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3175件出土文物移交|圆明园考古多项新发现

文化   2024-11-14 07:31   北京  


  2024年11月14日  


综合 

■  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四川广安举办

■  应县木塔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博物馆

■  新疆3175件考古出土文物“充实”各地博物馆

■  搁浅巨鲸“落户”国家自然博物馆

■  “叶圣陶·丰子恺著作藏品展”亮相中国现代文学馆

■  中山陵祭堂启动修缮保护


考古  

■  发现宫门、供排水设施等遗迹,圆明园考古有多项新发现



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四川广安举办


11月13日,“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2024”在四川广安举办。论坛围绕“革命文物·革命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交流经验、共襄举措、凝聚共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出席并讲话。


会议强调,革命文物是复兴历程的实物见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记录。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的系统部署,聚焦系统保护,普查好保护好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革命文物;要聚焦深化改革,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加强分类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要聚焦彰显价值,持续开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拓展活化传承新路径;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和红色旅游品牌,激活新场景、发展新业态、释放新动能。


会上,国家文物局与工信部、水利部、全国妇联、中国侨联、国铁集团联合发布“共和国印记”系列主题活动成果,与教育部联合发布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名单,与国家民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项目名单,举行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盟成立仪式。与会专家在主论坛及分论坛就珍视共和国物证、加强文物认定,推进系统性保护、构建革命文物大保护格局,用好红色资源、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案例交流和深入研讨。


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四川省文物局、广安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及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保护管理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代表和特邀专家参加会议。(国家文物局)


应县木塔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11月13日上午,应县木塔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会议并讲话,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林红玉主持会议。


李群表示,应县木塔保护是我国文物建筑领域最重要、最复杂、最困难的历史性保护任务。要树牢责任担当意识。要加强资源配置,提升木塔综合保护管理能力,统筹推进木塔局部加固、全面测绘、系统监测、应急预案、备料备工等各项近期任务。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捋顺管理体制,完善协调机制,强化风险管控。李群强调,相关各方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行业共识和精锐力量,扎实做好木塔保护工作。


会议通报了应县木塔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有关情况,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山西省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汇报了工作进展和下阶段工作建议。会议期间召开了应县木塔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讨论了应县木塔保护相关方案和工作计划。李群、林红玉还为专家委员会成员颁发了聘书。


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及直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文物局等省直相关部门,应县木塔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朔州市委市政府及应县县委县政府等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国家文物局)





    新疆3175件考古出土文物“充实”各地博物馆


    11月12日,新疆12处考古发掘项目出土文物移交仪式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本次移交文物共计3175件,是新疆迄今为止单次移交文物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一次,也是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移交常态化进程迈出的重要一步。

      

    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介绍,此次移交的文物时代早至青铜时代,晚到宋元时期,文物质地包含石、陶、骨、木、铜、金、玻璃等,种类含生产生活工具、武器、装饰品等,是新疆迄今为止单次移交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为丰富的一次。

      

    库车友谊路墓地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是本次移交项目中文物数量最多的,共移交2100余件,其中近1700件文物将分配给龟兹博物馆,以丰富其藏品。

      

    “通过移交补充进来的文物,可以有效改善龟兹博物馆文物品种单一且数量偏少的窘况,让观众通过观看出土文物,领略和感受历史上西域与中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十分密切的关系,展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库车市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高贤志说。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已先后向自治区本级、地(州、市)、县(市、区)的25家博物馆移交文物近5000件。(中国新闻网)


    搁浅巨鲸“落户”国家自然博物馆

    3年前搁浅死亡的一头抹香鲸,将落户国家自然博物馆。最近,它已经被拨交给该馆,标本制作方案已确定。预计2029年该馆新馆开馆时,巨鲸将与观众见面。

    2021年2月23日,一头体长17.1米、体重38.77吨的抹香鲸在大连长兴岛搁浅死亡。这是抹香鲸首次在渤海海域搁浅。抹香鲸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齿鲸,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易危物种,同时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物种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物种。

    这具抹香鲸尸体发现时保存状况良好。随后,大连自然博物馆委托专业机构对其进行了前期抢救性处置。经过初步解剖和分段后,通过福尔马林固定,以终止尸体的腐败进程。为了支持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巨鲸被拨交给该馆,有望成为有代表性、有视觉冲击力的明星展品。

    接收后,国家自然博物馆迅速成立抹香鲸工作小组。该馆将按照相关规定,对抹香鲸尸体收藏并进行标本制作。由于它个体巨大,且制作技术复杂,全套系制作完成需要较长时间,计划于2029年新馆开馆时与观众见面。(新京报)

    “叶圣陶·丰子恺著作藏品展”亮相中国现代文学馆


    为纪念叶圣陶与丰子恺二位先生,探寻中国现代教育和文艺事业的发展脉络,“叶圣陶·丰子恺著作藏品展”日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

      

    展览共展出包括叶圣陶与丰子恺的著作与漫画作品各300余种,以及他们主编的报刊、翻译著作、早期作品刊物原件、部分信札、手稿、生活纪念物品等,让观众直观感受二位文艺大师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力量。(新华社)


    中山陵祭堂启动修缮保护


    为解决中山陵祭堂建筑病害,确保国家重点文物本体安全,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复同意(苏文物革〔2023〕7号),2024年10月21日起至2025年1月20日,中山陵祭堂启动修缮工程,修缮期间,祭堂实施半封闭围挡施工修缮保护。


    中山陵主体建筑建成于1929年,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据了解,由于常年风雨侵蚀,祭堂文物本体出现部分构件老化损坏、屋面局部渗漏、排水不畅等问题。据悉,此次主要修缮内容包括更换屋面损坏琉璃瓦、修补铜椽等构件、清理室内外墙面、室内开裂地面填缝修复、铜门铜窗修复、更新墓室换气设备、排水设施检修等。(人民日报)



    发现宫门、供排水设施等遗迹,圆明园考古有多项新发现


    今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开始对文源阁遗址局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随后在现场发掘出宫门、御路、河道、供排水设施、蹬道等遗迹,其中有多项是最新发现。本月初,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院落构造清晰呈现 初步解开地基谜题

      

    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原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为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典籍。通过本次考古发掘,明确了宫门、藏书阁、碑亭、月台、趣亭、围墙等建筑的具体位置。

      

    在文源阁藏书楼东侧“文源阁记”碑亭基址处,发掘团队打开了一处剖面,揭开了这些建筑是如何建起的谜题。

      

    此外,藏书楼前水池中心点的巨型北太湖石玲峰石的底座也被发现,这些大型条石是通过铁质的银锭锁、扒锔钉牢牢固定成的平面基底,承担着高达数米的玲峰石重量。专家表示,从这些地基基础可以看出,文源阁作为皇家建筑,在建造上可以说是精益求精。

      

    首次发现完备的供排水设施

      

    对于藏书楼,当时最重要的设计是预留防火灭火的设施。所以,文源阁的院落内,专门开辟了一个大型水池,一方面可供观赏,另一方面便于取水。以往,研究人员虽然初步判断这里的水是活水,但并未发现明确佐证。本次发掘,首次发现了完备的供排水设施。

      

    考古人员通过对院落内外一些区域的勘探发掘,找到了多处通道,并有了初步判断。

      

    历史上,文源阁附近有丰富的水源,院外河流内的水通过地下供水涵洞流入院内的水池,以备蓄水和救火使用,这与古建筑前的铜缸有相通之处。文源阁是木建筑,大量书籍的堆放容易产生火情,因此在规划时就对防火措施有了设计。而这样的水又如何确保始终是一池活水呢?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张中华:除了我们看到的供水系统之外,在它围墙南侧,我们发现了三条排水沟,另外在它的南墙底下,我们发现了一个水漏,整个院落的水就会通过这个地漏,排到前面的河里去。我们通过发掘发现院落的里边和外边是有一定高差的,院内高,外面低,有一部分水就可以存到前面池子里边,多余水就通过这个地漏到前面河里去,所以整体它的考量是非常周到。

      

    原始道路重现 充满自然趣味

      

    其实不止这些地下的建筑基址,原始地面上的道路通过这次考古发掘,也都全部重现。院落内的这些道路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央视总台记者 王胜东:这是文源阁院落内之前的地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发掘之后,工作人员向下打通了大约半米左右,让文源阁内原始的路面重见天日。我们可以看到在路面上有大量的不规则的这些石块,由它们构成了整个文源阁院落内的道路系统,从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向南,可以抵达假山,还有月台、趣亭以及宫门等地,那么向北可以到达碑亭还有藏书楼以及藏书楼的后门。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这里设置了多处“人”字形岔路,方便不同方向通行,这样的结构在以往的图示材料中未曾出现。

      

    再次出土琉璃构件 与史料相互印证

      

    与发掘工作同步进行的还有相关文物出土工作,目前已采集到各类粉彩瓷片、青花瓷片、琉璃建筑构件等文物。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陈辉:文源阁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不少的琉璃构件,还有一些石刻,包括一些带有戳记的砖等等都是很宝贵的遗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些琉璃构件。

      

    首先大家看这个黑色的琉璃瓦,黑色在五行中属水,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藏书楼,就是文源阁藏书楼它是黑色琉璃瓦覆顶,绿色剪边,这次这种黑色琉璃瓦的出土也印证了这个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另外还出土了这种黄色的琉璃瓦,在这个黄色琉璃瓦上面还有嘉庆官窑的一个戳记,证明在乾隆之后历朝对文源阁都是有不断的一个进行修缮的过程。

      

    专家表示,本次圆明园文源阁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后续研究等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预计将于明年发布相关考古成果。(央视新闻)





    编辑:高莉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文博圈
    专注传播文物、博物馆、考古等文化遗产行业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