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10年,AI将入局“下半场”?这场研讨会上专家云集

教育   2024-11-02 18:14   上海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10年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人工智能时代将对考试评价改革带来哪些影响和挑战?11月1日,以“人工智能+高考综合改革”为主题的第八届教育考试与评价研讨会举行。会议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大学、中学及相关社会团体的专家和学者齐聚同济大学,共享经验智慧。




“新高考”改革将翻开“后半篇”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宁小华介绍,今年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启动十周年,目前全国21个省区市“新高考”已平稳落地,到明年将有29个省区市完成“新高考”落地,全面构建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新模式。

宁小华谈到,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找准考试招生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是亟待回答的时代课题。本次研讨会以“人工智能+高考综合改革”为主题可以说恰逢其时,契合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要求。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谈到,评价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招生考试工作必须建立更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既要有理念的创新,也需要有技术手段的更新。智能时代的到来,为评价体系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深刻的挑战。本次会议以“人工智能+高考综合改革”为主题,就是期望借助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和优化高考综合改革的成效,为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王浩介绍, 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21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上海市教委按照全市的整体部署,全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10月31日,2024年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大会举行,部署了以人工智能助力上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行动,包括借助人工智能撬动教育评价改革。上海还将鼓励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头部科技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为人工智能课程在中小学阶段的开展、为学生打造人工智能体验及实践场景创造条件。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谈到,“新高考”改革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带来了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新需求,对教育公平和公正的高要求,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标准,催化了高等教育各项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刘润介绍,在上述发展进程中,同济大学也积极地响应变革,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具有同济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选才、育才、成才有机统一的招生录取机制。基于“一省一策”和“一生一策”的思路,今年同济大学将升级推出一系列具有同济特色的招生政策和人才培养新举措,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


二是建立多元化、全过程、数字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同济大学设置了本科专业培养全过程评估指标,持续推进专业认证和课程评价工作,通过深化全链条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与评价,确保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优化。


三是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今年,同济的每个招生专业大类都增设了一门人工智能通识课,每个专业都开设了人工智能应用类课程,并启动了对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践、创新竞赛等方面的人工智能赋能重构,旨在系统提升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考试评价改革的思与行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作“高考综合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主旨报告。在他看来,十年来“新高考”改革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性。“新高考”改革打破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的格局,让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专长选学选考,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实现文理兼通。


二是高中办学更加多样化。高考选考科目的自主选择带来高中课程安排、班级组织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显著变化,选课制、走班制和分层教学成为现实。


三是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浙江试点改革破除“一考定终身”,减少集中一次高考的心理负担,将压力分散到不同时间段。


四是倒逼高校优化专业。高校须重新审视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专业调整提升在招生录取中的竞争力,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借助人工智能,目的是推进教育招生考试的数字化和现代化。”同济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郑庆华在“人工智能赋能招生考试数智化”主旨报告中谈到,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来赋能招生考试工作的开展,需要探索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如何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命题;第二,怎样进行高效、公平、公正的考试组织;第三,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阅卷、评分,进而推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更加科学有效,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他看来,数字化技术首先要用来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如:保证命题的安全可控、质量精准;以技术赋能大规模、多批次的考试组织,保障考试安全;确保评分体系清晰明确,避免主观评价干扰等。在创新人才选拔和招生录取方面,技术要在适应考生个性化及招生定制化等方面开展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周彬就高中考试评价提出了几点思考。他认为,一所学校的命题水平有多高,教学水平就只能有多高,提高学校的命题水平和评价能力,是学校办学从应试化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抓手。

“考试究竟是考学生还是考老师?华师大二附中一直秉承着一种理念,平时所有的考试主要考察老师教学任务的达成程度,而不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周彬表示。他谈到,学校需要评价的不只有学生的成绩,还包括教师教学绩效,班主任、备课组长、中层的工作努力程度等。“只有对学校办学有全方位而有科学的测量和评价,才能让学校办学回归科学路径。”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刘玉祥以“站在上海看全国: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回顾了40年来上海高考改革经历的几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率先开展高考单独命题,探索取消文理分科;20世纪90年代实行公费自费“并轨”招生,拓宽生源报考资格;21世纪初拓宽学生成才道路,设计多元招生路径;21世纪10年代扭转教育人事,深化人才评价,实施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


刘玉祥谈到,近10年的上海高考改革带来了这些转变:一是有助于“全人”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二是助推中学教育,促进大中融合;第三是重视命题导向,强化立德树人,近年的高考命题转向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表示,考试机构应在做好试题命制、考试组织、阅卷评价和考试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关注人才培养,优化升级分类考试制度,引导更多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院校参与招生;转变简单总分评价思维,创生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分析报告,反映分数背后的学生素养,从而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选人用人价值。



活动当天,举办了两场圆桌论坛


据介绍,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倡议和组织下,教育考试与评价研讨会自2017年起已连续举办八届,在全国范围内搭建起交流平台,旨在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开拓思路和视野,为推动考试招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本次会议还围绕“新高考改革十周年”“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考试”“考试管理与考试评价”“教育强国与人才选拔培养”等主题举行了四组分论坛,并以“新高考改革十周年”和“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为主题举行了两场圆桌论坛。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斌作会议总结。本次会议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章波主持。





文字:袁曼舒、周紫昕、王佳依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谢然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教育
“第一教育”是《上海教育》杂志公众微信号,并联合了《现代教学》《成才与就业》《教育参考》、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等媒体,致力于成为专业的教育资讯服务者,与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实时互动,提供最前沿、有用的教育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