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2024年天津高考生物学试题、官方答案及解析

学术   2024-11-17 00:01   北京  



天津高考生物

2024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生物学

一、单选题

1、植物液泡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维持细胞内稳态。动物细胞内功能类似的细胞器是
A.核糖体     B.溶酶体    C.中心体     D.高尔基体
【试题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以植物细胞液泡的结构与功能为背景,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从识记层面考查动物细胞中核糖体、溶酶体、中心体与高尔基体的功能。
【试题分析】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发送站,均与题干所述植物液泡功能不符,故ACD错误。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与题干所述液泡功能类似,故B正确。


2、白细胞介素-14是一种由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而促进
A.浆细胞形成                 B.树突状细胞呈递抗原
C.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    D.巨噬细胞吞噬抗原
【试题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以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4”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为背景,考查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分析】在体液免疫中,多数情况下B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改变两个信号的刺激,并在白细胞介素-14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故A正确。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作为APC可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三类细胞行使功能均不受B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故BCD错误。


3、突变体是研究植物激素功能的常用材料,以下研究材料选择不当的是
A.生长素促进植物生根——无侧根突变体
B.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无果实突变体
C.赤霉素促进植株增高——麦苗疯长突变体
D.脱落酸维持种子休眠——种子成熟后随即萌发突变体
【试题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聚焦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以探究植物激素功能相关实验的材料选择为背景,在考查实验方案评价能力的同时,对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功能等学科必备知识进行了考查。
【试题分析】实验材料的选择应为最终的研究目的服务,所选材料需与要研究的植物激素功能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选项,结果如下。A选项:生长素可促进植物生根,所以选择无侧根突变体为材料,可研究生长素对植物生根的作用,故A正确。B选项:无果实突变体是因为缺少生长素等导致果实无法发育,而乙烯的作用是促进已发育的果实成熟。所以无法用无果实突变体研究乙烯对果实成熟的作用,故B错误。C选项:麦苗疯长突变体主要与赤霉素含量过高有关,所以可用麦苗疯长突变体研究赤霉素对植株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故C正确。D选项:脱落酸可维持种子休眠,种子成熟后可能因雨水冲刷等因素致脱落酸减少,打破休眠而提早萌发。所以选择种子成熟后随即萌发突变体可研究脱落酸在维持种子休眠上的作用,故D正确。


4、为研究生物多样性对盐沼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优势种去除后,调查滨海盐沼湿地植物的物种组成,结果如下图。有关优势种去除后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的生态位持续收缩
B.三种盐沼植物的K值一直上升
C.优势种去除是甲消失的主要原因
D.盐沼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试题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以滨海盐沼湿地植物群落调查为背景,聚焦物种生态位、种群环境容纳量和群落空间结构等不同层次必备知识的考查。根据调查过程中不同时段的几组数据,以柱形图为依托,重点考查学生数据对比分析、信息转化整合、演绎推理等学科关键能力。
【试题分析】A选项:通过0个月、5个月和10个月去除组的对比,可知丙在植物群落中的占比先降后升,可推测其生态位并没有持续收缩,故A错误。B选项:由去除组数据前后对比分析可知,甲在植物群落中的占比逐渐缩小并最终消失,可知甲物种的K值减小,而乙与丙只是在植物群落中的比例有所变化,无法推测实际种群大小,所以无法判断K值的变化趋势,故B错误。C选项:由未去除组和去除组有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优势种去除与否,甲物种在10个月后都会消失,可推测优势种去除不是甲消失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D选项:由数据对比分析可知,无论是否去除优势种,植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比例均发生了改变,因此优势种去除后盐沼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故D正确。

5、胰岛素的研发走过了:动物提取一化学合成一重组胰岛素生产胰岛素类似物生产等历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体内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胞吐出细胞
B.氨基酸是化学合成胰岛素的原料
C.用大肠杆菌和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胰岛素需相同的启动子
D.利用蛋白质工程可生产速效胰岛素等胰岛素类似物
【试题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胰岛素的研发历程为背景,聚焦生物学的必备知识和社会责任,综合考查与胰岛素相关的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蛋白质的化学合成”“生物反应器蛋白质工程等知识。
【试题分析】A选项:动物体内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修饰后,经胞吐分泌出细胞,故A正确。B选项:胰岛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所以氨基酸是化学合成胰岛素的原料,故B正确。C选项:启动子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在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时,需将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特异性启动子等调控元件重组在一起,导入大肠杆菌;而用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需将胰岛素基因与乳腺中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元件重组在一起,导入哺乳动物受精卵中,故C错误。D选项: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不是天然胰岛素,科研人员通过对胰岛素基因进行改造,改变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从而有效抑制了胰岛素的聚合,由此研发出了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该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故D正确。


6、环境因素可通过下图所示途径影响生物性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可引起DNA的碱基序列改变
B.②可调节水平的高低
C.②引起的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④可引起蛋白质结构或功能的改变
【试题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环境因素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生物性状的概念图为背景,考查人工诱变、表观遗传、生物进化、环境因素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系列知识,同时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对有关概念的辨析及信息整合能力,渗透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维度的核心素养。
【试题分析】物理、化学等环境因素可诱发DNA发生碱基对增添、缺失、替换等结构上的改变,导致DNA碱基序列发生改变,故A正确。DNA的甲基化修饰可影响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程度,故B正确。DNA的甲基化修饰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故C错误。环境因素可改变蛋白质的结构或功能,如过酸、过碱、高温等,故D正确。


7、某抗体类药物能结合肺癌细胞表面HER2受体,阻断受体功能,引起癌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凋亡。下列对癌细胞变化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凋亡基因表达上调,提示HER2受体被激活
B.细胞由扁平形变为球形,提示细胞骨架受到影响
C.细胞膜的磷脂酰丝氨酸由内侧翻转到外侧,提示细胞膜流动性改变
D.基因组DNA被降解成约200碱基对的小片段,提示DNA酶被激活
【试题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以某抗体类药物治疗癌症的机理为背景,考查了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凋亡、细胞骨架、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酶的作用和特性等相关知识。题目体现了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同时,通过对题目情境的分析,考查学生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新型癌症治疗方法的介绍,促进学生关注生物科技新进展,也向学生渗透了关注生命健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试题分析】A选项:由题干信息可知,某抗体类药物与肺癌细胞表面HER2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使受体功能受阻,引起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使癌细胞凋亡,所以凋亡基因表达上调提示HER2受体功能受阻,而不是HER2受体被激活,故A错误。B选项:细胞骨架可以维持细胞的形态,细胞癌变后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说明细胞骨架受到影响,故B正确。C选项: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细胞膜的磷脂酰丝氨酸的翻转提示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故C正确。D选项:根据酶的作用和特性可知,DNA酶可以催化长链DNA降解,所以基因组DNA降解成小片段提示DNA酶被激活,故D正确。


8、实验中常根据菌落外表特征鉴别微生物,进而对实验结果做出判断,下列实验不是根据菌落外表特征做出判断的是
A.艾弗里证明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B.判断分离酵母菌的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毛霉污染
C.利用浸有抗生素的滤纸片筛选大肠杆菌中耐药性强的菌株
D.判断在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尿素降解菌是否有不同种类
【试题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通过菌落的外表特征对微生物进行鉴别的实验为背景, 以菌落的外表特征鉴别为核心,综合考查了艾弗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经典实验、酵母菌的纯培养、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与计数等实验中所涉及的菌落概念、特征、微生物培养技术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以上四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结果的理解分析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试题分析】A选项: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将S型菌的细胞提取物进行不同处理后加入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通过观察菌落的光滑与粗糙判断出只有DNA酶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从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故A正确。B选项: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毛霉丝状菌落有明显差异,可据此判断分离酵母菌的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毛霉污染,故B正确。C选项:在涂布有大肠杆菌的固体培养基上放置浸有抗生素的滤纸片,经培养后观察并测量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直径的大小来筛选耐药菌株,而不是通过观察菌落外表特征来进行判断,故C错误。D选项:利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尿素降解菌,根据菌落的不同外表特征可初步判断尿素降解菌的种类,故D正确。




9、某豌豆基因型为YyRrY/yR/r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的前提下,其细胞分裂时期、基因组成、染色体组数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分裂时期



基因组成



染色体组数



A



减数分裂后期



YyRr



2



B



减数分裂中期



YRyrYryR



1



C



减数分裂后期



YYRRyyrrYYrryyRR



2



D



有丝分裂后期



YYyyRRrr



2



减数分裂I后期  YyRr  2
减数分裂中期  YRyrYryR  1
减数分裂后期  YYRRyyrr YYrryyRR  2
有丝分裂后期  YYyyRRrr  2
【试题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基因型为YyRr的二倍体豌豆在不同分裂时期基因的组成和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为背景,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数目、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以及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考查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及概念间联系的深度理解,突出体现了对分析推理、模型建构等科学思维的考查。
【试题分析】A选项:细胞分裂间期基因随染色体复制而复制,细胞中基因组成由YyRr变为YYyyRRrr,而染色体数目并未改变。减数分裂I相继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的形成等,直至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组成和染色体数目未再发生变化,所以减数分裂I后期的基因组成为YYyyRRrr,染色体组数为2组,故A错误。B选项:在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减数分裂的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1组,基因组成应为YYRRyvrrYYrrvvRR,故B错误。C选项:在减数分裂后期,由于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组数也随之加倍为2组,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与前一时期相同,仍为YYRRyyrrYYrryyRR,故C正确。D选项: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基因随染色体复制而复制,基因组成由YyRr变为XYyyRRrr,后期基因组成未发生改变,仍为YYyyRRrr,但由于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组数由原来的2组变为4组。此外高等植物居间减数分裂产生的大小孢子也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相应子细胞,其后期基因组成为YYRRyyrrYYrryyRR,染色体组数为2组,故D错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0~12题。
蛋白质的2-羟基异丁酰化(Khib)修饰与去修饰对植物抗病性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棉花M蛋白是去除Khib修饰的酶,大丽轮枝菌感染可以诱导易感棉M基因表达上调,而抗病棉无论感染与否,M基因一直低表达。
H4是结合并稳定染色质DNA的组蛋白之一。M蛋白可降低H4Khib修饰,导致DNA螺旋化程度提高,使转录相关酶更难与DNA结合,降低抗病相关基因(如水杨酸受体基因)的表达。
P蛋白由核内P基因编码经翻译后转移并定位于叶绿体中参与捕光复合体II的损伤修复。M蛋白可降低P蛋白的Khib修饰从而削弱P蛋白对捕光复合体的修复功能,进而降低叶绿体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导致易感棉抗病性下降。
10、H4Khib修饰改变了
A.染色质的DNA序列 B.水杨酸受体基因的转录水平
C.转录相关酶的活性 D.M蛋白的活性
11、为提高易感棉的抗病性,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将抗病棉的M基因转入易感棉
B.上调M基因表达
C.降低H4Khib修饰
D.增加P蛋白的Khib修饰
12、棉花通过复杂的机制调节其抗病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基因表达及其产物行使功能涉及细胞核、核糖体和叶绿体等
B.棉花的抗病能力既受核蛋白也受叶绿体蛋白的调控
C.Khib修饰从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两个层面影响棉花抗病性
D.水杨酸受体和捕光复合体IⅡKhib修饰可提高棉花抗病性
【试题答案】
10.B   11.D   12.D

【命题意图】第
10~12题作为材料题组题,综合性较强。本题组以蛋白质的2-羟基异丁酰化(Khib)修饰与去修饰对植物抗病性调节为情境,综合考查了基因表达、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细胞核与细胞器的功能、酶的作用与特性、染色质的结构与分布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逻辑推理、知识迁移、综合分析等科学思维,并通过介绍抗病棉的培育机理渗透社会责任。
【试题分析】
10.根据题干信息推理可知,H4Khib修饰会降低DNA螺旋化,使转录相关的酶更容易与DNA结合,抗病基因(水杨酸受体基因)更容易被转录。A选项:H4Khib修饰不会改变染色质的DNA序列,故A错误。B选项:H4Khib修饰会使水杨酸受体基因更容易表达,显示该基因的转录水平提高,故B正确。C选项:H4Khib修饰影响转录相关酶与DNA的结合,不改变转录相关酶的活性,故C错误。D选项:M蛋白会降低H4Khib修饰,而H4Khib修饰不会改变M蛋白的活性,故D错误。
11.A选项:抗病棉与易感棉中的M基因相同,只是在感染大丽轮枝菌后M基因的表达水平不同,且在易感棉中M基因表达水平更高,所以将抗病棉的M基因转入易感棉,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易感棉的抗病性,故A错误。B选项:上调M基因的表达,使M蛋白合成量增加,降低H4P蛋白的Khib修饰,会导致易感棉抗病性下降,故B错误。C选项:降低H4Khib修饰,会降低抗病相关基因(如水杨酸受体基因)的表达,使易感棉的抗病性下降,故C错误。D选项:增加P蛋白的Khib修饰会提高P蛋白对捕光复合体的修复,提高叶绿体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可以提高易感棉的抗病性,故D正确。
12.A选项:P基因的转录发生于细胞核,翻译发生于细胞质的核糖体,表达产物在叶绿体中行使功能,故A正确。B选项:棉花的抗病能力与H4P蛋白的Khib修饰与去修饰有关,H4是结合染色质DNA的组蛋白,位于细胞核中;P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中,是叶绿体中的蛋白质,故B正确。C选项:H4Khib修饰影响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而P蛋白的Khib修饰影响它对捕光复合体I的修复功能,二者都影响棉花的抗病性,故C正确。D选项:H4Khib修饰提高了水杨酸受体的合成量,P蛋白的Khib修饰提高了它对捕光复合体II的修复功能,所以Khib修饰的是H4P蛋白,而不是水杨酸受体和捕光复合体I,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对渔业资源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渤海十年间相关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1  渤海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转换效率*%


营养级



 

十年前



当前



















浮游植物



6.7



14.7



18.6



19.6



8.9



19.9



25.0



23.5



碎屑



7.2



15.4



18.8



19.7



6.8



21.3



24.5



23.9



转换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生产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比值


(1)捕食食物链以浮游植物为起点,碎屑食物链以生物残体或碎屑为起点,两类食物链第营养级的生物分别属于生态系统的          


(2)由表1可知,当前捕食食物链各营养级间的转换效率比十年前     ,表明渤海各营养级生物未被利用的和流向碎屑的能量     


(3)“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是表征生态系统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数值越小,成熟度越高,数值趋向于1时,生态系统中没有多余的生产量可利用。据此,分析表2可知,     时期渤海生态系统成熟度较高,表示     减少,需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恢复渔业资源。


2  渤海生态系统特征[t/km2·a]


系统特征



十年前



当前



总初级生产量*



2636



1624



总呼吸量



260



186



*总初级生产量表征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


【试题答案】
(1) 消费者     分解者


(2) 高     减少


(3) 当前     剩余生产量(或多余的生产量,或可利用生产量)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四种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态系统里所有的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即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详解】(1)捕食食物链以浮游植物为起点,该类食物链第营养级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碎屑食物链以生物残体或碎屑为起点,该类食物链第营养级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分析表1数据可知,当前捕食食物链各营养级间的转换效率比十年前高,即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比值更高,说明渤海各营养级生物未被利用的和流向碎屑的能量减少。


3)分析表2数据可知,十年前生态系统成熟度=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  2636÷260  = 10.14 ,当前生态系统成熟度= 1624÷186=  8.73,数值更小,所以当前时期渤海生态系统成熟度较高,表示生态系统中多余的生产量减少,需要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恢复渔业资源。

14、磁场刺激是一种调节神经系统生理状态的有效方法,为研究其对神经系统钝化的改善和电生理机制,以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如下实验。 

(1)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神经系统钝化模型(HU)组和磁场刺激(CFS)组,每组8只。其中CFS组应在      组处理的基础上,对小鼠进行适当的磁场刺激。
(2)检测上述3组小鼠的认知功能水平,结果如图1。理论上推测,            组可能为对照组。


(3)检测上述3组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的兴奋性。


检测静息电位,结果如图2。纵坐标数值为O的点应为      (从A-D中选择)。


检测动作电位峰值,组间无差异。说明      组的      离子内流入神经元的数量最多。


以上实验说明,在细胞水平,CFS可改善神经系统钝化时出现的神经元      ;在个体水平,CFS可改善神经系统钝化引起的认知功能下降。


【试题答案】
(1)HU(或神经系统钝化模型)
(2)(或丙丙(或甲)
(2)
A
②HU(或神经系统钝化模型)  兴奋性下降(或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命题意图】本题以磁场刺激对神经系统钝化的改善和电生理机制为背景,考查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等神经调节部分重要主干知识。同时通过对真实科研情境下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识图析图、知识迁移、综合分析与判断等能力、综合体现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
【试题分析】(1)问,由题干可知,该研究目的为探索磁场刺激对神经系统钝化的改善作用,所以实验应设置3组小鼠进行对比,分别为对照组——体现正常小鼠神经系统生理状态;神经系统钝化模型(HU)——体现神经系统发生钝化的小鼠的神经系统生理状态;磁场刺激(CFS)——体现磁场刺激对神经系统发生钝化的小鼠的改善作用。可见,磁场刺激应在神经系统发生钝化的基础上进行处理,故CFS组应在HU组处理的基础上,对小鼠进行适当的磁场刺激。
(2)问,图1显示了3组小鼠认知功能分值,乙组最低,甲组与丙组均显著高于乙组,同时丙组略高于甲组。由题干可知,小鼠神经系统钝化程度越高,认知功能分值应该越低,所以乙组应为HU组。而要确定甲组和丙组哪个是对照组,需要知道CFS组对神经系统钝化的改善作用的程度,但题目中并未给出这一信息,所以甲组和丙组都有可能是对照组。该题目的真正理解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与科学探究素养。
(3)①问,因静息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结合图2信息,可知静息电位应为负值,图2A-D中只有A点符合这一条件。
(3)②问,由图2可知,HU组静息电位最低,说明该组在静息状态时膜内外电位差是最大的。同时,题意显示组间动作电位峰值无差异,说明各组在兴奋状态时膜内外电位差基本相同。所以,HU组要克服静息状态时更大的电位差,其内流的钠离子数量一定是最多的。这一结果也反映出,在神经系统钝化时,神经元较难进入兴奋状态。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比较HU组与CFS组,可知在细胞水平,CFS可改善神经系统钝化时出现的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及其带来的兴奋性下降;在个体水平,CFS可改善神经系统钝化引起的认知功能下降。

15、蓝细菌所处水生环境随时会发生光线强弱变化。蓝细菌通过调控图1中关键酶XPK的活性以适应这种变化。


(1)1所示循环过程为蓝细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反应场所为      
(2)光暗循环条件下,将蓝细菌的野生型和xpk基因敲除株(Δxpk)分别用含NaH14CO3的培养基培养,测定其碳固定率和胞内ATP浓度,结果如图2


在第10-11分钟,野生型菌XPK被激活,将暗反应的中间产物6-磷酸果糖等转化为其它物质,导致暗反应快速终止。推测ATPXPK      (激活剂/抑制剂)。在同一时期,Δxpk会继续进行暗反应,此时消耗的ATPNADPH来源于      


在第11-13分钟,Δxpk碳固定率继续升高,胞内      过程来源的ATP被用于      而消耗,导致Δxpk的生长速率比野生型更慢。


(3)蓝细菌在高密度培养时,由于互相遮挡,菌体环境也会出现光线强弱变化。为验证该条件下,蓝细菌是否采用上述机制进行调节,可分别使用野生型和Δxpk、选用如下      条件组合进行实验,定时测定14C固定率和胞内ATP浓度。


高浓度蓝细菌低浓度蓝细菌持续光照光暗循环培养基中加入NaH14CO3  培养基中加入14C6H12O6


【试题答案】(1)细胞质基质(或细胞质)
(2)抑制剂      10分钟之前的光反应       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暗反应(或碳固定,或C还原,或碳反应)

(3)

【命题意图】本题以蓝细菌对水生环境中光线强弱变化的适应机制为背景,通过图示展现了XPK酶的作用和光暗循环条件下的碳固定率和胞内ATP浓度。题目依托科研情境,综合考查了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必备知识:考查获取信息、识图辨析、知识迁移、实验设计等关键能力;体现了物质与能量观和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演绎推理等科学思维、依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设计的科学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
【试题分析】(1)问,蓝细菌为原核生物,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于细胞质基质。
(2)由图2可知,在第10-11分钟,野生型蓝细菌ATP含量急剧下降,同时由题意可知,此时野生型菌XPK被激活,可见ATP含量与XPK活性存在负相关,推测ATPXPK的抑制剂。同一时期,△xpk由于敲除了xpk基因,暗反应中间产物未受影响,会继续进行暗反应,其消耗的ATPNADPH来源于第10分钟之前的光反应。在第11-13分钟,无光反应提供ATP,但xpk碳固定率继续升高,消耗ATP的暗反应并未终止,但曲线显示胞内ATP浓度反而开始逐渐升高,判断此时的ATP应来自细胞呼吸,并部分提供给了暗反应。由于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且产生的ATP部分被暗反应所消耗,可用于其他生理活动的ATP相对减少,导致△xpk的生长速率比野生型更慢。
(3)为验证高密度培养时蓝细菌是否采用题干所示机制来适应菌体互相遮挡造成的光线强弱变化,可分别使用野生型和△xpk,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实验,条件的选择要能够满足研究目的。要研究的是高密度培养下蓝细菌互相遮挡的情况,所以要选用高浓度蓝细菌;光线强弱变化是互相遮挡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外界光源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要进行持续光照;实验需要研究的是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的碳固定,所以需要使用无机碳源NaHCO
3提供CO2,而不能利用有机碳源葡萄糖提供CO2,故应在培养基中加入NaH14CO3


16、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Sa)是人体重要致病细菌、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易出现多重抗药性Sa


(1)Sa产生抗药性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      (至少答出2点)。


(2)推测Sa产生头孢霉素抗性与其R基因有关。为验证该推测,以图1R基因的上、下游片段和质粒1构建质粒2,然后通过同源重组(质粒2中的上、下游片段分别与Sa基因组中R基因上、下游片段配对,并发生交换)敲除SaR基因。


根据图1信息,简述质粒2的构建过程(需包含所选引物和限制酶):      ,然后回收上、下游片段,再与SacII酶切质粒1所得大片段连接,获得质粒2
用质粒2转化临床分离的具有头孢霉素抗性、对氯霉素敏感的Sa,然后涂布在含      的平板上,经培养获得含质粒2Sa单菌落。


获得的单菌落多次传代以增加同源重组敲除R基因的几率,随后稀释涂布在含      的平板上,筛选并获得不再含有质粒2的菌落。从这些菌落分别挑取少许菌体,依次接种到含            的平板上,若无法增殖,则对应菌落中细菌的R基因疑似被敲除。


获得的菌株基因组为模板,采用不同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结果如图2,表明R基因已被敲除的是      


【试题答案】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表观遗传等
(2)①采用引物14进行PCR扩增(或采用引物13以及引物24分别进行PCR扩增),用SacⅡEcoRIPCR产物进行酶切
氯霉素(或氯霉素+头孢霉素)
脱水四环素        头孢霉素
④D
【命题意图】题目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产生机制的研究为背景,综合考查可遗传变异、PCR技术、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选择培养基的应用等主干知识,以及获取信息、读图析图、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关键能力和结构与功能观及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演绎与推理及模型与建模等科学思维素养。同时,学生可通过该情境了解规范使用抗生素与耐药性产生的关系,助力形成正确使用抗生素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试题分析】(1)问,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原核生物,产生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表观遗传等。
(2)根据题干信息,该研究最终要通过敲除Sa基因组中疑似与抗药性产生相关的R基因来验证Sa产生头孢霉素抗性是否与R基因有关,为此需要依次进行一系列实验:构建质粒2→筛选含有质粒2的菌株筛选R基因敲除且不再含有质粒2的菌株一筛选不再具有头孢霉素抗性的菌株通过分子手段确认所获得的菌株R基因已被敲除,以此建立起头孢霉素抗性与R基因的因果关系。
问,题目给出了质粒2的部分构建过程,根据题意,需要考生补全获得上、下游片段的实验步骤。根据图1中给出的Sa部分基因组信息,可以采用引物14进行PCR扩增,获取包括上游片段+R基因+下游片段在内的一段DNA.再用SacⅡEcoRIPCR产物进行酶切,电泳分离后回收上、下游片段。也可以采用引物13以及引物24分别进行PCR扩增,再采用SacⅡEcoRIPCR产物进行酶切,电泳分离后回收上、下游片段。
问,根据题意,需要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含有质粒2Sa单菌落,已知不含Sa质粒2菌株对氯霉素敏感,质粒2可赋予菌株氯霉素抗性,所以应使用含氯霉素的平板筛选来达到目的。因为该菌株是头孢霉素抗性菌株,因此在其中补加头孢霉素也可以。
问,首先,该研究要筛选R基因敲除不再含有质粒2的菌落,以便继续使用质粒2R基因敲除的Sa菌株进行后续研究。选择培养基应满足如下条件:含有质粒2Sa无法生存。已知质粒2上具有可被脱水四环素诱导表达的Sa致死基因,所以应使用含有脱水四环素的平板筛选不再含有质粒2的菌落。随后,需要获得不再具有头孢霉素抗性的R基因敲除菌株,以便进行分子鉴定,根据题意,要筛选的菌株无法在含头孢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增殖,所以应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头孢霉素。
问,若R基因已被敲除,以含有引物2或引物3的引物组合(引物13,引物23,引物24)进行PCR时,均无扩增产物,电泳检测结果应为空白,ABC选项均不符合题意;以引物1和引物4进行PCR,若R基因已被敲除,产物的长度应为上游片段+下游片段,约为1.9(0.7+1.2)kb,故D正确。


17LHON是线粒体基因A突变成a所引起的视神经疾病。我国援非医疗队调查非洲某地LHON发病情况,发现如下谱系。

(1)依据LHON遗传特点,Ⅲ-7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      
(2)调查发现,LHON患者病变程度差异大(轻度、重度),且男性重症高发。研究发现,该特征与X染色体上的基因B突变成b有关。某轻度病变的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有轻度患者,也有重度患者,其中重度患者核基因型为      


(3)5'-CCCGCGGGA-3'B基因的部分编码序列(非模板链),C为编码序列的第157位,突变成T后,蛋白序列的第      位氨基酸将变成      


部分氨基酸密码子:丙氨酸(GCG)、缬氨酸(GUG)、色氨酸(UGG)、精氨酸(CGCCGGCGU


(4)人群筛查发现,XbXb基因型在女性中的占比为001%,那么XbY基因型在男性中的占比为      


(5)镰状细胞贫血是非洲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每8个无贫血症状的人中有1个携带者。无贫血症状的Ⅲ-9(已知Ⅱ-5基因型为XBYⅡ-6基因型为XBXb)与基因型为XBY的无贫血症状男性结婚,其子代为有镰状细胞贫血症状的LHON重度患者的概率为      
【试题答案】
(1)0
(2)X
bY
(3)53 色氨酸
(4)1%
(5)1/2048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援非医疗队调查非洲某地某遗传病发病情况为背景,考查伴性遗传、基因的表达、自由组合定律等必备知识,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知识迁移与演绎推理等能力。试题对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均有所体现。
【试题分析】(1)问,观察图示LHON遗传谱系,可见后代是否发病由母亲线粒体基因决定,而不受父亲影响,所以Ⅲ-7与正常女性婚配,子女表型应与母亲一致,患该病的概率为0
(2)问,由题意推测可知,LHON患者病变程度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可以此推断轻度与重度病变表型所对应的显隐性情况:轻度病变女性的儿子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轻度病变为显性性状,重度病变为隐性性状;另据LHON患者病变程度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且男性重症高发,也可做出上述判断。故男孩中的重度患者基因型为X
bY
(3)基因编码序列每3个碱基对应编码1个氨基酸,编码序列的第157位发生C→T替换,则前52(156/3)个氨基酸不变,第53位氨基酸的密码子由CGG变为UGG,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色氨酸。
(4)在大种群中,个体自由婚配,不同基因型个体生存与繁殖机会均等,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个体迁入迁出,则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在代际间保持不变,该调查涉及到的基因就属于这种情况。X
bX基因型在女性中的占比为0.01%,即XbX基因型频率为0.01%,则X基因频率为1%XbY基因型在男性中的占比为1%
(5)问,镰状细胞贫血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LHON重度病变涉及X染色体上的基因,二者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可分别计算两种疾病相关概率后再相乘。已知每8个无贫血症状的人中有1个携带者,则亲本为携带者的概率均为1/8,子代有镰状细胞贫血症状的概率为1/8×1/8×1/4=1/256。再分析LHON相关情况,Ⅲ-9作为患病女性,其子代必然患病,同时,Ⅲ-9基因型为X
BXBXBXb的概率各为1/2,她与基因型为XBY的男性结婚,子代为LHON重度患者的概率为1/2×1/4=1/8。子代为有镰状细胞贫血症状的LHON重度患者的概率为1/256×1/8=1/2048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D



C



C



A



C



C



B



题号



11



12











答案



D



B






























【超级会员V3】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2024年新课标....docx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eF8ZzN8f8ST4wwBkwwz7g?pwd=hU6y 

提取码:hU6y 

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 即可获取」

生物颂
生物颂 | 生物学习和考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