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出台《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之后,上海市教委于2023年发布《关于实施项目化学习推动义务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吹响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启动实施项目化学习的号角。
上海实施项目化学习主要有三种类型:活动项目化学习、学科项目化学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其中,学科项目化学习是指基于课程标准,设计与学科核心知识相关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主或合作探索。
为何要强调学科项目化学习?如何实施学科项目化学习?
在日前举行的面向教育强国的高质量项目化学习交流会(点击查看相关报道)上,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作“学科项目化学习:为何?若何?”主旨报告,分享了他的观点。
*以下为报告全文,第一教育经授权发布。
各位教育同仁:大家上午好!
项目化学习作为上海高质量落实义务教育“双新”、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已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得以全面推行,并把探索与突破重心从特色课程与活动中的项目化学习转向学科项目化学习,促进项目化学习在各类课程中的全面实施。
为何要强调项目化学习?为何要强化学科项目化学习?如何实施好学科项目化学习?其中,“为何要强调项目化学习”可分解为两个子问题:一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这样的人如何培养”。带着这些问题,我想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新人培养与核心素养培育,是教育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重要体现,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力践行。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跟这个时代密不可分,跟未来发展趋势密不可分。这是一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全方位渗透的时代,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报告指出:机器人正在接手成千上万的重复性工作。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都授予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奖直接颁发给了欣顿——一个计算机科学家,这体现了诺奖委员会对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预见。
智能时代需要的不再是标准化人才,而是能够更好地适应充满未知和挑战、具有不确定性的世界和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素养是对未来人才需求的预判,是教育战略属性的集中体现。
在明晰培养什么人之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立足学校课程教学主阵地培养出这样的人,进行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素养实质上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与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解决紧密关联。素养立意、创新导向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突出三个要点:一是指向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问题,二是这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三是学生要通过合作探究亲历问题探索解决的全过程。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充满不确定性,包容多种结果,从而也拥有多种可能性。学生的问题发现、综合分析、沟通合作、创造应变等能力在这样的学习历程中得到更好的锻炼。
那如何组织推进这样的学习呢?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强调,要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上海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对此进行了重申。
项目化学习是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化学习只是其中一种学习方式,我们需要支持学生选择和综合应用多种学习方式。
在上海全面推行项目化学习之前,多数学科,比如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艺术等,已经在自发实践探索学科项目化学习,形成了一些实践案例和设计实施经验。
但不可否认,项目化学习更多存在于校本特色课程和活动中。随着上海市项目化学习相关文件的出台和执行,学科项目化学习成为“公共必修课”。为什么要在学科内强化项目化学习,个人觉得主要有三点考虑。
当前仍以分科的学科课程为主,立足学科让学生拥有系统而扎实的学科知识与方法有其合理性。但是,部分学生可能会怀疑现在学习的知识在将来未必有用武之地。我们要去扭转这种认识,通过项目关联学科知识学习和应用场景,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驱动知识学习和应用,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力量和学科学习的价值,由小见大、由此及彼,发现更多的知识应用空间。
调研显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方式仍以重在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课型为主,比较传统。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性学习,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学科教学中引入和推行项目化学习,有助于提升以问题解决为特征的课型占比,撬动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要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要关注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更要关注创新精神等的培育,鼓励和支持学生面对问题时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突破常规,形成多元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
对于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个人有四点想法和建议:
有别于特色课程与活动中的项目化学习,学科项目化学习首先要有学科立场,立足本学科素养培育要求,结合学科学习内容生成项目,助力学科课程标准有效落实,促进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此为项目有意义的一种体现。
同时,要关注学科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任务驱动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此为项目有意义的另一种体现。
我们要从学科学习价值与问题解决价值等角度综合考量项目的意义。从项目实施和学生学习角度,可以直接从情境问题或任务切入,但从项目产生和教师设计角度,首先要从学科出发。真实情境创设,需要站位学生立场,从教师视角转向学生视角。
在实践中存在“坐而论道”现象,有些项目限于观念构想与方案设计,缺乏真实的、富有改变意义的实践行动。
例如,面对“下水道堵塞了怎么办”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学习物理的、化学的知识和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但能否真正解决问题,最终需要在真实行动中检验与改进。
为更好发挥项目化学习对学生素养培育的作用,项目要引导和支持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探究等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并亲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尽量不要用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为了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而打断正常的教学节奏的现象。要强化学科项目化学习中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展开教学指导,将展示性评价、反思性评价融于项目推进过程,并基于学生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表现性评价、描述性评价。比如,项目作品展示交流活动,既是学生学的活动,也是教师教的活动,还是学习评价的活动,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实施。
现在强调项目化学习常态实施,但是课程教学调研听课中很少见到项目化学习的开展,这可能跟项目化学习对学习时空要求较高、低结构设计较难把控进程有关。我们既要根据单元学习主题设计适切的长周期探究性的大项目、大任务,还要关注在单课时内可操作、能完成的微项目设计与实施,以此转变日常的课堂教学样态,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微项目学习能够规避项目式学习自由度小、任务冗余、周期长等缺陷。
各位教育同仁,义务教育“双新”全面实施的号角已经吹响,育人方式改革的举措正在逐步探索落地,愿我们同心同频,共绘育人新篇,助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袁曼舒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