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丝丽蚌:光亮美丽珍珠的奉献者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绢丝丽蚌(肋纹丽蚌)
拉丁学名:Lamprotula fibrosa
物种分类:双壳纲-蚌目-蚌科-丽蚌属
中国保护等级:国家二级
IUCN红色名录:无危(LC)
壹
离不开鱼的绢丝丽蚌
绢丝丽蚌是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的湖泊、水库、河流及沟渠中。
绢丝丽蚌生活在水体的底部,生长环境中要求有淤泥或泥沙、静水或流水,有无水草均可,主要摄食底层的浮游植物,其次为有机碎屑。
绢丝丽蚌性成熟年龄为4至5龄,性成熟后一年一个生殖周期,繁殖期为10月至第二年1月,一次产卵类型,雌蚌两片外鳃为育儿囊。
绢丝丽蚌的受精卵在雌蚌外鳃中经过胚胎发育后形成钩介幼虫,再发育为成熟的钩介幼虫。在每年12月至第二年1月,平均水温为8℃时,雌蚌开始排放成熟钩介幼虫。被排出体外的钩介幼虫遇到鱼类时便用壳上的钩勾住鱼类的鳃或鳍条,开始半寄生生活,未能寄生的钩介幼虫只能沉入水底死亡。
钩介幼虫排放到体外可存活28天,排放15天后仍具寄生能力,但在未寄生的时间内,钩介幼虫不能进一步发育,必须寄生到鱼体上才能进行变态发育。绢丝丽蚌的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的时间长达近4个月,因此必须长时间饲养管理宿主鱼才能得到变态稚蚌,这也给人工繁育稚、幼蚌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绢丝丽蚌钩介幼虫可选的寄主鱼有许多,鲢、鳙、鲫、草鱼、黄颡鱼、鳊均可,但研究表明,在同一寄生时间同一寄生密度,各种宿主鱼鳃上的钩介幼虫寄生数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鳙鳃上的钩介幼虫寄生数量最多,其次是鲫、草鱼、鲢、黄颡鱼。
制作珍珠核的上好原料
贰
在国际市场上,海、淡水有核珍珠和人造仿珍珠销路畅、利润高,但它们的培育和制作都离不开珍珠核。
丽蚌属的贝壳是制作珍珠核不可缺少的原料。目前,外壳能够用来制作珍珠核的淡水蚌种类不多,我国江河、湖泊、水库中所产的丽蚌是制作珍珠核的上好原料。
研究发现,绢丝丽蚌壳重约占体重的80%,珍珠层厚度约占整壳厚度的83%,壳长为70毫米,减去加工中厚度的损耗,加工后的珠核直径在6毫米以上。
能加工出直径为6毫米以上珠核的丽蚌在丽蚌属中非常少见,因而大规格的绢丝丽蚌加工出来的珍珠核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可达到出口标准。同时,绢丝丽蚌贝壳硬度好,不易破碎,特别适宜于机械加工珠核工艺流程。
绢丝丽蚌不仅是制作珍珠核的优质材料,也是制造可溶性钙粉、珍珠粉和珍珠项链、手链等首饰、装饰品的优质材料,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叁
亟须保护的河蚌
由于国内外对珍珠核的大量需求,人们过度捕捞绢丝丽蚌,导致其资源急剧减少。绢丝丽蚌一般需4龄才能达到性成熟,故种群资源一旦遭到破坏,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恢复。
目前,绢丝丽蚌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在湖北设有王家大湖绢丝丽蚌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对绢丝丽蚌资源进行保护。
2013年11月,位于湖北省松滋市纸厂河镇王家大湖绢丝丽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成立,总面积790公顷,其中核心区332公顷,实验区458公顷,核心区特别保护期为每年12月1日至第二年6月30日。保护区成立后,针对绢丝丽蚌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2022年5月,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对王家大湖资源初步调查的数据显示,湖泊底栖蚌类,特别是保护物种绢丝丽蚌数量可观,个体250克以上占比超过50%。但目前湖内鱼群数量过大,氮、磷负荷压力大,增大了绢丝丽蚌幼蚌的捕食压力,进而破坏王家大湖绢丝丽蚌种质资源。
除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外,绢丝丽蚌还是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宛如河流湖泊的“心脏”,每天都在低调地过滤着淡水里的杂质,净化水体。作为一枚为美丽珍珠和优质水质而默默奉献的贝壳,绢丝丽蚌值得我们的爱护和保护。
来源:生命长江科普项目
编辑:杨钧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