持此券者可免费入住驿馆。
海南岛西线有一个驿站叫罗驿村,宋绍圣四年(1097)五月,62岁的苏东坡接旨离开已经谪居三年的广东惠州,再次被贬到孤悬海外的琼州。当年六月,苏东坡登临海南,从澄迈老城上岸,就入住在罗驿村。如今在罗驿古村,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一段火山石古驿道,村民谓之“东坡路”。
广东遂溪县,有一条调丰官道,这条官道是古代南下雷州府城,北上遂溪郡的必经路段。由于它在调丰村旁,宋建隆四年(963),朝廷在调丰村北面设茅亭驿站,供传递公文、来往官员途中歇宿饮马。茅亭驿站皆用青石块砌筑基墙,茅草盖顶,故称“茅亭”。据史料记载,宋天禧至绍兴150年间,先后谪居雷州或贬谪琼崖途经茅亭驿站歇宿的有: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10位名相贤臣。
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在贬谪途中住的也是驿站,他曾写过《宿虹县驿》《寓淮阳驿二首》等诗词。秦观贬谪途中也写过《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踏莎行·郴州旅舍》,郴州旅舍,也即当时的驿馆。元符元年(1098),秦观从郴州到横州途中,住过桂州秦城铺(也是一种驿站)。宋《朱弁曲湖旧闻》卷三:“秦少游自郴州再编管横州,过桂州秦城铺,有一举子绍圣某年省试下第,归至此,见少游南行事,遂题一诗于壁曰:我为无名抵死求,有名为累子还忧。南来处处佳山水,随兮归林得自由。至是少游得之,泪涕雨集”。
由上所述可见,秦观贬谪途中所住的大都是驿站。
二、驿路驿站,成为创作源泉
秦观贬谪之途跋山涉水,虽多为驿路官道,但在那个年代交通工具落后,路道难行。沿途虽有风光美景,但总会激起秦观悲伤的心情。秦观常常以景入诗入文,宣泄心中的苦闷。
绍圣三年(1096),秦观从鄱阳湖抵达洞庭湖。洞庭湖烟波浩渺,岳阳楼巍巍高耸,秦观伫立湖边,感慨万千,想到自己曾立志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像范仲淹说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如今,“福过灾生,数遭重劾,蒙恩宽贷,投窜湖南”。自己被贬,老母脚上有疾,不能侍候。为保老母平安,也愿自己“早被天恩,生还乡邑”,予祈求神灵保佑。洞庭湖畔庙宇众多,秦观行程仓促,来不及一一祭拜,他只得准备了“钱马香酒茶果”等祭奠之物,作《祭洞庭文》,望空祭拜洞庭湖、青草湖内各路神灵。《祭洞庭文》心切词迫,字字含悲,句句有泪,读来令人心碎。
(洞庭湖)
元符元年(1098)九月,秦观移雷州编管,从横州到雷州,途中要经过一个天险鬼门关。鬼门关亦名天门关,地处玉林市东部与北流县交界处的天门山上。天门山与龙狗岭两座山脉相对而立,山峰高耸,至天门关处紧收狭小,宽30步,成一要隘,为当年中原通往南方各州的一个重要通道。这里地处岭南荒蛮之地,层峦叠嶂,林深草密,怪石嶙峋,山路陡峭。特别是地处热带亚热带丛林,气候潮湿,充满山岚瘴气,蚊虫鼠蚁繁多,人畜极易染上瘟疫,所以民间称天门关为鬼门关,谚曰: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幸运的是秦观历经艰险平安通过了鬼门关。为此,秦观写了一首诗:
《鬼门关》
身在鬼门关外天,命轻人鲊瓮头船。
北人恸哭南人笑,日落荒村闻杜鹃。
“人鲊瓮”是长江中一个有名的险滩,船行此处,常有人伤命。人在鬼门关行走就好比船行“人鲊瓮”。过鬼门关有人哭,有人笑,日落之时来到荒凉的村庄,听到杜鹃在哀怨地啼叫。秦观把鬼门关的险和景写得绘声绘色。
驿站是旅客途中短暂停留的地方,难免给人一种“飘忽无定”、“人生如寄”的感觉,住在驿站的人不大可能是一个团体,大都是单人出行,夜深人静之时,孤独感以及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驿站这种特殊场所、空间环境,给秦观提供了创作条件、创作源泉,产生创作灵感。
我们看秦观的《如梦令》: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这首小令以白描手法描写秦观在驿亭中长夜无寐所见、所闻、所感,于情感似乎不着一字,却又无处不让人感受其孤寂、怨愤和无奈的心情。
再看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
这是绍圣四年(1097)二月,秦观被贬往横州,离别郴州旅舍的前夜所作。上片写独处郴州旅舍所见之景,秦观视野中一片弥漫的雾气,迷茫的月色,期盼找到一个能避开尘世的世外桃园而不可得,透视出瞻望前程苦无出路的凄迷心境。下片前三句,诉说与亲友们书信往来,平添无数的离恨,就像砌成的一堵厚厚的墙。最后悲怆地发问,郴江啊郴江,你本来绕着郴山流淌多好,为什么偏偏要流入湘江去呢?
再看秦观另一首《如梦令》: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无绪,簾外五更风雨。
这首词仍是秦观在驿馆中写的。暮春时节,满眼看到水池上漂着落花柳絮,此时孤寂的驿馆内悄无人声,梦中的秦观正行走在洒满月光的回归故乡的河堤上,突然梦断人醒,伤心至极,只好坐听窗外五更时分的风雨。驿馆的场景引发秦观的哀伤,秦观以景入诗,诉说心中的落寂悲凉。
三、借助邮驿,传递诗书情怀
在古代,许多诗人喜欢在邮亭驿舍题壁留诗,一些好客的邮驿主人还会备下文房四宝,请旅客留诗,好比现在的签名簿。在没有报刊杂志的古代,邮驿成为传诗的一个窗口。诗翁陆游经常在驿壁题诗。宋徽宗赵佶被俘北去,途经驿舍写了一首《在北题壁》。唐代大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交称莫逆,酬唱近千首,世称“元白”。他们在两地为官,每有新作,常以“题壁交流”。元稹每在邮亭见到白居易的题诗,总是欣喜若狂,流连忘返。白居易也是“每到邮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秦观是受贬之人,途中还有人监视,不敢在驿馆随意题壁留诗,但也偶尔为之。绍圣三年(1096)冬,秦观由处州徙郴州,在快到郴州(也即郴阳)的途中,住在道中一古寺,这一古寺可能就是官方辟出的驿馆,秦观在古寺中题壁留诗,《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二绝》:
门掩荒寒僧未归,萧萧庭菊两三枝。
行人到此无肠断,问尔黄花知不知。
哀歌巫女隔祠丛,饥鼠相追坏壁中。
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
前一首写古寺情景。后一首写荒郊之夜,从远处林中神祠传来巫女们祭祀时哀伤的声音,身边饥鼠在破败的墙壁中追逐争食,秦观因为思念家乡彻夜难眠,耳边整夜都是荒山上一阵又一阵的雨打风吹之声。其意境凄凉。
宋代有一特殊规定,就是“私书附递”。太宗雍熙二年(985)十月,诏自今许官员私书附递,并具体规定,官员近系亲属的家书实封后,可直接交递铺与官方文书一起传送;给一般亲友的书信则附在家书中间接传送。还规定,为了不影响传递官方紧急文书,官员私书只准交步递传送,禁止擅发急递。私书附递标志着宋代通信范围的扩大,也是邮驿上的较大改革。
据有关史料显示,贬谪官员之间的通信,仍可私书附递。
绍圣三年(1096),秦观被贬在郴州,黄庭坚被贬在黔州(今重庆彭水县),他们之间有书信互致问候。可惜秦观寄出的书信已佚,而黄庭坚的复信尚在。
“某顿首,屏弃不毛之乡,以御魑魅,耳目昏塞,旧学废忘,直是黔中一老农耳。足下何所取重而赐之书,陈义甚高,犹河汉而无极,皆非不肖之所敢承。……与缘承教,以开固陋,闲来有所述作,幸能寄惠,灌园之余,尚需呻吟以慰衰疾,谨勒手状。”
信中黄庭坚希望秦观有所述作,能寄给他,在浇灌菜园空闲时,吟读欣赏,以宽慰衰病之心。我在百度上查寻,彭水县到郴州市走高速距离约900公里。在宋代这么远的距离通信,不可能派专人传递,也难以托熟人捎带,只有通过邮驿递铺传送。
元符二年(1099),秦观谪居雷州,苏东坡谪居儋州,两人天各一方,常常有诗书往来,相互慰籍,秦观每有新作,便寄给苏东坡。苏东坡得到秦观手迹,欣喜异常,他对儿子苏过说:“有自雷州来者,递至少游所惠书诗累幅,近居蛮夷,得此如在齐闻《韶》也。”好比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优美的旋律。苏东坡还为秦观书作跋:“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这里的“技”指书法技艺,“道”指诗歌境界。可以想象,当秦观得到苏东坡的复函,其心情是何等的快慰?
(苏东坡像)
雷州距儋州直线距离260公里,更困难的是要渡过30公里琼州海峡。他们之间的诗书往来,即便是托熟人捎寄,这个熟人可能就是当地官员,由当地官员通过递铺传递秦观和苏东坡的书信。私书附递,让秦观与朋友有了通信交往的可能,邮驿递铺使秦观的许多诗文得以流传和留存。
“岁七官而五遣,历鬼门之幽关”。秦观以戴罪之身,流徙荒蛮之地,一路山高水险,行程万里。他虽是一个“罪臣”身份,但俨然是一位文化使者,借助邮驿完成了一次艰难而又成果丰硕的文化苦旅。邮驿给了他方便,他的所作所为更是丰富了邮驿文化。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邮驿史》——刘广生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秦少游年谱长编》——徐培均著,中华书局出版
《黄庭坚年谱新编》——郑永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张耒年谱及作品编年》——崔铭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