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印象(三)、打卡牛剑、后记

文摘   2024-07-16 18:51   英国  

伦敦印象(三)

       这次出行的主要目标是逛博物馆和大学,所以基本放弃了自然风光,以及一些非常著名的大众化景点,比如大本钟、威斯敏斯特教堂等等伦敦的博物馆太多,一次根本逛不完,而且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最有名气的当属大英博物馆,以及国家美术馆。我分四次把大英博物馆的主要展馆都转了一遍,同时在国家美术馆转了一整天。所谓内行看门道,我是外行,看热闹,很认真地看了个热闹😂。

      作为一个中国人,第一次去大英博物馆,首选肯定是中国馆,那些被斯坦因、伯希和们半买半偷掳走的莫高窟壁画、经文等,是多少国人梦寐以求的珍宝,于我而言,还有西域古国,如楼兰、尼雅等古国的文物等。其实,我没有那么恨这些掳走我们的文物的人,像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他们才是那个年代真正的专家。在那个国弱民穷兵荒马乱的年代,那些如今被视为国宝的存在,本来就岌岌可危,人命和王命都自顾不暇,谁还会去理会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所以才会有王道长发现莫高窟的藏品后上报朝廷保护而无果的尴尬,可怜的王道长只好干些卖壁画以求生活的营生。后来虽然朝廷下拨银两数千,但被层层盘剥之后,所剩无几。直到莫高窟被发现四年之后,斯坦因们的到来,才给了王道长一点希望,也给国宝们留下了一条生路,虽然远渡重洋,但毕竟还能活命。据说,在听说外国人对敦煌莫高窟的兴趣以后,当时的大清政府也开始重视起来,而在运送途中,因为缺乏经验和技术,损失不少。

背负多少骂名的可怜的王道长
正在“辛勤工作”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有人说,在这些考古学家眼里,没有什么种族偏见,他们看到的是人类的共同文明成果。我深以为是。考古学家跟其他类别的科学家不一样,他们面对的是整个人类的遗产。挖掘和研究的是全体人类的过去,而不是某个种族。我们的考古学老师就是如此。

(莫高窟壁画图片说明)

不过,我在大英博物馆并没有看到多少敦煌壁画,只有一些图片加说明,不知道是为了保护而并不日常展出,而是定期展出。这很让人郁闷,上万件敦煌文物,含20多件壁画,一件都没展出来😓。据说是为了保护,以及展馆空间限制。这些文物很脆弱,极易受温度湿度等影响。

斯坦因从丝绸之路上盗回来的绘画作品
(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壁画之二)

有些展品,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就是一年只拿出来展览一个多月。我运气好,刚好遇上即将到来的年度展。但敦煌壁画并没有这样的说明,也许是几年一展吧。希望将来能看到这些藏品。


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残品

      斯坦因十九世纪初在中国西部考古挖掘,著有“西域考察记”系列,挖掘并掳走不少楼兰、尼雅等西域古国的文物。大英博物馆也看不到多少这一类文物。比如下图:

这是我2021年在和田博物馆的一个视频里翻拍的(和田博物馆收藏了许多西域古国的珍贵文物,尤其是精美的壁画),斯坦因考察并挖掘的丹丹乌里克遗址的壁画之一,讲述的是玄奘大唐西域记》“蚕种传入瞿萨旦那国”的故事,即传丝公主的故事,这些壁画都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原以为来到大英博物馆,就可以一睹它们的风采了🥹。我想多了。

(和田博物馆的收藏品,于阗策勒佛寺遗址出土,属唐代艺术,与同时期敦煌壁画同根同源)

       对中国馆的展品有点太失望了。幸好还有几件我比较感兴趣的。比如清凉寺的三菩萨图:

(清凉寺三菩萨图)

三菩萨分别是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当年的切割线还清晰可见。据说,这个壁画卖掉没多久,清凉寺就被战火损毁。现在的清凉寺是建国后重修的。幸?或不幸?任人评说。


(元代木观音坐像)这个面带微笑的随时准备起身助人的观音菩萨,是不是很有希腊雕塑之美?我反正在她面前看了好久。

这是十个类似的真人罗汉中的一个,其余九个都在国外,加拿大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中国没有一个。制作年代为金代,发现于河北易县的一个山洞里。罗汉脸部和胸部的皮肤,特别具有真人皮肤的质感。远看栩栩如生,确如真人一般。


(商朝的青铜器皿)这里展出的商朝青铜器全是个头比较小的器皿,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的在块头上相差太远了。但其表面纹理,并无二致。

(明宣宗的景泰蓝陶瓷罐)


重头戏: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局部)女史箴图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著名的中国古代绘画,传说是顾恺之所作,但也有人说可能是后人模仿他的风格所作的摹本。因为保护的缘故,一年只拿出来展出六周,平时只能在数字屏幕里看。我运气好,刚好碰上今年的展出时间(7月8日开始)。


(乾隆皇帝的题词和插画)这幅画在其诞生之后,就辗转多个收藏家之手,最后在中国收藏的时间是乾隆皇帝,然后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流失海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从一个曾经跟随八国联军驻军北京的上尉军官手中购得,并重新装裱。2013年博物馆组织了一次包括中国专家在内的多国专家研讨如何修复和保护这幅画作。最后由一位中国专家对画卷损坏的丝绸进行修复,并保存在它专属的特制展柜内,每年只展出六个星期。

(金朝皇帝金章宗的题跋)

中国馆总的印象是展品不够丰富,收藏了我们那么多好东西,却有几件是特别吸引人的,不知为何?而像埃及馆那样,展馆面积几乎有中国馆四个那么大,也许跟游客的兴趣有关吧,中华文化的魅力,并非所有游客都能欣赏和理解。诺大的埃及馆,每次经过都人满为患,以至于门口写着醒目的标志,让团队不要在拥挤的时候进入(但实际上好像还是有不少团队,包括学生团队进入)。中国馆的游客,大部分是中国人,以及少量对中华文明感兴趣或者本身就是学者的人。昨天下午,当我再一次走进中国馆,看到一个老师模样的外国女士带着一位学生模样的中国女孩,很仔细地一个个看过去,老师还一边跟学生讲解,真好!

      有意思的展品太多,也拍了不少照片。无法一一上传,就挑一些比较特别的放上来吧。

(埃及木乃伊)各种形式埃及木乃伊的棺木占了埃及馆很大一部分,甚至包括有动物的木乃伊。但直接显示人体骨骼的不多,好像就一两具,而且还放在底层,如上图这样,看起来很不方便。这让我觉得很意外。设在但尼丁的奥塔哥博物馆,也有一具埃及木乃伊常年向世人展示,你可以很近距离地观察木乃伊的情况。突然想起在牛津大学的自然博物馆内,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人类祖先的身体是否应该这样展示出来,牛津大学采取了把问题交给观者,并反对者的言语贴在展柜上。那个展柜原本应该是展示人体器官的,现如今也封闭起来,并贴上那些反对者的话,比如:很伤心我们的祖先在多少年以后,还不能回到自己的家园……所以,可能大英博物馆也受此影响,有点遮遮掩掩。

这些都是古埃及的墓葬文化的一部分。上面是墓碑,雕刻的是向死神或来世之神供奉祭品,以求对死者的善待。而下面这个也是墓室壁画,描述一些日常生活场景,象征死者在来世的生活。这些物件并不会让人感觉到本阴森森的气氛,反而很欢乐祥和。这也体现了古埃及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吧。

(罗马皇帝哈德良和他所宠爱的美少年青年安提洛乌斯)有趣的是,哈德良的半身像下面,还标注了一段关于同性恋历史的文字。意味着哈德良是同性恋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安提洛乌斯实在太漂亮了。

这是一个建筑立柱模式。用立式雕塑代替立柱,也只有古希腊和古罗马才有的奢侈。

(女神赫拉)

中世纪欧洲就像这幅画一样,充满黑暗、怀疑和敌意。

      再放几张国家美术博物馆的画吧,不枉我在里面呆了近八个小时😂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作品:蓄胡子的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为了表达对意大利占领法国的悲痛之情,教皇蓄起胡子。

(”模模糊糊雾里雾气”的透纳😂)

(充满动感和肉感的鲁本斯)

喜欢上这个以前从没听说过的画家:Andrea Mantegna,影响很多文艺复兴画家,包括鲁本斯和提香。下面这两幅单色画也是他的作品:

美术馆怎能少得了梵高呢。梵高一共画了四幅这样的向日葵,其中有一幅被日本一个企业家收藏了。

害得梵高割耳朵的高更的“收获”,一直不太喜欢高更,可能与他对梵高的态度有关,很为是梵高的剃头挑子一头热不值😓。如果他能更懂梵高,如果他不那么绝情,也许梵高能多活几年,梵高的弟弟也不会因兄长的离去而郁郁寡欢,半年之后随他而去。


很喜欢这幅莫奈的“雪景”,博物馆有带框框的复制品出售,但尺寸不合,而且带框框也不好携带。


打卡牛剑

       没空细写了,就大致交代一下吧。牛津和剑桥我都去了,遇到很多考察学校的中国家庭,和国内来的游学营。题外话,看百度上总是在说现在中国人不爱出国游了。我在英国看到的情景并非如此,到处都是中国人。甚至大英博物馆里,中国游客的比例也不低,而且是一队一队的。牛津剑桥两个大学城,就更是让你感觉,中国人太多了。留学生也多。现在正值英国大学本科放假,两所大学都有暑假班,暑假班里中国学生也不少。

      对这两所大学的印象都不错,但我更喜欢剑桥。尽管牛津更加古老,小镇更紧凑,地处泰晤士河边。

(牛津大学中心)

而且我在牛津的两晚一天,过得也不错。很巧合地,听了一场牛津爱乐乐团的贝多芬交响音乐会。

半夜饥肠辘辘,外加细雨濛濛之下,在酒店附近偶遇一家餐馆还开着,而且,他们的生蚝非常好吃😋!

牛津,适合旅游走走,但剑桥,适合生活。剑桥这个城市比牛津大很多,牛津是一个大学城,城以大学为依托,而剑桥则是城里有一座大学。两个大学都是学院制,是先有学院(就是一些牧师为自己的教区或者神学思想而成立的与教堂相连的教育机构),后有大学。牛津的建校年代在公元12,13世纪,剑桥是由牛津的一些学者(其实是教徒)从牛津出走,在剑桥另立为王建立的,所以他们的学院名字都很雷同。然后各自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剑河边等待就餐的国内游学营的孩子们

我住的民宿房间里看到的晚霞。女主人是个典型的英国白人,但说一口地道的台湾国语,女儿也是。

剑河的游船。那天刚好下雨(下雨是英格兰的常态),我坐在河边的餐厅吃饭,看到本地小伙在雨中卑微地招揽游客,很是感概。生活面前,谁都不容易。

声援巴勒斯坦的大学生驻扎在剑桥国王学院外面的草地上。看样子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很佩服他们的毅力。牛津学生同样有这样的举动,但牛津大学似乎更严厉。要求他们限期离开。不知道后来怎样了。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中心图书馆)离开剑桥的时候,特意在图书馆呆了两个多小时,专门办了一张临时卡。看完了库克船长的第三次探险航行的关键两章,库克之死。叹息!

推荐一下剑桥的一个中餐馆,味道太正宗了。我连着两晚都去他们那里吃晚饭。


后记:

      第一次英国行结束了,昨天下午第四次从大英博物馆出来,不想再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到处转车了。终于打了一次Taxi,把前段时间省下来的交通费,全部交出来了事😂。

      啰嗦了许多,但其实还是有很多细节遗漏。昨天跟的士司机也聊了一路,把我观察到的现象跟司机聊了一下。比如,在牛津剑桥,苏格兰的一些城市,一些大学,看到好多CCTV,这可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意思,而是监控。也就是满大街都是监控。开始以为只是那些大学才有。我问司机,他现在住在伦敦,觉得安全吗?他说很安全啊。你们的女士晚上能出门吗?能啊。他觉得我问这个问题很奇怪。说他们满大街都是监控,平时你看不到警察在街头,但一旦出现问题,两分钟就有警察过来了,他们都在看监控。伦敦街头的监控,没有什么提示。不像大学,会提示你,这个监控只是为了保护你的安全,没有别的意思。所以,如果司机不说,我根本没注意到伦敦的监控设备。司机说,只有那些嗑药的群体,他们有时会互殴,杀人啥的。普通人很安全。他根本不care被监控,因为他是好人。我说,既然你们也满大街都是摄像头,那为啥还有不少西方人会因为中国的城市的摄像头而说我们被控制呢?大家不都是一样嘛。司机说,那是政治需要,他们害怕……看来普通人的想法与我们从媒体看到的不一样。我这段时间在这里,也确实没有感到什么不安全,虽然晚上没出门,但一个人走到人少的地方的时候也不是没有。

      伦敦街头的有色人种很多,穆斯林也多,绝对不止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的不足5%。我后来入住的伦敦的公寓,那一带很多穆斯林,路上走着的,有时公交车上至少有一半多是穆斯林。今天在南航的值机柜台,工作人员中只有一个白人,其他都是有色人种,具体说是黑人和棕人。

         飞机要起飞了,就写到这吧。回去就要忙别的事儿了。我的大学也已经开学,不能上课,网课是必须补上的。

白雪的杂货铺
不走寻常路、介于摄友与驴友之间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