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篇都很啰嗦,但感觉意犹未尽,也有些误解需要更正,所以必须补上一个后记。但不想用后记为题,因为我的太平洋岛国游并未结束。这次斐济汤加两国游,只是一个开端,探探路而已。有了这次的体验,以后就能走得更远更随意了。
首先要纠错的是关于汤加的第一印象。她的道路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堪,泥巴路只是在一些非常人迹罕至的地方,比如我去塔斯曼登陆点,因为没有导航,也没有地图,就凭在酒店看过一眼地图的印象,觉得似乎是王宫那个方向。所以就凭印象往那个方向一直开,最后来到了一个完全未开发的区域,纵横几条路都是泥巴路。这里其实并不是塔斯曼登陆点。然后继续往另一个方向走,终于看到一个路牌,才找到正确的路径。大部分道路都是柏油路,只是有些路比较烂,坑坑洼洼的。而一些环境不错的乡村,那边的道路也是飞场不错的。汤加很小,人口才十万多一点,华人大概6千左右。比例还是很小,但汤加的小商品包括一些大商品市场都被华人占领。所以当地人其实并不喜欢华人。所以那个去过非洲的福建小伙让我晚上最好还是别出去,怕万一遇上喝酒的,接着酒劲打你一顿。我说这边的晚上,我也不敢出去,周围都是坟墓。我住的这条路上,两公里的距离,就有三个坟场,还都是马路边。我哪敢晚上出门呢😂。
虽然汤加的贫富差距很大,但整体而言,感觉比斐济富有。毕竟她小那么多,平均水平要高。而且,物产也丰富,城市人口少,虽然住在城市的人占全国人口比例很大,但这些人口大部分在乡村也有地,所以不愁吃住。而斐济不一样,全国90多万人口,有8、90%住在城市,而且是真正的小市民,所以生活不易。开车行走在汤加的乡村,能见到很多漂亮的房子,让你以为回到了新西兰。但外面晾晒的衣服,坐着聊天的家人,或者玩耍的孩童,让你明白这是本地人的房屋。其中也确实夹杂一些明显的外国人的物业,整齐的花园,没有衣服乱挂的,这些基本可以肯定是外国人的家。在斐济,就我住的那一片区域,看起来相对比较富裕一点,那里住的主要是白人,当地人很少。房东说好像就一两户本地人。城市周边的住宅,一栋一栋带花园的也有,但房子很破,很旧,花园更加乱。
还有那个绿色圆顶结构的女王纪念堂,并非全部是纪念他们的女国王的。另一头是有一个博物馆,我打算今天去看看,不知道开不开门。Taife却说那里是一个女校,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能另一头分两部分,对马路这边是博物馆,靠里面是个女校吧。对了,在去库克船长登陆点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男子高中,规模很大,校舍漂亮,跟城内的学校比,简直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南太平洋大学的汤加分校也在那边,环境也不错。
所以,第一印象是不能完全相信的。第一印象往往带着强烈的主观偏见,不一定都是准确的。必须慢慢深入了解,才能得出一个基本准确的结论。但这次外汤加的住宿确实很差,除了早餐不错(我反正每天的早餐都是一样,牛奶鸡蛋面包,➕培根),人也很友善,但硬件设施卫生条件太差,这可能与他们的观念有关。昨晚还发现有老鼠光顾我的房间,幸亏它发现无利可图,马上又出去了。否则我就彻夜难眠了。其他昆虫可以忍受,老鼠我就没办法和他们和平相处了。下次再来,肯定不会住这家。
来之前对于太平洋岛国的印象之存在地图上那些个小点,以及这一年留学所学的一些人类学知识,以及接触的太平洋几个岛国学生和老师。但是,还是有些惶恐。这些有些黝黑皮肤的岛国居民都像我接触到的老师同学那么友好吗?吃住是不是习惯?等等,都是我担心的。第一次发信息给汤加民宿的房东,我直接写了对于行程有点紧张这样的话。房东很好心,非常暖心地给我回复了,让我不要担心,说你一定会喜欢上这里的。确实如此,当我踏上斐济的土地,这种惶恐感就消失了。虽然是岛国,但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到汤加时,就更加大胆了。尽管多人提醒我要注意安全,我并没明显感觉到不安全的因素。除了那些个竖着大幅照片和花枝招展的坟墓让我有点心惊以外。
来到岛国,也对人类学上的知识有个感性认识。比如岛屿的种类,比如岛上经济作物,比如人种等等,以前都是书本概念,靠记忆。有了感性认识,这些概念就固化成自己的认识了。对于人种,有朋友一再问这个问题,以前我也一知半解,虽然上课学过,但没有概念,不敢多说。现在可以简单说几句。除了近现代欧洲人的进入,岛国土著的人种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来源,或者说三个。澳洲土著和巴布亚土著,以及台湾山地土著,前二者往往生活在近大洋洲,包裹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等岛国,所谓近大洋洲,最远到所罗门群岛。出了所罗门,就属于远大洋洲了。远大洋洲包括新西兰在内。近大洋洲的岛屿,包括澳洲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在内,原本大都属于这个完整的大陆,人类学上称为大澳大利亚,Sahul。这个大陆与亚洲大陆Sunda(古印尼王国)相连,中间只穿插一些小岛,这些小岛构成的地理分类,被称为wallace 线。古人类可以用小船或划艇往来于Sunda与Sahul之间。Sahul大陆的古人类,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从东南亚洲来到这里,他们成为了近大洋洲的祖先。后来随着海平面上升,Sahul大陆分离成彼此相隔的岛屿,这些古人类在各自的岛屿上慢慢进化,发展出自己的语言,人类学上称为巴布亚语系。人类来到所罗门群岛的时间是距今2万年前。而向远大洋洲进军的时间就要晚很多,是随着拉皮塔文化而来的,最早也只能追到四五千年前,新西兰土著是最晚到达的。目前远大洋州的人种被人类学划分为三个区域:密克罗尼西亚、美兰尼西亚、波利尼西亚,这个划分是近带考古学家根据某个区域的人种特点而命名的,密克罗尼西亚表示一些小岛,美兰尼西亚意思是比较黑的地方,波利尼西亚意思是许多岛。以前以为这些地名或者人种都是自古有之。经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他们的语言、人种分类都与台湾土著有相关性,南地语是他们共同的语言特征。所以被认为这些人种都是几千年前因为航海技术的发展(这种发展肯定不能与后来大航海时代相比,但足以使他们到达他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从台湾渡海而来。古人类在不同时期到达不同岛屿,然后在不同区域发展出自己的特点。斐济的一部分属于美兰尼西亚,一部分属于波利尼西亚,斐济与与汤加语同属于南地语,但他们彼此却不认同,说他们的语言相差很大。不知道是出自同一语系。南地语对于这些岛屿的语言,相当于印欧语系与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的关系吧。波利尼西亚人最晚到达新西兰,新西兰毛利人的祖先是波利尼西亚人,也算是台湾土著的后裔。
当然,这些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类的迁徙并不是那么整齐划一的,比如在近大洋洲,南地语和巴布亚语共存。人种或者民族的融合,是自古至今一直进行着的进程。古人类的迁徙,和今天岛国上的华人以及其他非岛国土著一样,都是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发展。那个福建男孩,我问他为什么会选择去非洲发展?在我们的印象里,非洲是一个很穷的地方,有什么发展呢?可他不这么认为。越是穷的地方,华人的机会越大。因为当地人普遍比较懒,而华人勤快,所以就有发展机会。这种选择,古来有之。若干年后,这些华人的后代,可能也会像那个菲律宾后裔一样,并不知道自己的出处在哪,除了从相貌上稍有异样外,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其他不一样了,他们就是汤加人。事实上,在苏瓦的南太平洋大学图书馆,我确实遇到过一对中国学生,我开始以为他们是留学生,所以很好奇,怎么会有人来这里留学呢。男孩也说,怎么可能有中国人来这里留学啊。男孩是最近移民过来斐济的,所以普通话讲的很好。而女孩是土生土长的斐济华人,自称她的国语是在大学学的,她家讲粤语。
刚去吃早餐,又跟服务员聊到身材问题。这回是她主动提起的,说我很漂亮啥的,我说你们也很漂亮啊。她说no,并比划着自己的肥大体型,意思是这样不好看。我说在汤加,胖就是美。但她并不认同。再一次印证了汤加人的胖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他们并不认同“以胖为美”这个概念。
对了,无人机的操作问题最终都解决了,昨天傍晚在民宿附近苦练基本功,终于恢复了大半功力。早点练习就不至于把人家的手划破了🥹。好了,第一阶段的太平洋岛国游游记正式结束。下回出来再继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