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韦尔奇:你的全球化方案是互利共赢的吗?

创业   2024-10-25 11:20   上海  

导言

在全球化浪潮中,许多公司急于通过出口和采购迅速获利,却忽略了长远发展的策略。然而,商业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缺乏独特性和品牌力量的产品或技术难以立足。同时,与外国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赢才是关键,否则可能导致合作关系破裂。

正文字数丨2793 

预计阅读丨 5 分钟



你的全球化方案会产生什么坏处吗?如果是这样,你并不孤单。由于某种原因,甚至很多好的、聪明的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方案时都会带着一种“迅速捞一笔”的思维。它们会通过当地的分销渠道大肆倾销商品,以便迅速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或者会极力将采购成本压缩到几乎为零。整体来讲,就是为了迅速赚钱。


但我们都知道,商业不能这样做,至少可以说,这些方法不是长久之计。以出口为例。


确实曾经有一段时间,大约25年前,西方企业可能出现在外国市场上,雇用当地分销渠道为自己销售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毕竟,在那个年代,西方国家的产品具有很高的附加值,东方国家的制造业比较落后,比如,中国还无法大批量地制造出现代化的、高效的农用设备,印度也无法制造出移动式的超声波机器。


今天的中国和印度当然也拥有了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和先进的工厂。其他许多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波兰以及近年来的尼日利亚等国。国内经济健康发展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逐年增多。经济繁荣景象的扩张的确是非常好的消息。


但这确实意味着当你把钱砸向出口战略时,必须三思而后行。你需要问问自己:


我们真的拥有目标市场渴望和需要的独特之处吗?我们的技术真的与众不同,而且具有革命性影响吗?我们能保护自己的技术不被竞争对手轻易复制并以低价售出吗?


如果其中某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的分销商可能会赢,而你很有可能会输。


我们在这里发出一个警告,这是一个很大的警告。如果你的产品和技术不具有独特性,那么品牌强大也可以大大缓解由此造成的负面作用,推动你创造出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想想看,米勒酿酒公司拥有的帕布斯特蓝带在中国是一个顶尖品牌,一瓶啤酒能卖出30多美元的高价。雀巢公司的奇脆(Kit Kat)品牌在日本颇受欢迎,产品多达80种,其中包括大豆、烤玉米以及柠檬醋风味的产品。当然,这类例子不仅仅局限于易耗品领域。耐克、苹果、香奈儿和美国运通都是全球性的大品牌,肯定能够使它们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伙伴创造出双赢局面。



我们在这里要补充一句,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是中国在今后10年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的国际知名品牌屈指可数,不是吗?这与日本和韩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两个国家分别在过去40年和20年里投入了数百亿美元发展制造业,打造了多个家喻户晓的国际知名品牌,比如韩国的三星、LG和现代。谁知道中国何时会迎头赶上呢?可能需要10年,也可能需要更久一些,但对于那些希望依靠品牌影响力增加对中国业务量的出口商而言,都是不可错失的良机。


谈过品牌问题之后,接下来聊聊采购问题。如同出口一样,采购也不能按照过去的方式进行了。不要再想着如何压榨你在外国的合作伙伴,在1985年的时候或许可以这么做,今天还是忘掉这种做法吧。今天,如果你在外国的生产商得不到合理的好处,如果没有真正互利共赢的局面,你的“安排”最终就会泡汤。


关于互利共赢式采购,我们喜欢援引“大卫新娘”(David's Bridal)的例子。“大卫新娘”是美国最大的婚纱零售公司。根据该公司总裁保罗·普雷斯勒(Paul Pressler)的介绍,“大卫新娘”之前一直是从中国工厂采购精细的缝纫制品,这种情况持续了很多年,到了2013年前后,该公司考虑到中国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政治不确定性以及被垄断的物流,开始觉得这种采购方式会给自己带来太多的风险,便决定扩大采购源,开始与一家斯里兰卡的工厂合作,经营这家工厂的企业家能够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制造高质量的商品,并在这方面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


“大卫新娘”为这家工厂提供了25%的资本,提供技术培训,签订了一个为期5年的先期采购合同。这样一来,这个企业不仅能够扭亏为盈,还能获得外部资本投资。保罗·普雷斯勒总裁解释道:“对我们而言,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武器,我们要让斯里兰卡的合作伙伴感受到我们的重要性,它也要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能长期合作。”



“长期”这个词说得非常好。最终而言,要创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互利共赢才是关键,是否互利共赢,会影响合作事项。


在联合利华长期担任高管、现在供职于私募公司的文迪·邦加(Vindi Banga)对于全球化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见解。他讲述了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即很多合作伙伴最终分道扬镳。他说:“一开始一切都很棒,每个人都在微笑和握手,这一切感觉很平等。大公司认为自己为小公司带来了技术和品牌,小公司认为自己帮助大公司拓展了市场和人脉,并熟悉当地的监管事务。这是一个不错的、公平的交易。”


文迪·邦加认为,对这类合作关系而言,5年是一个关口。一开始,合作可能非常成功,大公司的销量迅速增加,所以它想扩大业务规模。有时候,它通过收购当地合作伙伴实现这一目标,而有时候,这些合作伙伴可能会觉得自己被利用了,甚至会很生气,觉得自己被压榨得太严重,于是拒绝被收购,原来的合作关系也终结了,双方从合作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这是一种不太理想的结果。还有一些情况是,大公司向其合作伙伴提出了一个交易方案:“我们各投资5000万美元,在当地新建一个合资企业。”


当地合作伙伴由于规模较小,在银行根本没有这么多钱,而且做梦也不敢想象自己能贷这么多款,很可能会表示反对。在大多数文化环境下,这个提议是令人尴尬的,所以当地合作伙伴可能会说“你扩张得太早”,或者会说“这样扩大规模的话,我们不会挣很多钱”,从而拒绝共同出资。这样一来,大公司可能会恼火地对小公司说:“你这样会拖我的后腿,我们有很多竞争对手,必须超越它们。”


文迪·邦加说:“他们反复争吵,都想说服对方,麻烦就开始了。”合作关系开始崩溃。这种崩溃通常是从内部发生,是在大公司另外寻找了一个“更加愿意合作”的合作伙伴之后开始的。所谓“更加愿意合作”,意味着这个新伙伴的资金实力更加雄厚。原来的合作伙伴就被抛弃了,深深地感觉到自己被那家大公司利用了。


这种问题实在太常见了,文迪·邦加说:“这是因为合作伙伴们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坐下来认真谈谈,没有考虑过5年或10年发展规划的问题。这听起来挺简单,但能做到的人很少。”


相似地,很多公司在管理人员外派期限的问题上也常常存在短视行为。事实上,如果你想看到一个你与当地合作伙伴互利共赢的局面,绝不能一到两年就换掉一批驻外管理人员,因为持续的人员更迭会导致当地的合作伙伴感觉困惑和麻木。而公司那些外派人员的感受如何呢?



下面是文迪·邦加所说的:“第一年是无用的,因为你不知道将要留下还是回去。每样东西都要学,你会经常感到困惑。你睡着的时候,国内公司的人是醒着的,而你醒着的时候,国内公司的人却睡着了。”


“到第二年,你开始了解当地的习俗和市场情况,开始建立你需要的关系。到第三年,你终于可以开始正常运作了。”


对,到第三年,你才可以正常运作。但就在这一年,很多外派人员也开始同国内的老板商量结束外派的事情了。他们疲惫不堪,想念他们的亲人。但坦率地说,这也是工作情况刚刚开始改善的时刻。


要记住一条根本原则:如果你的目标是让自己和国外的合作伙伴实现互利共赢(总体上,我们认为这种互利共赢很有必要),那就在公平的前提下开展合作,并且像购买并发症保险一样,在外派期限的问题上做长远规划。


活动预告

10月26日(周六),上海

第十三届“中国企业家私人董事会年会”

主题峰会

大道无垠:全球化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作者:杰克·韦尔奇,GE前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 苏西•韦尔奇, 曾任《哈佛商业评论》编辑,现任杰克•韦尔奇管理学院顾问

来源:商业的本质》,中信出版社,领教工坊(ID:ClecChina)摘编发布

排编:潘欣怡

责编:陆远


推荐阅读

热文

祝福叶国富!

丨更多

热文

大道无垠 | 2024年“第十三届中国企业家私人董事会年会”即将开幕

丨更多

报名参加领教工坊“私人董事会年会”提交申请

领教工坊
领教工坊面向“价值创造型”中国企业,以“私人董事会”修炼企业家领导力,并以相关“企业定制项目”助力企业打造高绩效团队和职业化组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