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纹东方鲀:可爱又美味的毒素“搬运工”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暗纹东方鲀(河鲀、河豚)
拉丁学名:Takifugu obscurus
物种分类:硬骨鱼纲-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
IUCN红色名录:无危(LC)
壹
圆滚滚、气鼓鼓的“长江三鲜”
暗纹东方鲀是我国特有种,也是长江流域的名优水产品,和鲥鱼、刀鱼一起并称为“长江三鲜”。
暗纹东方鲀身体呈长椭圆形,头部粗大浑圆,渐向尾部狭小,尾鳍短小。它们全身无鳞,但皮肤厚而韧,头部、体背及腹部均披小刺,小刺为倒钩刺。它们的背侧呈灰褐色,少数为黄褐色,依靠背鳍等的左右摇动进行移动。
暗纹东方鲀的食道构造特殊,向前腹侧及后腹侧扩大成囊,没有肋骨,这一构造使其遇到威胁时,会快速吸入空气和水,使胸腹部膨大如球,表皮小刺竖立,既能恐吓敌人,又使对方无从下口。这时候的暗纹东方鲀看起来像一只气鼓鼓的小猪。此外,暗纹东方鲀还有咬齿习性,被捕后会发出“咕咕”叫声。因此,在民间,暗纹东方鲀也被称为河豚、气泡鱼、吹肚鱼,等到感觉安全后,它们又会迅速排放胸腹中的空气与水,快速游走。
暗纹东方鲀吃食的方式也很奇特,将食物一边向嘴里衔一边退缩,同时品味嘴里的食物,味道好则吞食,味道差则吐出退逃。暗纹东方鲀生性凶残,当生存环境恶劣时,常会发生相互残杀,这种相残习性尤以苗种培育阶段为甚。
由于河豚肉味腴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自古就有“不吃河豚不知鱼味,吃河豚百味皆无”的说法。
为避免因误食或加工处理不当引起中毒,1990年,我国卫生部发布施行《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豚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但美味的诱惑导致中毒事件仍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展养殖河豚食用安全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养殖河豚的毒性含量与野生河豚相比明显降低,经过无毒加工处理,可安全食用。
目前国内开放的可食用河豚只有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两种,并且只能食用鱼皮和鱼肉(可含骨)部分。不仅如此,可食用河豚的养殖和加工都必须具备相关资质,授权养殖基地的可食用河豚必须送到具备加工资质的工厂进行剖杀加工,去除内脏和血液等有毒部分后再包装销售,并且要求全程可追溯。
河豚毒素来源之谜
贰
暗纹东方鲀体内含有剧毒,即河豚毒素,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中毒者会出现全身麻痹、瘫痪、头晕恶心、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的会呼吸衰竭而死亡。河豚毒素并非独见于河豚体内,蓝环章鱼、橡子织纹螺、芋螺、蝾螈等动物体内也含有河豚毒素。
实际上,河豚并不生产河豚毒素,它只是毒素的“搬运工”和“收集站”。研究发现,仅在投喂配合饲料的条件下,人工养殖的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为零或含量很低,但是如果在饲料中添加有毒河豚的肝脏,养殖河豚体内就含有河豚毒素。另外,生存于淡水中未经降海洄游的河豚体内也检测不出河豚毒素,这说明河豚自身不产毒。
另外有研究发现河豚食物链中的一些食物中也含有河豚毒素,但海洋中有些生物也摄食与河豚同样的食物,它们的体内并不含有河豚毒素,因此,河豚体内可能有一种能够储藏河豚毒素的机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是受食物链和微生物双重影响的结果。
叁
苗种问题突出
曾经,长江里的暗纹东方鲀自然产量很大,主要产区在江苏南京以下沿江各县,江苏省年产量曾高达150万吨。在2006年以前,暗纹东方鲀养殖企业还能利用从长江捕捉的野生亲鱼进行人工繁殖,但近年来,由于长江水文条件的变化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已难觅暗纹东方鲀踪影。好在大海还是它们的家,在野外,暗纹东方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黄海以及江河入海口一带,江苏沿海广泛生活着野生暗纹东方鲀。
如今,国家已在江苏省镇江市扬中段南夹江水域设立长江扬中段暗纹东方鲀、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暗纹东方鲀及其自然生境,同时通过放流增殖,扩大暗纹东方鲀的种群规模。暗纹东方鲀新品种“中洋1号”被成功培育并入选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已在主产区江苏和广东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测试养殖,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于集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于一身的暗纹东方鲀,保护好其长江野生资源意义重大。我国在以保护为目的的前提下,对暗纹东方鲀的生物学特性、规模化繁养、精深加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规模化繁殖、养殖以及加工推动产业化发展,进而为野生暗纹东方鲀的保护与繁育创造良机。
来源:生命长江科普项目
编辑:杨钧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