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乡贤王永吉,在明朝曾任山东巡抚,官至蓟辽总督。明朝灭亡后,王永吉降清,顺治二年(1645)授大理寺卿,顺治四年(1647)擢工部右侍郞,王永吉疏辞,被罢职归家四年。顺治八年(1651)被重新启用,任户部左侍郞。王永吉罢职回乡期间,顺治六年正值高邮特大洪灾,王永吉积极参与救灾,留下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高邮地处高邮湖畔,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历史上的高邮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据《高邮州志》记载,顺治六年(1649)“北水大涨,南北堤决数百丈,民大饥。”“岁大祲,城不浸者三版”。“祲”指灾祸,“版”即“板”,古代筑城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意思是,这一年为大灾,城墙只有六尺没有被淹掉。在这种形势下,归隐在高邮的王永吉为家乡做了四件事。
1、“吉自率仆夫手畚锸,亲为具食,百堵以完”(《雍正高邮州志王永吉传》),王永吉率领他家的仆人,拿着铁锹和畚箕,到运河堤上堵决口,他亲自为仆夫准备食物,直到运堤堵口结束。
2、“六年,北水大涨,南北堤决数百丈,民大饥,邑人王永吉等募米设粥厂赈之。”(《雍正高邮州志·灾祥志》),粥厂是官府或地方富绅施粥以赈饥民之所,在大灾“民大饥”的情势下,王永吉牵头募集大米,设立粥厂,救济灾民。粥厂施粥救活了许多人。
3、“是冬,道殣相望,又蹩躠行道中,为郡国大夫、贾家、素封言状,必得请,乃就食,如是阅五月。”这一年(1649)的冬天,路上到处都有饿死的人,王永吉尽心用力地奔波,向朝中官员、商贾大户,还有无官爵封邑但富比封邑的人家讲述高邮灾情,请求帮助,得到他们肯定的回答后,王永吉才去吃饭。如此奔波经历了5个月,募集了不少救灾粮食和钱财。
4、向南河工部上书,请求做好运堤修复工程。
顺治初年,清廷于运河沿线的通惠河、北河、南旺、夏镇、中河、南河各设工部管河分司,其职责是负责运河的治理,防治水患,确保漕运。鉴于高邮严峻的灾情,王永吉写了《与南河工部书》(载《乾隆高邮州志·艺文志》),书中首先赞扬窑港口、杭家嘴两项工程做得好,可以立碑以纪。接着提出:“最险工程则莫急于界首镇之西堤。”这一段运堤,“石工破碎已极”,“上砌单石一层,下无底桩,内无寸土,随修随坏。”而“镇北的石闸,止有闸门壁立耳,闸西石工,半边崩裂已久,丈尺不多”。王永吉分析可能出现的后果:“及今不估计大修,直待彻底通穿,怒浪拍天,排山倒海,东堤立刻冲决,彼时塞决,筑堤工费当百倍之矣。”王永吉还提出:“至于九里以北、十五里桥以南一带,土堤里边都是野水,东风一起,浪洗堤根,日久年深,大半空陷,伏秋水涨溃裂,处处可虞。以上土石二工,专望留神躬阅亟行,所司作速估计,算作九年岁修,早报河台,募夫办料,采石积土,务于春水未发之前并工甃砌,迟则措手无及矣。”王永吉还给南河工部提出建议:“至于采石,必须厚阔长条,方算丈尺”,不能像窑港口那样,堤石以细碎充数,既难齐缝,又费石灰。要严肃交待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如果采石不达要求,按“侵欺之律”申究。筑堤取土较难,王永吉建议像车逻镇那样,在“河堤四五丈之外,划一界址,约定阔狭,督令募夫挑成一沟,就中取泥,运至九里,以为帮堤之用。”最后王永吉说了8个字:“仰候采择,无任虔祷”。就是希望南河工部能够采纳他的建议,他非常真诚地期盼着。
王永吉在写《与南河工部书》前,以对家乡一片深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问题看得准,分析透切,所提建议切实可行。同时王永吉虽然退隐在高邮,但他毕竟任过大理寺卿,曾擢工部右侍郞,所以南河工部一定会认真对待王永吉《与南河工部书》的。虽然我们不知道南河工部是如何答复王永吉的,但我们从《雍正高邮州志》中可以查到一段记载:“国朝顺治八年,总河杨芳兴大挑漕河,募民为之。”《与南河工部书》大约是大灾后顺治七年(1650)写的,第二年就大挑漕河,即开始运堤修建工程,说明《与南河工部书》对运堤修复工程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王永吉为高邮做了一件大好事。
(王永吉墓在天长市谕兴社区)
顺治十六年(1659)王永吉去世,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秘书院侍讲的太仓人吴伟业为王永吉撰写了《少保大学士王文通公神道碑铭》(神道碑是指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该碑铭载于《扬州足征录》中),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高邮大水,捍灾患有功”。王永吉救灾高邮,被历史铭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