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芬幼儿教育的异同

文摘   2024-10-18 11:01   芬兰  

赫尔辛基日报报道,尽管中国和芬兰都重视幼儿教育,但采用的教育方式却不尽相同。根据教育学领域最新的一项研究成果,中国的教学是按年龄组施教,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进行,而芬兰则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因材施教。

尽管文化背景和教育体系存在着差异,但中芬幼儿教育模式也有共同的特征。

芬兰-中国11人研究小组的博士后研究员、赫尔辛基大学的副教授Jenny Niu表示,“两国都非常重视幼儿教育”。

中芬都非常注重促进儿童成长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基本目标是促进成长、学习和身心健康。另一个共同点是寓教于乐的学习,它可以增强儿童的创造力和专注力。

这个项目的研究人员对比了中国国家幼儿教育指南和芬兰幼儿教育规划的基础内容。

与芬兰不同,在中国,教育学的着眼点是整个年龄组。Niu博士说,“在中国,幼儿教育的指导文件提供了针对不同年龄组(从婴儿到学龄前儿童)的教学指南。但是,芬兰幼儿教育规划的基础内容只规定了适用于所有年龄组儿童的教学活动目标。”

芬兰幼儿教育的一个独特之处是针对每个儿童的幼儿教育计划,重点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不是针对特定年龄组的计划。

研究小组成员、赫尔辛基大学的讲师奥利-佩卡·马利宁(Olli-Pekka Malinen)认为,中国按年龄组设定教学目标和技能水平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个大国,人口众多,条件各异,所以大局往往是用较粗的画笔来描绘的。”

中芬两国优先考虑的事项都是儿童的需求和兴趣,以及如何促进他们的成长。然而在芬兰,儿童的主动性更加受到了重视。

确实,中国从2001年起在针对3-6岁儿童的幼儿教育规划中开始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和创造性的方法,以使教学更加有趣和具有吸引力。然而,出发点仍然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

马利宁表示,芬兰的教学模式更加以儿童为导向。“我个人对中国学校教育的观察结果是,它本身的质量很高,但又特别地以教师为导向。老师提前精心地设计了每节课,并严格地按照计划实施。同样的模式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中国的幼儿教育上。”

马利宁指出,中国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批评了幼儿教育的学校化和教师主导的方式。与芬兰相比,中国提供的幼儿教育服务比较少,而且该领域也是五花八门,但是中国已经在服务的供应和质量方面做出了努力。

中国和芬兰在特殊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芬兰幼儿教育计划非常重视儿童的不同需求。它包括规范化的方案、帮助的等级和针对个人的计划。

Niu博士解释道,“在中国的指南中,只是简单地提到了特殊需求,但没有给出特殊的应对方案。”

马利宁在他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探讨了中国教师如何在普通教学中应对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国严格地限定了谁有资格获得特殊帮助。至少在过去,特殊教育并没有普及到广泛的学生群体,却主要局限于传统的残疾儿童教育。在芬兰,不同类型学习困难的儿童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帮助,三级帮助模式也应用于幼儿教育和学前班教育。”

研究表明,中国更加重视儿童安全,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指导。马利宁认为,这是有理由的。许多人生活在大城市,繁忙的交通等问题令人担忧。

“当然,在芬兰,也希望孩子们安全,但环境更加令人放心。因此,教育规划中缺少与安全相关的条文。”

这项研究于7月23日发表在了《教育前沿》科学杂志上。其目的不是评估哪个国家的幼儿教育更好。马利宁认为,研究可以增进对幼儿教育和国家层面的指导方针的相互理解。

原文链接:  https://www.hs.fi/tiede/art-2000010758923.html

(责任编辑:李福旭)


关注“今日芬兰”
请添加微信公众号:今日芬兰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今日芬兰
“今日芬兰”为您全方位解读芬兰,覆盖芬兰文化、经济、商业、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