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谈到,评价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招生考试工作必须建立更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既要有理念的创新,也需要有技术手段的更新。智能时代的到来,为评价体系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深刻的挑战。本次会议以“人工智能+高考综合改革”为主题,就是期望借助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和优化高考综合改革的成效,为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王浩介绍, 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21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上海市教委按照全市的整体部署,全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10月31日,2024年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大会举行,部署了以人工智能助力上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行动,包括借助人工智能撬动教育评价改革。上海还将鼓励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头部科技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为人工智能课程在中小学阶段的开展、为学生打造人工智能体验及实践场景创造条件。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谈到,“新高考”改革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带来了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新需求,对教育公平和公正的高要求,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标准,催化了高等教育各项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刘润介绍,在上述发展进程中,同济大学也积极地响应变革,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具有同济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选才、育才、成才有机统一的招生录取机制。基于“一省一策”和“一生一策”的思路,今年同济大学将升级推出一系列具有同济特色的招生政策和人才培养新举措,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
二是建立多元化、全过程、数字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同济大学设置了本科专业培养全过程评估指标,持续推进专业认证和课程评价工作,通过深化全链条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与评价,确保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优化。
三是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今年,同济的每个招生专业大类都增设了一门人工智能通识课,每个专业都开设了人工智能应用类课程,并启动了对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践、创新竞赛等方面的人工智能赋能重构,旨在系统提升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是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性。“新高考”改革打破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的格局,让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专长选学选考,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实现文理兼通。
二是高中办学更加多样化。高考选考科目的自主选择带来高中课程安排、班级组织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显著变化,选课制、走班制和分层教学成为现实。
三是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浙江试点改革破除“一考定终身”,减少集中一次高考的心理负担,将压力分散到不同时间段。
四是倒逼高校优化专业。高校须重新审视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专业调整提升在招生录取中的竞争力,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刘玉祥以“站在上海看全国: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回顾了40年来上海高考改革经历的几个阶段——
刘玉祥谈到,近10年的上海高考改革带来了这些转变:一是有助于“全人”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二是助推中学教育,促进大中融合;第三是重视命题导向,强化立德树人,近年的高考命题转向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表示,考试机构应在做好试题命制、考试组织、阅卷评价和考试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关注人才培养,优化升级分类考试制度,引导更多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院校参与招生;转变简单总分评价思维,创生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分析报告,反映分数背后的学生素养,从而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选人用人价值。
活动当天,举办了两场圆桌论坛
据介绍,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倡议和组织下,教育考试与评价研讨会自2017年起已连续举办八届,在全国范围内搭建起交流平台,旨在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开拓思路和视野,为推动考试招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本次会议还围绕“新高考改革十周年”“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考试”“考试管理与考试评价”“教育强国与人才选拔培养”等主题举行了四组分论坛,并以“新高考改革十周年”和“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为主题举行了两场圆桌论坛。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斌作会议总结。本次会议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章波主持。
文字:袁曼舒、周紫昕、王佳依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谢然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