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核心概念
必修1《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1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P5)归纳法: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2.(P5)系统: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3.(P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一个整体。
4.(P6)群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不同种群相互作用形成更大的整体。
5.(P6)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更大的整体。
6.(P7)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构成更大的整体。
7.(P8、P56)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P10、P11)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P10)真核生物: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P11)水华: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P17)大量元素: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C、H、O、N、P、S、K、Ca、Mg等。
2.(P17)微量元素:细胞中含量很少的元素,Fe、Mn、Zn、Cu、B、Mo等。
第2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1.(P21)氢键: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当一个水分子的氧端(负电性区)靠近另一个水分子的氢端(正电性区)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就形成一种弱的引力,这种弱的引力称为氢键。
2.(P21)自由水:呈游离状态水(绝大部分的水),可以自由流动。
3.(P21)结合水: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
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P23)单糖:不能水解的糖类,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2.(P24)二塘:(一般要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
3.(P26)脂肪: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即三酰甘油(又称甘油三酯)。
第4节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P29)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P28、P30) 蛋白质: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即蛋白质的合成原料氨基酸)。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P30)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作脱水缩合。
4.(P30)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
5.(P30)二肽:由两个氨基酸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6.(P32)蛋白质变性: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第5节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1.(P34、P35)核酸: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简称DNA ;另一类是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简称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P36)单体:多糖的基本单位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3.(P36)生物大分子: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生物大分子也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4.(P36·学科交叉)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碳原子之间也可以形成共价键,这样多个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碳链。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P40)细胞膜(质膜):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
2.(P44)提出假说:科学家首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一种假说。
3.(P40、P41) 细胞膜的3大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①通过信息分子交流: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如胰岛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②通过细胞膜接触交流: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③通过通道交流: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4.(P44、P45)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是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图3-5)。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细胞膜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流动性,主要表现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5.(P45)糖蛋白、糖脂、糖被:细胞膜的外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它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这些糖类分子叫作糖被。糖被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例如,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第2节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1.(P26·七上)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叫细胞质。
2.(P47)细胞质基质(细胞溶胶):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外,还有呈溶胶状的细胞质基质。
3.(P47)细胞器: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部门”,这些“部门”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核糖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
4.(P47)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
5.(P48)植物细胞壁:
(1)位于植物细胞细胞膜的外面
(2)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对细胞起支持与保护作用
(3)全透性,即水分子可以自由地通过细胞壁。
6.(P48)内质网(单层膜):由膜围成的管状、泡状或扁平囊状结构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内腔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 有些内质网上有核糖体附着,叫粗面内质网;有些内质网上不含有核糖体,叫光面内质网。
7.(P48)高尔基体(单层膜):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8.(P48)叶绿体(双层膜):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9.(P48)液泡(单层膜):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10.(P49)核糖体(无膜):有的附于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11.(P49)线粒体(双层膜):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大约95% 来自线粒体。
12.(P49)中心体(无膜):分布在动物与低等植物细胞中, 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3.(P49)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14.(P50)细胞骨架(本质是蛋白质)如图:
(1)结构: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在细胞质中)。
(2)功能
①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
②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5.(P51)分泌蛋白: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这类蛋白质叫作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和一部分激素等。
16.(P51)同位素标记法: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
(1)同位素:在同一元素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为同位素(物理性质可能有差异,但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相同),如16O与18O,12C与14C。
(2)生物学中常用的同位素分两类:
①具有放射性,如14C、32P、3 H、35S等;
②不有放射性(稳定同位素),如15N、18O等。
(3)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17.(P52)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 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第3节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P56)细胞核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P56)染色质和染色体:极细的丝状物,因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得名。细胞核中有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染色质。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chromosome)。细胞分裂即将结束时,染色体解螺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被包围在新形成的细胞核里。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3.(P57)模型: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被动运输
1.(P6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渗透的方向就是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
2.(P63)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3.(P65)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当细胞不断失水时,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4.(P65、P67)被动运输: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类。(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因此膜内外物质浓度梯度的大小会直接影响物质运输的速率,但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因而某些物质运输的速率还与转运蛋白的数量有关)。
5.(P66)自由扩散(简单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方式,如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等。
6.(P66)协助扩散(易化扩散):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
7.(P66、P67)转运蛋白: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1)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2)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一些水分子自由扩散进出细胞,但水分子更多的是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第2节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1.(P69)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
2.(P71)胞吞: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
3.(P71)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4.(P71)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中,胞吞、胞吐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也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也需要蛋白质(但不是转运蛋白)参与,且依赖于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或转运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对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P76)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代谢离不开酶。
2.(P78)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1)变量: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因素称为变量。
①自变量: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叫作自变量(如实验中加热、加FeCl3溶液、加肝脏研磨液,是对过氧化氢溶液的不同处理,温度和催化剂都属于自变量)。
②因变量:因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叫作因变量(上述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就是因变量)。
③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叫作无关变量(如上述实验中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时间等)。
3.(P78)空白对照: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
4.(P78)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酶能够降低活化能,但不供能)
5.(P80、P82)酶:一般来说,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6.(P81、P82)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 ~ 1013倍。
(1)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 一般)较温和: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①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②在0 ℃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会升高。因此,酶制剂适宜在低温下保存。
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1.(P86)ATP: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2.(P88)ATP的利用: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
如大脑思考、电鳐发电、肌肉收缩、蛋白质合成和物质的主动运输等都需要消耗 ATP。
3.(P88)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分成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
(1)吸能反应:需要吸收能量的,如蛋白质的合成等,许多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
(2)放能反应:是释放能量的,如葡萄糖的氧化分解等,许多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用来为吸能反应直接供能。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1.(P90、P93)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
2.(P92)对比实验(相互对照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
3.(P93)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 的过程。(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部分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其余大部分以热能散失)。
4.(P94)无氧呼吸: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就是无氧呼吸。
第4节 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
1.(P98)植物捕获光能的色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光合色素作用: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2.(P98)层析液:由20份在60 ~ 90 ℃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绿叶中的上述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不同的色素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这样,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开。
3.(P100)类囊体、叶绿体基质:叶绿体由双层膜包被,内部有许多基粒。每个基粒都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这些囊状结构称为类囊体。吸收光能的4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了叶绿体基质。
4.(P102)光合作用:一般来说,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5.(P103)光合作用过程:包括一系列化学反应。根据是否需要光能,这些化学反应可以概括地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碳反应)两个阶段。
(1)(P103)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作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2)(P104)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不直接依赖光,这个阶段叫作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在这一阶段,CO2被利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生成糖类。
6.(P104)光合作用的产物:一部分是淀粉,还有一部分是蔗糖。蔗糖可进入筛管,再通过韧皮部运输到植株各处。
7.(P105)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1)影响原料因素—— 水、CO2(环境中CO2浓度,叶片气孔开闭)。
(2)影响动力因素——光能(如光照强度、光种类、光照时间、光照规律等)。
(3)影响叶绿体的形成和结构的因素,如无机营养、 病虫害。
(4)影响酶的因素:酶含量、温度(影响酶活性)也会影响光合作用。
①外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②内因:酶含量、酶活性、C5含量等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1.(P110)细胞增殖: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的过程,叫作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2.(P111、P29)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进行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进行细胞分裂。
(1)分裂间期:从细胞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2)分裂期:真核生物来说,有丝分裂是其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根据染色体的行为,把它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P112)染色体、染色单体、纺锤体:
(1)染色体: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 (2)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粒连接着。 (3)从植物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 |
4.(P113)赤道板:
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称为赤道板。 |
5.(P114)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关键是DNA的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6.(P115)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7.(P115)无丝分裂: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作无丝分裂,如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8.(P116)有丝分裂制片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解离:盐酸(和酒精)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解离之后的细胞通常是死细胞)
漂洗:清水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染色: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能使染色体着色。
制片: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9.(P129)有丝分裂最重要的变化:在纺锤体作用下将亲代细胞复制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持了细胞在遗传上的稳定性。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1.(P119)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作细胞分化。
2.(P119)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3.(P119)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就一个个体来说,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但形态、结构和功能却有很大差异,这是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4.(P121)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已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5.(P122)白血病:一类由骨髓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疾病。患者血液和骨髓中的白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出现异常增殖和分化障碍,成为白血病细胞。白血病细胞能够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并侵入肝、脾等器官,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1.(P123)细胞衰老的过程: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2.(P123)细胞衰老的特征
(1)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2)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3)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4)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P124)细胞衰老的原因
(1)自由基学说:我们通常把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此外,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例如,水在电离辐射下便会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最为严重的是,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对生物膜损伤比较大。此外,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
(2)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称为端粒(图6-9)。端粒DNA序
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
4.(P124)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但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一回事。
5.(P125)细胞的死亡:包括凋亡(主要方式)和坏死等方式。
(1)(P126)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它是一种程序性死亡。新细胞的产生和一些细胞的凋亡同时存在于多细胞生物体中。
(2)(P126)细胞坏死: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如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的情况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6.(P126)细胞自噬: 通俗地说,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
转发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生物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