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真题word版】2024北京一七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题和答案

学术   2024-11-20 00:01   北京  

2024北京一七一中高二(上)期中

   

(时长:90分钟  总分值:10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是人体内化学反应进行的主要场所

B. 组织液可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C. 血浆可将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处

D. 淋巴液可回收组织液中的多种物质汇入血浆

2. 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 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病变细胞

C. 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D.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3. 为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某兴趣小组向三种样液中滴加酸或碱,用pH计测定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pH

加入HCl溶液/

加入NaOH/

5

10

15

20

25

3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初始为7.6)

5.2

4.9

4.5

4.3

4.2

4.2

8.3

9.1

9.5

9.7

10.0

10.2

缓冲液(初始为7.2)

7.1

6.7

6.7

6.6

6.4

6.0

7.8

8.0

8.2

8.4

8.5

8.5

牛血浆(初始为7.0)

7.0

6.9

6.8

6.7

6.6

6.4

7.2

7.3

7.5

7.5

7.6

7.6

         

 

   

A. 三组样液初始pH不同,故无法通过该结果比较缓冲能力的高低

B. 三组样液中,自来水组是对照组,缓冲液组和牛血浆组是实验组

C. 为减小实验误差,每一pH结果应为三次重复测量后获得的平均值

D. 比较缓冲液组与牛血浆组,可以证明后者含有缓冲对HCO3-/H2CO3

4. 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 NaHCO3/H2CO3等缓冲对能对血浆pH起调节作用

B. 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不会造成血浆pH下降

C. 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D. 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可中和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

5. 从神经系统组成的角度,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 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为外周神经系统

C. 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D. 外周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6. 光线进入小鼠眼球刺激视网膜后,产生的信号通过如图所示过程传至高级中枢,产生视觉。

有关上述信号产生及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光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会产生电信号

B. 信号传递过程中有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转换

C. 产生视觉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D. 图中视觉产生的过程包括了完整的反射弧

7. 为研究毒品海洛因的危害,将受孕7天的大鼠按下表随机分组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处理

检测项目

对照组

连续9天给予海洛因

低剂量组

中剂量组

高剂量组

活胚胎数/胚胎总数(%

100

76

65

55

脑畸形胚胎数/活胚胎数(%        

0

33

55

79

脑中促凋亡蛋白Bax含量(ug·L-l

67

75

100

125

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低剂量海洛因即可严重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B. 海洛因促进Bax含量提高会导致脑细胞凋亡

C. 对照组胚胎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出现细胞凋亡

D. 结果提示孕妇吸毒有造成子女智力障碍的风险

8. 下表是小明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小明可能(  )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59

mg/L

167229

A. 甲状腺功能亢进       B. 肾上腺功能亢进

C. 甲状腺功能减退       D. 垂体功能减退

9. 人在剧烈奔跑运动时机体会出现一些生理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产生的乳酸可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

B. 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C. 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加强促进肝糖原分解

D. 此时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10. 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固醇类激素,在人体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醛固酮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醛固酮促进靶细胞中编码钠通道和钠钾泵的基因表达,有利于重吸收 Na+

B.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能够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促进醛固酮的分泌

C. 醛固酮通过血液到达靶细胞,与靶细胞内受体结合后能长期持续发挥作用

D. 长期高盐饮食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内环境 Na+和水增加,易发生高血压

11. 下列关于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马拉松长跑过程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

B. 马拉松长跑过程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增加

C. 短时间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维持正常

D. 短时间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12.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 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都能够呈递抗原

C. 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病原体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 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13. 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I属于体液免疫,细胞a、细胞c和抗体均可特异性识别抗原

B. 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细胞b的增殖分化需要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

C. 细胞c在加工和分泌抗体的过程中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

D. 图中细胞c可产生多种抗体,特异性结合不同抗原

14. 某同学接触花粉后产生了咳嗽、流泪、皮肤红肿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同学因再次接触同种花粉而引发了过敏反应

B. 该同学产生了针对过敏原的特异性抗体

C. 该同学机体产生的组织胺引发了皮下毛细血管收缩

D. 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可用于过敏反应的治疗

15. 2023 10 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两位在 mRNA 疫苗研发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科 学家。他们发现进行核苷碱基修饰能减轻外源 mRNA 引发的炎症反应,提高 mRNA 疫苗稳定性。mRNA 可以通过无细胞转录体系获得,借助脂质载体进入人体细胞,在细胞中翻译出抗原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注射 mRNA 疫苗既能引发体液免疫也能引发细胞免疫

B. 注射 mRNA 疫苗所引发的特异性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

C. 进行核苷碱基修饰能够促进外源 mRNA 被免疫系统清除

D. 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mRNA 疫苗的研制和生产周期更长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70分)

本部分共6小题,共70分。

16. 中药附子具有强心、镇痛等多种功效,乌头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但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为探究乌头碱毒性对大鼠神经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1)将大鼠神经细胞平均分成若干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大鼠的________,实验组加入用溶剂A配制的不同浓度的乌头碱,对照组加入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细胞死亡率,由此确定乌头碱对神经细胞的最小毒性浓度。    

2)为进一步研究乌头碱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人员用最小毒性浓度的乌头碱处理神经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如下图),并测定细胞内相关离子及神经递质的释放情况(如下表)。

分组

Na+mmol/gport

K+mmol/gport

Glunmol/L

γ-gabanmol/g

对照组

1212

066

14585

8931

实验组

440

166

13026

10125

注:Glu为兴奋性递质、γ-gaba为抑制性递质

由图可知,神经细胞由_________和突起组成,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观察到细胞膜不完整、细胞突起_________

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依赖_________外流,当动作电位产生时,_________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神经冲动以_________的形式沿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 Gluγ-GABA_________的方式释放到_________,引起下一神经元_________

综上所述并结合图、表结果,推测乌头碱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_______

3)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本草经集注》记载:“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结合上述资料分析,为更好使用中药附子,还需要进行哪些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条即可)

17. 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会造成多种并发症。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主要表现为热痛觉过敏等,即较轻微刺激就可引起刺激区域较大范围的与刺激程度不成比例的痛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1)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______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通过______作用释放能量,也可合成糖原或转化为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对高血糖与DPN的关系展开实验研究,结果如图。热痛觉过敏检测是对鼠足底施加一定热源刺激,记录从刺激开始到足迅速缩回的时间,时间短则热痛觉过敏严重,结果表明持续的高血糖状态是导致糖尿病鼠热痛觉过敏严重的原因,依据是______

(3)研究发现持续高血糖可能通过抑制钾离子通道开放,最终提高传入神经元兴奋性,导致DPN。研究人员利用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和阻断剂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

实验设计:

组别

实验小鼠

实验处理(定期喂药)

检测

1

DPN模型鼠

不做处理

A:测定热痛觉过敏;

B:取传入神经元细胞,测定细胞动作电位频率

2

正常鼠

不做处理

3

4

实验结果:

①请结合实验结果,完善实验设计。表中①和②为______

③、④分别是______

②请综合上述信息,在答题卡的方框内以箭头+文字方式完善持续高血糖状态与DPN的关系______    

18. 为研究动物捕猎行为的关键神经通路,科学家开展了实验研究。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为研究小鼠捕猎行为对视觉及触觉的依赖性,对同一只小鼠进行相应实验处理,并测定捕猎活动时小鼠相关脑区的电信号产生时间和强度(图1)。结果说明小鼠捕猎行为依赖______

(2)已知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器在中枢的投射区均为SC区,研究者在图2所示SC区部分神经元a中植入蓝光脉冲光电极。

①在蓝光诱导下神经元a产生兴奋,而相邻未植入电极的神经元c随后也能兴奋的原因是______

②研究者在实验组小鼠的SC区导入表达神经毒素T的病毒载体,用蓝光进行诱导,结果如图2,说明SC区神经信号的传递被有效阻断,依据是______

③测定以上两组小鼠捕猎行为的相关指标,得出SC区活动大大提高捕猎效率。本实验还对小鼠基本运动能力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你认为该检测是否必要并说明理由_____

(3)小鼠捕猎的过程中SC神经元轴突主要投射到S区,形成SC-S通路。为证明S区参与捕猎行为,研究者通过控制蓝光激发测得实验数据(图3),实验组小鼠的处理为______(在表格中填写“+”“-”)。

脑区/处理

SC

S

表达神经毒素T        

-

 

植入光电极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概述小鼠捕猎行为的神经通路______

19.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题。

人体激素的季节性变化

已有研究发现,很多动物体内激素的含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人体激素是否也会随季节变化呢?

某科研团队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类激素季节性研究,测试范围包括4600万人一年内的健康记录,以及数百万份血液中激素检测的结果。结果表明人类虽然不像动物那样显著,但体内也有一个季节性时钟,它以某种方式影响着体内的激素,使其呈现出季节性节律变化。

人体激素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光周期调控。一年中日照最短和最长的日期分别是1221日和621日,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可感知日照长度的变化,并把这种信号转换为神经冲动传递到松果体(一种位于脑部的内分泌腺),调节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在黑暗时分泌增多,因而在冬春季分泌达到高峰,其可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导致垂体分泌的调节激素在夏秋季达到高峰。

效应激素直接参与应激、代谢、生长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经典激素调节模型显示,调节激素和效应激素水平的波动仅相差几分钟到几小时(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为例,图1所示)。然而,基于上述研究所构建的季节性激素调节模型显示,效应激素比调节激素的波动延迟大约4个月。

科研人员认为激素是一种可控制器官组织生长的主要生长因子。例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不仅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而且增加肾上腺细胞的生长,同样,其上游激素不仅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也促进垂体的生长。将其作用添加到经典模型中,即可解释上述激素的季节性变化。

该项研究显示,人体内激素变化具有季节性,变化的幅度仅在百分之几左右。由于激素调节的一些特点,即使激素微量的变化也可能对机体的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有些人在季节变化时可能面临潜在的健康风险。因此,在季节交替时需注意监测体内激素水平,从而使机体能够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    

注:图中两处虚线对应日期分别为1221日和621

(1)人体内有“______________轴”,通过______________调节,放大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上游激素的调节效应。皮质醇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效应激素,通过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其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

(2)据文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与皮质醇分泌存在相似调节机制的效应激素有______________(填写一种激素名称)。总结激素调节的特点:______________(写出2项)。

(3)据文中信息补充季节性激素调节模型中皮质醇的含量变化

(4)结合文中信息,阐释光周期影响下人体内调节激素和效应激素水平呈季节性变化的可能机理:________

(5)该项研究对我们健康生活的启示:______________    

20. 小檗碱是中药黄连的有效成分,为探究具对糖尿病脑病的治疗作用,研究者展开了系列实验。

(1)机体通过一些特定激素来_____血糖的代谢,其中_____分泌不足时引发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引起某些大脑神经元损伤,这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_____减少,导致大脑认知功能障得,出现糖尿病脑病。

(2)研究者利用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进行水迷宫实验,主要流程及结果如图1

水迷宫实验中,大鼠停留在原平台附近的时间与其学习记忆能力呈_____。结果表明_____

(3)Akt是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能调控GSK3β蛋白激酶(可磷酸化Tau蛋白)的活性,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引起轴突病变,从而造成神经元损伤。为研究小檗碱的作用机制,研究者检测了相关物质含量,结果如图2

由图2可知,糖尿病脑病以及小檗碱不影响AktGSK3β_____,但影响二者磷酸化水平。据结果完善小檗碱的作用机制(“+”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

研究者通过活体荧光成像观察突触小泡向轴突末梢方向的运输情况,证实小檗碱能显著改善轴突运输障碍。请在答题卡中绘制出实验组的柱形图_____    

(4)糖尿病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代谢紊乱造成免疫应答功能失调,导致抗炎因子减少、促炎因子升高,持续损伤神经元,引起认知功能下降。为探究小檗碱能否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以减缓神经元的损伤,研究者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用等量的小檗碱分别处理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和健康大鼠,检测两组大鼠炎症因子含量。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_____

21. B淋巴细胞癌是一种B细胞恶性增殖导致的肿瘤,可由多种因素引发,研究者对其治疗进行了系列研究。

(1)正常机体中,疱疹病毒(EBV)入侵B细胞后,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_______,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_______被感染的B细胞。而当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受损、免疫_______功能丧失时,EBV侵染B淋巴细胞可诱发B淋巴细胞癌。

(2)EBV侵染B细胞后,诱导合成的病毒L蛋白分布在B细胞膜上。为研究L蛋白在EBV诱发B淋巴细胞癌中发挥的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B细胞过量表达L蛋白的模型鼠,6周后检测正常鼠和模型鼠的免疫细胞,结果如下图。

据图1和图2结果推测,L蛋白可激发细胞免疫,清除过量表达L蛋白的B细胞,支持该推测的证据是_______。据此研究者推测 EBV感染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激活更强的细胞免疫,从而为肿瘤治疗提供思路。    

(3)肿瘤相关抗原(TAA)是肿瘤细胞上存在的一类抗原分子,可被T细胞识别。L蛋白过量表达可引发B细胞表面TAA含量增加。非EBV感染引起的B淋巴癌细胞(L细胞),TAA 水平低,难以有效激活 T细胞。基于上述研究,研究人员将L蛋白过表达载体导入L细胞获得L+细胞,将L细胞与T细胞共同培养,获得被特异性激活的T细胞(P-T细胞),检测其治疗肿瘤的效果。以接种了L-细胞致瘤的小鼠为实验材料,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3。结合免疫学相关原理,解释图中P-T 细胞治疗效果的原因:________

(4)抗原呈递时,TAA可与MIMII蛋白形成复合物转运到细胞表面,进而被T细胞识别。请将下列选项前字母填入表格①~④处,以探究P-T细胞通过识别哪种复合物杀伤B淋巴癌细胞。

组别

细胞类型

抗体类型

检测指标

实验组1

______

d

肿瘤细胞死亡率

实验组2

______

______

对照组

b

______

a. 正常B细胞 b. L细胞 c. MI蛋白的抗体  d. MⅡ蛋白的抗体 e. 无关抗体

结果显示实验组1的检测指标显著低于实验组2和对照组,说明______

(5)根据该研究,请提出一条免疫治疗B淋巴癌的思路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答案】A

【分析】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构成内环境。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

【详解】A、细胞质是人体内化学反应进行的主要场所,A错误;

B、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可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血浆可将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处,比如消化吸收的糖类,C正确;

D、淋巴液可回收组织液中的物质并汇入血浆,D正确。

故选A。

2. 【答案】D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病变细胞发挥作用,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 【答案】C

【分析】1、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2、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本实验存在前后自身对照,三组样液初始pH不同,但可以通过前后自身对照结果比较缓冲能力的高低,A错误;    

B、三组样液中,自来水组和缓冲液组是对照组,牛血浆组是实验组,B错误;

C、每一pH结果应为三次重复测量后获得的平均值,可降低实验误差,C正确;

D、比较缓冲液组与牛血浆组,可以证明后者含有缓冲物质,但不能证明其具体成分,D错误。

故选C。

4. 【答案】D

【分析】内环境中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因此血浆pH变化不大,A不符合题意;

B、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通过呼吸系统不断排出,从而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B不符合题意;

C、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从而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C不符合题意;

D、缓冲对存在于血浆中,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可中和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不属于人体自身调节,D符合题意。

故选D。

5. 【答案】D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A错误;

BD、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因此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只是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B错误,D正确;    

C、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中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传出神经,C错误。

故选D。

6.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兴奋在神经元细胞间的传递,在突触部位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A、光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

B、兴奋从上一个神经元经过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在突触部位,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然后再转变为电信号,B正确;

C、视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C正确;

D、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图中视觉产生的过程不包括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

故选D。

7. 【答案】C

【分析】分析表格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海洛因的剂量,对照组为无海洛因的处理,因变量为大鼠的生理状况,主要包括活胚胎数/胚胎总数(%)、脑畸形胚胎数/活胚胎数(%)和脑中促凋亡蛋白Bax含量(ug·L-l)等指标,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据表分析,低剂量组的脑畸形胚胎数/活胚胎数(%)为33%,与对照相比(0)明显升高,故低剂量海洛因即可严重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A正确;

B、BaX为脑中促凋亡蛋白,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相比,海洛因处理组的Bax含量升高,故海洛因促进Bax含量提高会导致脑细胞凋亡,B正确;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且据表可知,对照组的Bax含量为6.7,故对照组胚胎的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凋亡,C错误;

D、据表格数据可知,海洛因处理组的活胚胎数降低,脑畸形胚胎数和脑细胞凋亡率均升高,故推测孕妇吸毒有造成子女智力障碍的风险,D正确。

故选C。    

8. 【答案】C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着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相关激素的分泌;分析图中可知,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测定值比参考范围要高。

【详解】A、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将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符合结果,A错误;

B、肾上腺功能亢进,会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产热,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需求量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也会减少,不符合结果,B错误;

C、甲状腺功能减退,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此时机体会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符合结果,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不一定是垂体功能减退,可能是垂体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减退,D错误。

故选C

9. 【答案】B

【分析】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广泛,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局限,当机体处于平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占优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补充,有利于保护机体。当剧烈运动或处于不良环境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加强,调动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提高适应能力来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代谢旺盛,氧气供应不足导致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消耗葡萄糖用于氧化分解供能,故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以升高血糖。

【详解】A、剧烈运动,氧气供应不足,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碳酸钠可以与乳酸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随尿液排出,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内环境pH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    

B、运动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由于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B错误;

C、由于消耗葡萄糖用于氧化分解供能,故血糖含量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维持血糖平衡,C正确;

D、当人体处于激动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强,往往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等现象,D正确。

故选B。

【点睛】

10. 【答案】A

【分析】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保钠排钾),并使肾脏重吸收水的量增加,使血容量增加。

【详解】A、醛固酮是一种激素,激素是信息分子,结合题图可知,醛固酮促进靶细胞中编码钠通道和钠钾泵的基因表达,有利于重吸收 Na+,A正确;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通过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作用于肾上腺起作用,B错误;

C、激素一经与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不能长期发挥作用,C错误;

D、长期高盐饮食使内环境的钠离子浓度升高,醛固酮分泌减少,D错误。

故选A。

11. 【答案】C

【分析】1、马拉松长跑过程中,人体散失大量水分,并且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因此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2、短时间饥饿,血糖下降,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血糖浓度维持正常。

【详解】马拉松长跑过程中,人体散失大量水分,并且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因此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故A、B错误;短时间饥饿,血糖下降,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血糖浓度维持正常,故C正确,D错误。

12. 【答案】D

【分析】免疫系统是免疫调节的基础,由免疫器官(如骨髓、脾、胸腺、扁桃体)、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组成。    

【详解】A、T细胞和B细胞都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A错误;

B、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都能够呈递抗原,是抗原呈递细胞,T淋巴细胞不是,B错误;

C、人体免疫系统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病原体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

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脾、淋巴结和扁桃体作为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和作战的场所,D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分析】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细胞a为B淋巴细胞,细胞c为浆细胞,细胞b代表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d代表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详解】A、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细胞a和抗体可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c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细胞b代表细胞毒性T细胞,其增殖分化需要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参与,B正确;

C、细胞c为浆细胞,细胞c在加工和分泌抗体的过程中不需要核糖体,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需要核糖体的参与,C错误;

D、细胞c为浆细胞,图中细胞c只能产生一种抗体,人体内有多种细胞c,可产生多种抗体,特异性结合不同抗原,D错误。

故选B。

14. 【答案】C

【分析】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详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分析题意,某同学接触花粉后产生了咳嗽、流泪、皮肤红肿等症状属于过敏症状,是由于该同学因再次接触同种花粉而引发了过敏反应,A正确;    

B、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该同学第一次接触过敏原花粉时,产生了特异性抗体,B正确;

C、过敏反应中组织胺可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从而引起皮肤红肿,C错误;

D、过敏是自身免疫过强的情况,故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可用于过敏反应的治疗,D正确。

故选C。

15. 【答案】A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当给机体输入外源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特异性。mRNA疫苗通过疫苗中的mRNA进入人体细胞后表达出病原体的某种抗原蛋白,从而使机体产生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详解】A、RNA 疫苗细胞中翻译出抗原蛋白,因此既能引发体液免疫也能引发细胞免疫,A正确;

B、注射 mRNA 疫苗所引发的特异性免疫会产生记忆细胞,B错误;

C、进行核苷碱基修饰可以降低免疫原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免疫反应,不会促进 mRNA 被免疫系统清除,C错误;

D、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mRNA 疫苗的研发速度快,生产周期短,D错误。

故选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70分)

本部分共6小题,共70分。

16. 【答案】    . 内环境(细胞外液)    . 等量溶剂A    . (细)胞体    . 缠结、断裂、减少    . K+    . Na+    . 电信号、局部电流    . 胞吐    . 突触间隙    . 兴奋或抑制    . 乌头碱会损伤大鼠神经细胞结构,引起细胞内离子浓度异常、神经递质释放异常 ,使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功能受损    . 甘草、人参或生姜能否减弱附子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甘草、人参、生姜三者共同使用对附子的减毒效果是否优于单独使用;甘草、人参或生姜在减弱附子毒性的情况下对其药效有何影响;甘草、人参或生姜与附子配合使用的最佳比例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静息时,由于K+外流外正内负。受刺激时,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2、兴奋在细胞间传递过程: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详解】(1)大鼠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培养细胞时要保持细胞活性,需要把细胞放在接近大鼠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中;本实验自变量为有无乌头碱,实验组加入用溶剂A配制的不同浓度的乌头碱,对照组应该加入溶剂A。

(2) 由图可知,神经细胞(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观察到细胞膜不完整、细胞突起缠结、断裂、减少;

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形成与Na+内流有关,神经纤维上兴奋以局部电流,电信号或神经冲的形式传导, Glu或γ-GABA属于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综上所述并结合图、表结果,推测乌头碱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乌头碱会损伤大鼠神经细胞结构,引起细胞内离子浓度异常、神经递质释放异常 ,使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功能受损。

(3)还需甘草、人参或生姜能否减弱附子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甘草、人参、生姜三者共同使用对附子的减毒效果是否优于单独使用;甘草、人参或生姜在减弱附子毒性的情况下对其药效有何影响;甘草、人参或生姜与附子配合使用的最佳比例等研究。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细胞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7. 【答案】(1)    . 胰岛B    . 呼吸    . 非糖物质   

(2)糖尿病鼠血糖水平高,热痛觉过敏严重;胰岛素降低血糖恢复为与正常鼠血糖相近后,热痛觉过敏程度也恢复为与正常鼠相近   

(3)    . DPN模型鼠    . 钾离子通道开放剂、钾离子通道阻断剂    .      

【分析】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时,神经调节途径为:血糖浓度升高→刺激下丘脑相关区→刺激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浓度降低。

【小问1详解】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会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从而使血糖下降,例如: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也可以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

【小问2详解】

根据左图中三个组的曲线趋势可知,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鼠这组的血糖水平最高,而糖尿病+注射胰岛素组的血糖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根据右图中三个组的曲线趋势可知,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鼠这组的时间较短,而糖尿病+注射胰岛素组的时间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即糖尿病鼠血糖水平高,热痛觉过敏严重;胰岛素降低血糖恢复为与正常鼠血糖相近后,热痛觉过敏程度也恢复为与正常鼠相近,说明持续的高血糖状态是导致糖尿病鼠热痛觉过敏严重的原因。

【小问3详解】

据题意可知,本实验要研究研究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和阻断剂对传入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自变量为钾离子通道是否开放,组1为DPN模型鼠且不做处理,作为疾病对照组;组2为正常鼠且不做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组3和组4分别研究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和阻断剂的影响,都用DPN模型鼠,即为DPN模型鼠,与组4相比,由于组3中小鼠传入神经元细胞动作电位频率较低,推测为“喂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为“喂钾离子通道阻断剂”。

根据实验结果和实验目的,可以推断出持续高血糖状态与DPN的关系,持续高血糖可能通过抑制钾离子通道的开放,细胞中的钾离子不易外排,传入神经更易产生动作电位,热源刺激后反应时间更短,导致热痛觉过敏严重(DPN)。因此,可以用箭头+文字的方式表示这种关系:    

18. 【答案】(1)    . 反射    . 视觉和触觉   

(2)    . 蓝光诱导下神经元a兴奋并释放神经递质,与神经元c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神经元c兴奋    .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神经元a的兴奋未改变,神经元c不兴奋    . 有必要,说明小鼠捕猎行为的改变不是基本运动能力变化引起的   

(3)

脑区

处理

SC

S

表达神经毒素T

-

-

植入光电极

-

+

    (4)视觉和触觉感觉输入→SC→SC-S通路(S区)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人体在完成一项反射活动时,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小问1详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据图1分析:与光亮、保留胡须组相比,黑暗、保留胡须组电信号强度减弱,说明视觉会影响小鼠捕猎行为;与黑暗、保留胡须组相比,黑暗、剪去胡须组电信号强度减弱,说明触觉会影响小鼠的捕猎行为。综上分析,结果说明小鼠捕猎行为依赖视觉和触觉。

【小问2详解】

①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连,在蓝光诱导下神经元a产生兴奋,而相邻未植入电极的神经元c随后也能兴奋的原因是蓝光诱导下神经元a兴奋并释放神经递质,与神经元c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神经元c兴奋。

②据图分析,神经元a膜电位检测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没有差异,而神经元c与对照组相比,电位检测结果是对照组神经元c产生了兴奋,而实验组神经元c没有产生兴奋,因此说明SC区神经信号的传递被有效阻断。    

③对小鼠基本运动能力进行了检测是有必要,这样可以说明小鼠捕猎行为的改变不是基本运动能力变化引起的,而是SC区的活动提高了捕猎效率。

【小问3详解】

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证明S区参与捕猎行为,因此自变量是S区是否植入光电极,因此SC区不植入光电极,S区不使用表达神经毒素T,S区植入光电极。

【小问4详解】

结合上述问题分析可知,小鼠捕猎行为的神经通路是视觉和触觉感觉输入→SC→SC-S通路(S区)。

19. 【答案】(1)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 分级     . 反馈##负反馈   

(2)    . 甲状腺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写出1种即可)    . 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写出其中2点即可)   

(3)    (4)人体激素的季节性变化受光周期调控,不同季节的日照长度不同,视网膜上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冲动传递到松果体,调节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可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导致垂体分泌的调节激素在夏秋季达到高峰(或“光周期调节褪黑素分泌的周期性变化,褪黑素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体的分级调控影响人体调节激素和效应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同时,激素作为一种可控制器官组织生长的主要生长因子,调节激素既可促进效应激素的分泌,也可促进相应内分泌腺的生长。因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       

(5)定期体检,关注季节交替时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生活作息时间符合自然规律。

【分析】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

【小问1详解】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过程,该过程的轴线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通过分级调节,放大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上游激素的调节效应;当皮质醇的分泌过多时,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会增强,从而经过一系列调节使皮质醇的分泌减少,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通过该调节机制保证了其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

【小问2详解】

皮质醇分泌存在分级调节过程,机体中还存在分级调节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激素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小问3详解】

据图1可知,在6月21日之后,随着白昼长度降低,机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的含量均有所增加,而季节性激素调节模型显示,效应激素比调节激素的波动延迟大约4个月,故季节性激素调节模型中皮质醇的含量变化应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不同步,应比其晚4个月左右,结合图2的模型变化,可绘制图形如下:

   

【小问4详解】

结合文中信息,光周期影响下人体内调节激素和效应激素水平呈季节性变化的可能机理是:人体激素的季节性变化受光周期调控,不同季节的日照长度不同,视网膜上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冲动传递到松果体,调节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可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导致垂体分泌的调节激素在夏秋季达到高峰(或“光周期调节褪黑素分泌的周期性变化,褪黑素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体的分级调控影响人体调节激素和效应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同时,激素作为一种可控制器官组织生长的主要生长因子,调节激素既可促进效应激素的分泌,也可促进相应内分泌腺的生长。因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

【小问5详解】

人体内激素变化具有季节性,因而有些人在季节变化时可能面临潜在的健康风险。因此,在季节交替时需注意监测体内激素水平,从而使机体能够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该项研究对我们健康生活的启示是:定期体检,关注季节交替时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生活作息时间符合自然规律。

20. 【答案】(1)    . 调节    . 胰岛素    . 神经递质   

(2)    . 正相关    . 小檗碱显著提高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作用效果与剂量正相关,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3)    . 含量    . +    . +    . -    . +    .    

(4)对照组设置及处理不正确,对照组应为不用小檗碱处理的健康大鼠及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检测指标不全面,还应检测神经元损伤情况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能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小问1详解】

机体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可以调节血糖的代谢,其中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若分泌不足会引起糖尿病。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可释放神经递质,若神经元损伤则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导致大脑认知功能障得,出现糖尿病脑病。    

【小问2详解】

据实验结果可知,小檗碱剂量越高大鼠停留在原平台附近的时间越长其学习记忆能力越强,说明大鼠停留在原平台附近的时间与其学习记忆能力呈正比。结果说明小檗碱显著提高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作用效果与剂量正相关,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小问3详解】

据图2可知糖尿病脑病小鼠经小檗碱处理,小鼠的Akt和GSK3β的含量无变化,但是用不同剂量的小檗碱处理随剂量的增加Akt和GSK3β的磷酸化水平上升,但Tau的磷酸化水平降低,降低了神经元损伤。因为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引起轴突病变,从而造成神经元损伤,即Tau蛋白磷酸化促进神经元损伤,所以++-+。

因为小檗碱能显著改善轴突运输障碍,则用高剂量的小檗碱处理模型小鼠要比低剂量的小檗碱处理模型小鼠突触小泡移动的数量比例要高,所以结果如图

本实验探究的是“小檗碱能否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以减缓神经元的损伤”,所以对照组不用小檗碱处理,实验组用小檗碱处理健康大鼠及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检测指标为两组大鼠炎症因子含量和神经元损伤情况。

【点睛】本题结合血糖调节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 【答案】(1)    . 细胞因子    . 裂解    . 监视   

(2)模型鼠的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高于正常鼠;B细胞数量低于正常鼠   

(3)L+细胞激活产生的P-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L-细胞表面的TAA,通过细胞免疫裂解肿瘤细胞,免疫效果强于T细胞       

(4)    . b    . b    . c    . e    . TAAMII蛋白形成复合物转运到细胞表面,进而被T细胞识别   

(5)取患者自身的T细胞,体外处理获得P-T细胞,并输回到患者体内

【分析】1、细胞免疫过程为,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2、题图分析:

图1分析:图1表示正常鼠和模型鼠中B细胞数量,由图可知,正常鼠的B细胞数量多于模型鼠。

图2分析:图2表示正常鼠和模型鼠中辅助性T细胞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由图可知,模型鼠的辅助性T细胞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都比正常鼠多。

图3分析:由图3可知,20天后,注射了P-T细胞的实验组相比于其它两组,模型鼠中肿瘤明显减小,说明P-T细胞对治疗肿瘤是有疗效的。

【小问1详解】

疱疹病毒(EBV)入侵B细胞后,被入侵的B细胞成为了靶细胞,机体会启动细胞免疫来对靶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过程中,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因此,当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受损、免疫监视功能丧失时,EBV侵染B淋巴细胞可诱发B淋巴细胞癌。

【小问2详解】

图1和图2表示的是B细胞过量表达L蛋白的模型鼠和正常鼠的免疫细胞变化图,由图1可知,正常鼠的B细胞数量多于模型鼠,由图2可知,模型鼠的辅助性T细胞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都比正常鼠多。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所以,图1和图2的数据支持L蛋白可激发细胞免疫,清除过量表达L蛋白的B细胞这一推测。

【小问3详解】    

图3中,三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对肿瘤起作用的因素,因变量是肿瘤的大小。从实验结果看,注射P-T细胞的实验组中肿瘤明显变小,注射T细胞的实验组中肿瘤也有变小,但不如注射P-T细胞的实验组的变化明显。由题干可知,P-T细胞是被L+细胞激活,L+细胞会过量表达TAA。因此可知,P-T细胞是被TAA激活,激活的P-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L-细胞表面的TAA,通过细胞免疫裂解肿瘤细胞使得肿瘤变小,并且免疫效果比T细胞强。

【小问4详解】

①②实验目的是探究P-T细胞通过识别哪种复合物杀伤B淋巴癌细胞,则实验所用细胞类型是实验的无关变量,每组要相同,因此实验组1和实验组2要选择与对照组相同的细胞类型,对照组的细胞类型是L⁻细胞,所以①②都选b。

③④实验目的是探究P-T细胞通过识别哪种复合物杀伤B淋巴癌细胞,由题干“TAA可与MIMII蛋白形成复合物转运到细胞表面,进而被T细胞识别”、“结果显示实验组1的检测指标显著低于实验组2和对照组”、实验组1抗体类型为“d. MⅡ蛋白的抗体”可知,③对应的是c. MI蛋白的抗体,④对应的是e. 无关抗体。结果显示实验组1的检测指标显著低于实验组2和对照组,说明TAAMII蛋白形成复合物转运到细胞表面,进而被T细胞识别。

【小问5详解】

根据该研究结果,P-T细胞可通过识别TAA与MII蛋白形成复合物来识别B淋巴癌细胞。那么可以取患者自身的T细胞,体外处理获得P-T细胞,并输回到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B淋巴癌的目的,同时又不产生免疫排斥。

 

https://pan.quark.cn/s/70b692960f06

 

生物颂
生物颂 | 生物学习和考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