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综合
■ 辽宁省政协宗教界委员联合倡议:加强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和管理
■ 西安创新大遗址保护理念 实现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相融共生
博物馆
■ 中国博协和东方出版中心签订《博物馆学辞典》(中文版)出版协议
■ 2025年北京博物馆通票首发,汇集136家博物馆、景点等
■ 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将在国博举行
■ 上海博物馆东馆:书画“国宝展”重磅回归
■ 永乐宫壁画博物馆项目加紧建设中
■ 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仪式将于12月7日举行
考古
■ 浙江绍兴出土“山阴”“会稽”地名遗物
■ 新发现20余条水坝 良渚遗址揭示水利系统完整结构
辽宁省政协宗教界委员联合倡议:加强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和管理
西安创新大遗址保护理念 实现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相融共生
从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获悉,西安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推动全市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西安地区遗址资源丰富,重要史前遗址和周、秦、汉、唐时期的都城遗址及帝王陵寝在该市均有分布。其中,秦始皇帝陵、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3处大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成秦始皇陵、汉阳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唐龙表示,大遗址保护利用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该市把大遗址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工作重点,按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推进遗址保护利用,在遗址的城市中促进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四个结合”保护理念),形成了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西安都充分考虑了大遗址的保护要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专题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西安总体布局形态为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模式。编制公布了《小雁塔保护规划》《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大遗址保护规划,推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对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指导、协调和规范作用。
唐龙介绍,近年来,西安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结合不同区域大遗址的现状禀赋,聚焦融合发展、兼顾改善民生、注重生态保护,不断创新遗址利用方式,探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
比如,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建设,实施了隋唐长安城遗址圜丘、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建成开放了圜丘遗址公园、明德门遗址公园,打造区域文化地标,推动历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结合城郊区域环境整治,将大遗址保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生态林业项目实施充分融合,营造出既符合遗址本体展示特征,又适合市民游客参观休憩的阿房宫遗址公园、杜邑遗址公园,实现遗址保护的多元化发展。
据悉,西安市逐年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市级文保资金从2020年的2500万元增至今年的1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省文保专项资金倾斜支持,2020年至今共争取中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约4.65亿元,其中大遗址方面专项资金约2.07亿元,相继组织实施了秦汉栎阳城、阿房宫、西汉帝陵、隋唐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等大遗址文保工程,有效改善了大遗址保护状况,提升了遗址周边环境,夯实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基础。(中新网)
中国博协和东方出版中心签订《博物馆学辞典》(中文版)出版协议
11月14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东方出版中心在上海举行工作会议并签署《博物馆学辞典》(中文版)出版协议。
刘曙光理事长强调了此项工作对构建中国博物馆学科体系的参考价值和重要意义。陈义望书记表示将全力以赴,调动核心力量,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出版工作。艾静芳和刘佩英代表两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还就《博物馆学辞典》后续审校出版工作进行了洽商。
《博物馆学辞典》是国际博物馆协会近二十年来推出的一项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是博物馆界近年来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2022年,《博物馆学辞典》法语版问世,2023年《博物馆学辞典》英文版正式出版。中国博协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博物馆学辞典》英文版的中译和出版工作。
东方出版中心是一家以出版人文社科图书为主的国家级综合性出版机构,隶属中国出版集团。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多年来,累积出版图书六千余种,屡获国家级奖项或入选各类出版基金项目。2024年1月,推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中国博物馆协会)
2025年北京博物馆通票首发,汇集136家博物馆、景点等
11月14日,《2025年北京博物馆通票》首发式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举行。据悉,通票汇集北京市136家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景点,参加馆点绝大多数提供了两人次免费或者优惠折扣。市民自11月14日起,可通过北京博物馆通票官网网站、微信公众号或新华书店主要门店购买。据了解,通票继续采用口袋书形式,无需粘贴相片,全家通用。(新京报)
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将在国博举行
“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将于11月21日起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观众见面。该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合作,展出的138件(套)珍品将从“食材烹具”“饮食传统”“饮食艺术”三方面,系统生动展示俄罗斯饮食文化风貌,见证俄罗斯各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和历史变革,反映俄罗斯数百年的历史、艺术和生活。(新华社)
上海博物馆东馆:书画“国宝展”重磅回归
永乐宫壁画博物馆项目加紧建设中
正在建设中的永乐宫壁画博物馆项目(11月11日摄)。
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仪式将于12月7日举行
据法国媒体当地时间13日报道,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仪式将于12月7日举行,法国总统马克龙将出席。
12月8日至15日期间,巴黎圣母院将从15时30分开始对游客开放。12月15日之后,巴黎圣母院将恢复火灾前的开放时间,即7时45分至19时。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的屋顶和塔尖在突发大火中被烧毁,但主体建筑得以保存。(封面新闻)
浙江绍兴出土“山阴”“会稽”地名遗物
11月13日,浙江绍兴稽中遗址公布最新考古发现,该遗址近期出土了“山阴丞印”封泥、“会稽郡壁”铭文砖等地名遗物,实证其为东汉至六朝时期会稽郡山阴县官署所在地。该遗址实证了文献记载的越王勾践建都史,目前已清理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遗迹80余处。(中国新闻网)
新发现20余条水坝 良渚遗址揭示水利系统完整结构
“在前期确认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11条水坝之后,近年来考古人员采用遥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又新发现20余条水坝,基本揭示出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11月13日,在第二届“良渚论坛”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在介绍良渚遗址考古研究工作时说。
良渚遗址是古城、水利系统及郊区聚落的集合体。近年来,其在相关考古领域又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从1936年“考古人”施昕更调查的13处遗址开始,历代考古人对遗址核心区平原地带逐年开展全覆盖式的深度勘探,使良渚遗址群的遗址点增加到350多处(含水坝)。
目前,该遗址群的分布框架结构已比较清晰,相关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
在良渚文化早期,聚落产生了明显的等级分化,各小型聚落都利用山前地貌进行改造,但遗址群不存在统一规划,表现出分散的多中心模式。到良渚中期,在遗址群的中心位置,开始统一营建莫角山、反山等大型礼仪空间,其与三面山体保持了大约3公里的统一距离,显示了居中而建的规划理念。到良渚晚期,又持续营建城墙、外郭,形成结构完备的良渚古城体系。
陈广胜说:“这些研究成果,证实了良渚遗址群结构在不同时期一步步迈出的革命性变迁,体现了早期国家社会组织产生和演变的清晰过程,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教科书式的样本。”
良渚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充分利用良渚研究院平台,深入开展良渚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研究,逐步构建良渚文化研究体系,已出版各类书籍600多种。
据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姝介绍,良渚遗址是点多面广的超大型土遗址,保护管理挑战大、难度高,“为了提升良渚遗址全域系统性保护水平,我们以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持续开展文物安全365行动,围绕‘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研发打造‘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平台,用数字化和高科技手段建立了大遗址综合保护的‘最强大脑’”。
据悉,在本届“良渚论坛”期间,国家文物局将向良渚授牌设立“良渚国际考古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良渚在考古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目前,“良渚论坛”形象标识——“文明之眼 融汇共生”已确定。其核心图形源自良渚文化重要标志——“神人兽面纹”的一部分,是良渚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中国新闻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