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好题】2024北京景山学校高二(上)期中生物试题和答案

学术   2024-11-19 20:30   北京  

2024北京景山学校高二(上)期中

   

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打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  )

A.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细胞内液构成

B.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正常情况下是恒定不变的

C. 稳态的维持只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有关

D.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2.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依次是(   

A. 大脑、小脑、脑干       B. 小脑、脑干、大脑

C. 小脑、大脑、脑干       D. 脑干、小脑、大脑

3. 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受伤的腰椎部位与右侧下肢的反射弧如图所示,其中③④分别表示腰椎部位的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④⑤       D. ⑤⑥

4. 为研究钙离子在兴奋传递中的作用,科学家在突触前神经元加入钙离子阻断剂,刺激突触前膜后,分别检测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图。据此结果可得出的推论是    

A. 实验组突触前膜电位变化是由突触前钙离子流动引起的

B. 对照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是钠离子主动转运进入细胞所致

C.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需要钙离子

D. 钙离子阻断剂阻断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

5. 人依靠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刺激。在暗处,视杆细胞外段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Na+经通道进入胞内。光照时,外段细胞膜上Na+通道关闭,膜电位发生改变,这种电位变化传到视杆细胞突触部,影响此处递质的释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黑暗环境中视杆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B. 光刺激使视杆细胞的膜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

C. 视杆细胞上视觉信息以电信号形式进行传导

D. 递质通过改变突触后膜电位来传递视觉信息

6.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恒定不变的

B. 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C.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几乎所有细胞上

7. 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8. 下表是两位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液化验单的部分结果。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甲状腺激素含量

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

患者1

低于正常值

高于正常值

患者2

低于正常值

低于正常值

         

 

A. 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垂体分泌TSH

B. 患者1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促进垂体分泌TSH,导致其TSH高于正常值

C. 患者2体内TSH水平低于正常值,是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原因之一

D. 给患者2静脉注射TRH后检测TSH的含量,可为判断病变部位提供参考

9. 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下列对大豆异黄酮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B. 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

C. 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性激素受体

D. 可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

10. 某小组为研究小鼠肾交感神经对体内水和钠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探究:实验组通过手术将小鼠一侧肾交感神经切除,一段时间后检测并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排尿量和尿中钠的量。下列叙述或推测不正确的是(   

A. 调节小鼠尿量的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可能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

B. 小鼠肾交感神经对体内水和钠含量的调节机制可能是神经-体液调节

C. 对照组小鼠无需进行任何实验处理,只需直接检测排尿和排钠量即可

D. 若实验组小鼠排尿和排钠量增多,推测肾交感神经可促进水和钠的重吸收

11. 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与痒觉产生有关,敲除GRPR基因或者用神经毒素把脊髓内表达GRPR的神经元“杀死”,小鼠不再对致痒物表现出挠痒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注射胃泌素释放肽后,会促进小鼠挠痒行为的产生

B. 胃泌素释放肽与GRPR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信号    

C. 致痒物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脊髓内形成痒觉

D. 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缓解或消除小鼠瘙痒症状

12. 输氧时,需在纯氧中混入5%CO2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该调节方式属于(  )

A. 体液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激素调节       D. 免疫调节

13. 被免疫细胞识别的外来分子是(  )

A. 抗体       B. 抗原       C. 细胞因子       D. 溶菌酶

14. 某患者被确诊为肿瘤,这与该患者免疫系统某功能低下有关,该项功能是(  )

A. 免疫防疫       B. 免疫自稳

C. 免疫监视       D. 免疫识别

15.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溶菌酶、抗体、淋巴因子不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B. 突触小体释放的神经递质,使另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兴奋

C. 冬天,人体产热增多,机体会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动态平衡

D. 神经—体液调节络是机体维持血糖、血浆pH值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0分)

16.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膳食纤维被称为人类第七营养素,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很重要作用。为研究葛根膳食纤维对糖尿病小白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用具: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36只、葛根膳食纤维、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实验步骤:

a.随机选取12只小白鼠作为甲组,另外24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小白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b.            ,并进行数据统计。

c.丙组大鼠灌喂葛根膳食纤维5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等量蒸馏水,连续灌喂17天。期间各组小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 17天后,测定各组小白鼠的空腹状态下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补全实验步骤b____

(2)实验结论为:____

(3)研究发现,饲喂葛根膳食纤维的小鼠,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长,a一葡萄糖昔酶(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酶之一)活性较低,肝糖原水平比较高。据此判断,葛根膳食纤维降低血糖的可能机理是____。(答两点即可)

(4)该研究给我们防治糖尿病有什么启示?________

17. 科研人员对肥胖与雄性动物生殖功能的关系进行研究。请回答问题:

1)下丘脑-垂体-睾丸性腺轴对雄性动物生殖功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图中①②③过程体现了雄激素分泌的______调节机制。睾丸酮是一种重要的雄激素,可通过______运输,到达______细胞,启动减数分裂,促进精子的形成。

2)研究发现瘦素可调节下丘脑-垂体-睾丸性腺轴,瘦素(Lep)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下丘脑Kp神经元可分泌吻素(Kp),并可表达丰富的瘦素受体(LepR);下丘脑GnRH神经元不表达LepR,却表达丰富的Kp受体(KpR)。请在上图中完成瘦素调节下丘脑-垂体-睾丸性腺轴的过程图______

3)科研人员发现肥胖雄性大鼠体内瘦素含量并未下降,为进一步探究肥胖对雄性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选取若干只健康雄性大鼠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实验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后分别测量两组大鼠体内有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下表:

LepR

Kp

KpR

GnRH

对照组

114

082

078

065

实验组        

076

048

076

023

据表可知,实验组的______含量均显著下降,综合(2)(3)信息可知,肥胖通过抑制______基因的表达,对下丘脑-垂体-睾丸的分泌产生影响,最终降低生殖功能。

18. 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它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利用多巴胺传递愉悦感。吸食可卡因易成瘾,并导致脑组织损伤、情绪不稳等大量生理心理疾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是一种______。如图1所示,神经元细胞内的多巴胺储存在图中的①______内,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多巴胺释放到______,进而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______,使人产生愉悦感,随后多巴胺会被______上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可卡因进入人体后会______转运载体的作用,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______。最终由于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必须摄入更多可卡因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导致成瘾。

(2)为研究毒品成瘾能否遗传给后代,科研人员利用可卡因自身给药成瘾模型大鼠进行实验。让雄性大鼠通过触动踏板来自主获得可卡因注射,并不断增加踏板任务难度,通过测量踏板压力衡量大鼠对可卡因的渴求程度(觅药动机)。将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大鼠(F0)分别与未接触过可卡因的正常雌鼠交配,产生后代(F1),检测F1成瘾行为,结果如图2.

①图2结果说明,父本大鼠可卡因成瘾可增加其后代成瘾风险。判断依据是______

②寻求毒品的行为是后天学习获得的,科研人员提出假说“成瘾的遗传取决于亲代动物是否有主动寻取毒品的行为,而非可卡因是否成瘾”,并设计图3所示实验。    

组别

父本大鼠给药方式

父本大鼠表型

后续操作

检测指标

1

自主获取可卡因

成瘾

分别与正常雌鼠杂交获得F1

F1踏板压力

2

自主获取生理盐水

不成瘾

3

被动注射可卡因

成瘾

4

被动注射生理盐水

不成瘾

若结果为______,则假说成立。

(3)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大鼠的后天获得性行为更容易影响后代。这对人类社会生活有什么重要提示______

19.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电突触

1896年,科学家把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接点命名为突触。20世纪30年代,对于突触之间是电学传递还是化学传递曾发生过争论。科学家用实验证明突触之间存在化学传递。1959年,科学家首次提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使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同步记录螯虾腹神经节内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如图1),他们发现了神经元之间介导动物逃避反射的电突触。

电突触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在动物的逃避反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和视网膜中,电突触主要分布于需要高度同步化的神经元群内的细胞之间。形成电突触的两个相邻细胞间的距离特别小,两侧的神经元膜上都存在一些贯穿质膜的蛋白,称为连接子。突触前膜和后膜上的连接子相对形成缝隙连接(如图2)。连接子中间形成一个通道,允许小的水溶性分子通过。通过连接子,许多带电离子可以从一个细胞直接流入另一个细胞,形成局部电流和突触后电位。在化学性突触,从冲动到达突触前膜至突触后细胞出现电位变化,有接近1ms的延迟(即突触延迟)。电突触没有延迟,电流瞬间从一个细胞传递到下一个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    

(1)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______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等),经扩散通过______,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

(2)填表比较电突触与化学突触传递兴奋的差异。

                 

 

化学突触

电突触

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由突触间隙分隔开

______

传递方向

______

                 

 

传递速度

                 

 

______

         

 

(3)在图1所示实验中、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发现______,研究者据此提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的传递不应该是化学传递,而是电学传递”的假设。

(4)19世纪时,有些学者认为,神经元是独立的单元;另一些学者认为,神经元由原生质桥相连形成一个整体。请结合文中信息,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价:______

(5)请结合材料信息,提出一个关于电突触能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______

20. 哺乳动物幼崽的母亲依恋行为是生命历程中的第一种社会行为,近期我国科学家揭示了该行为的调控机制。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___。母亲气味作为刺激,使幼崽的相关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______________传导,经过综合处理最终使幼崽表现出母亲依恋行为。

(2)基因T表达产物是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合成必需的酶。为探究5-HT对幼鼠母亲依恋行为的影响,取一对基因T缺失突变杂合小鼠(+/-)进行杂交,利用杂交子代幼鼠进行如下实验。

①如图1.在测试盒子的两侧分别放置来自幼鼠母亲的巢穴物品(A)和未使用过的巢穴物品(B),幼鼠放置在中间空白处,统计幼鼠在两侧的停留时间,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

②为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研究人员对①操作进行了改进:将未使用过的巢穴物品替换为其他雌鼠的巢穴物品,其余处理均相同。所得实验结果支持上述结论。改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母亲气味可激活幼鼠脑中的5-HT能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为5-HT)和催产素能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催产素)。研究人员提出假设:5-HT能神经元对幼鼠母亲依恋行为的调控需通过催产素能神经元。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以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幼鼠和试剂分别为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预期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

a.基因T缺失纯合突变体  b.催产素受体基因缺失纯合突变体   c5-HT    d.催产素

21. 长期高强度压力应激刺激会导致机体出现情绪障碍和代谢疾病。以大鼠为材料,研究了压力应激反应中血糖调节的机制。

(1)人体通过________系统调节有机物的代谢,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2)压力应激刺激下,血糖会明显升高,其意义是_________

(3)已有研究表明,纹状体床核前侧(aBNST)介导了压力应激反应。为探究aBNST中哪种神经元(GACa)的激活介导了高血糖反应,将携带光敏感蛋白-2基因(ChR2)的病毒注射到大鼠aBNST中,使ChR2只在GA(或Ca)神经元表达,再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5min使相应神经元兴奋,检测血糖水平,结果如下图。    

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给予压力应激刺激                

B. 不给予压力应激刺激

C. 注射携带ChR2的病毒             

D. 注射不携带ChR2的病毒    

E. 不进行注射                       

F. 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         

由图可知________,这表明aBNST中的GA神经元介导了压力应激反应中的高血糖反应。

(4)aBNSTGA神经元可投射到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ARC)。在(3)的实验中,研究者还发现,实验组血清中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善压力应激反应中血糖调节的机制示意图(在方框中填写结构名称。在括号中选填“+”或“-”,“+”表示促进或刺激,“-”表示抑制)。

(5)长期压力应激可诱发糖尿病。请依据本研究提出治疗糖尿病的思路。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答案】D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B错误;

C、稳态的维持不仅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有关,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D。

2. 【答案】A

【分析】大脑: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凋各种运动;

脑干: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详解】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而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所以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而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所以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故选A。

3.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人体在完成一项反射活动时,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详解】据图分析,图中的所在神经上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则是感受器,是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是神经中枢,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说明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腰椎部的神经中枢的腹部侧的神经中枢或图中的传出神经。

故选C。

4. 【答案】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此可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过程,

【详解】A、由图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突触前膜电位变化无差异,故实验组突触前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钙离子流动无关,A错误;

B、对照组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即产生了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钠离子协助扩散进入细胞所致,B错误;

C、由实验组和对照组动作电位的差异可知:由于阻断了钙离子的转运导致实验组突触后膜无动作电位产生,说明突触后膜没有接受到化学信号,即神经递质,故可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需要钙离子,C正确;

D、由图显示钙离子阻断剂阻断了突触前神经元钙离子的流动,并不能阻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D错误。

故选C。

5. 【答案】B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黑暗环境中视杆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通过通道进入胞内,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光刺激使视杆细胞无法兴奋,膜电位依旧保持外正内负,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导,视杆细胞上视觉信息以电信号形式进行传导,C正确;

D、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打开相应离子通道,通过改变突触后膜电位来传递视觉信息,D正确。

故选B。

6. 【答案】B

【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会患相应的疾病。

2、人体激素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并且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3、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详解】A、受内外因素影响,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变化的,A错误;

B、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B正确;

C、性激素属于脂质类,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 D错误。

故选B

7. 【答案】D

【详解】【分析】由题意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激素调节及其实例(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理清肾上腺素和性激素的功能、血糖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是正确分析各选项的关键。

【详解】人体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引起心律加快,增加心输出量,进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可见激素不是高能化合物,而是信息分子,A错误;饥饿时,血糖浓度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与相应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促进靶细胞内的糖原分解,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错误;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及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生理过程而降低血糖浓度,但其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青春期,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D正确。    

【点睛】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8. 【答案】B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表现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垂体分泌TSH,A正确;

B、患者1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TSH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其TSH高于正常值,B错误;

C、患者2体内TSH水平低于正常值,是因为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值,会导致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C正确;

D、给患者2静脉注射TRH后检测TSH的含量,因为静脉注射TRH,若TSH分泌量增加,则可知患者2可能是下丘脑病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不足,若是垂体病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不足,静脉注射TRH,TSH分泌量不会明显增加,D正确。

故选B。

9.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大豆异黄酮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

【详解】A、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活动,分泌性激素。大豆异黄酮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所以可通过负反馈调节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减少,A错误;

B、大豆异黄酮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说明大豆异黄酮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B正确;

C、雌性激素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大豆异黄酮可发挥雌激素效应,说明其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性激素受体,C正确;    

D、大豆异黄酮可发挥雌激素效应,可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D正确。

故选A。

10. 【答案】C

【分析】1、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是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

2、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 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调节小鼠尿量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等结构有关,A正确;

B、当体内水和钠含量变化时,肾交感神经兴奋可以(直接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钠和水的重吸收,同时刺激肾交感神经可使醛固酮分泌,故小鼠肾交感神经对体内水和钠含量的调节机制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B正确;

C、对照组小鼠需要做假手术(手术,但不切除肾交感神经)处理,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再检测排尿量和尿中钠的量,C错误;

D、因实验组通过手术将小鼠一侧肾交感神经切除,因此,若实验组小鼠排尿和排钠量增多,则可推测肾交感神经可促进水和钠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C。

11.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神经递质与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结合,进而导致痒觉的产生。表达GRPR的神经元位于脊髓内。

【详解】A、注射胃泌素释放肽后,胃泌素释放肽会随血液运输至脊髓,会促进小鼠挠痒行为的产生,A正确;

B、胃泌素释放肽与GRPR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信号,进而导致痒觉的产生,B正确;

C、痒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C错误;

D、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同敲除GRPR基因或者用神经毒素把脊髓内表达GRPR的神经元“杀死”的效果相同,可缓解或消除小鼠瘙痒症状,D正确。    

故选C。

12.【答案】A

【分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详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 【答案】B

【分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详解】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都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都属于体内物质),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能被免疫细胞识别,B符合题意。

故选B。

14. 【答案】C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防御性保护作用;

(2)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3)免疫监视指机体清除和识别突变的细胞。

【详解】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因此某患者被确诊为肿瘤,这与该患者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有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 【答案】A

【分析】溶菌酶可以有许多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使另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兴奋或抑制;人体产热量的等于散热量;血糖稳态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血浆pH值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体液调节。

【详解】A、唾腺细胞、泪腺细胞、造血细胞等大多数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溶菌酶不是免疫细胞分泌的,A正确;

B、突触小体释放的神经递质,使另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兴奋或抑制,B错误;    

C、冬天由于散热增多,机体会通过调节增加产热,以达到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C错误;

D、血糖稳态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血浆pH值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A。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0分)

16. 【答案】    . (实验开始时,)测定各组小鼠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浓度(2分)    . 葛根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 抑制外源性葡萄糖的吸收、加快了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储存    . 注意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类食品

【分析】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开始,由于甲组是正常组,乙丙是糖尿病组,所以,甲组血糖正常,乙丙血糖高;实验后,由于丙组饲喂葛根膳食纤维,与乙组对比,血糖明显降低,这说明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糖作用。

【详解】(1)根据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实验步骤b应是:(实验开始时)测定各组小鼠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 

(2)由实验分析可知,丙组饲喂了葛根膳食纤维,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等量蒸馏水,连续灌喂17天后,丙组的血糖低于乙组,与正常生活的甲组接近,说明葛根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3)研究发现,饲喂葛根膳食纤维的小鼠,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长,α一葡萄糖昔酶(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酶之一)活性较低,说明消化道内的消化吸收减慢,肝糖原水平比较高,说明血糖转化成糖原的速率加快,所以可推测,葛根膳食纤维降低血糖的可能机理是抑制外源性葡萄糖的吸收、加快了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储存,从而降低了血糖。 

(4)该研究给我们防治糖尿病的启示是:注意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类食品。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背景,主要考查血糖的调节机制,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掌握。

17. 【答案】    . 分级    . 体液    .     .     . LepRKpGnRH    . LepR

【分析】图中显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睾丸,睾丸分泌雄激素,这是激素的分级调节,而性激素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是反馈调节。    

【详解】1)图中①②③过程表示下丘脑通过控制垂体进而控制性激素的分泌,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激素通过体液或血液的运输,到达靶细胞。

2)根据题干信息下丘脑Kp神经元可分泌吻素(Kp),并可表达丰富的瘦素受体(LepR);下丘脑GnRH神经元不表达LepR,却表达丰富的Kp受体(KpR,说明脂肪细胞产生瘦素作用于下丘脑Kp神经元,下丘脑Kp神经元进而分泌吻素(Kp)作用于下丘脑GnRH神经元细胞,通过该过程完成下丘脑-垂体-睾丸性腺轴过程,全过程图如下: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组LepRKpGnRH含量均显著下降,且题干信息肥胖雄性大鼠体内瘦素含量并未下降,结合(2)中过程图,所以肥胖个体中通过抑制了LepR的表达,对下丘脑-垂体-睾丸的分泌产生影响,减少了性激素的分泌,降低生殖功能。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考生需要将教材中激素的分级和调节和本题中的过程进行联系,从而分析解答。

18. 【答案】(1)    . 神经递质    . 突触小泡    . 突触间隙    . 兴奋    . 突触前膜    . 抑制    . 延长   

(2)    . 与父本无成瘾组相比,父本大鼠可卡因成瘾情况下其后代表现出踏板任务难度更大    . 1组后代F1踏板压力高于其他三组,且其他三组后代的结果无明显差异   

(3)为了自己以及后代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免影响到我们祖国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向毒品说不!

【分析】题图分析: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结构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兴奋。

【小问1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多巴胺位于突触前膜的囊泡中,是一种神经递质,如图1,神经元细胞内的多巴胺储存在图中的突触小泡内,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进而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兴奋,使人产生愉悦感,随后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载体从突触间隙回收,从而避免导致多巴胺持续起作用。可卡因进入人体后会抑制转运载体的作用,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持续起作用,即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通过机体适应性调节最终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此时机体必须摄入更多可卡因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导致成瘾。    

【小问2详解】

图2结果说明,与父本无成瘾组相比,父本大鼠可卡因成瘾情况下其后代表现出更强的成瘾行为,说明父本成瘾的情况下可增加其后代成瘾风险。

寻求毒品的行为是后天学习获得的,科研人员提出假说“成瘾的遗传取决于亲 代动物是否有主动寻取毒品的行为,而非可卡因是否成瘾”,并设计图3所示实验。若结果为1组后代F1踏板压力高于其他三组,且其他三组后代的结果无明显差异,即可说明成瘾的遗传取决于亲代动物是否有主动寻取毒品的行为,而非可卡因是否成瘾,因为2组的子代表现的结果与3、4组相同。

【小问3详解】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大鼠的后天获得性行为更容易影响后代。这就提醒成人以及青少年,为了自己以及后代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免影响到我们祖国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向毒品说不!

19. 【答案】(1)    . 突触前膜    . 突触间隙   

(2)    .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连接而连接起来     . 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或单方向的)    . 快    (3)没有突触延迟   

(4)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化学突触,突触间隙将神经元分隔开;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电突触,原生质相连通。所以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都有道理,化学突触支持“神经元是独立单元”的观点,电突触支持“神经元通过原生质桥连接为一个整体”的观点)   

(5)不同细胞之间的电突触的连接子蛋白是一样的吗?电突触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电突触的孔道一直开放吗?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此可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长,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由突触的数目决定。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

【小问1详解】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

【小问2详解】

化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化学突触间传递时,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由于有信号转变的过程,故兴奋在化学突触间传递需要的时间长,又由于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故在化学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图中电突触结构显示,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连接起来,由于电突触有结构上的联系,兴奋在该处传递时,没有信号的转变过程,故在电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而且没有突触延搁速度较快。

【小问3详解】

在图1所示实验结果可知,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发现没有突触延迟,研究者据此提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的假设。

【小问4详解】

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化学突触,突触间隙将神经元分隔开;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电突触,原生质相连通。故十九世纪时,有些学者认为,神经元是独立的单元;另一些学者认为,神经元由原生质桥相连形成一个整体。这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

【小问5详解】

结合阅读材料信息,可提出以下问题:如:不同细胞之间的电突触的连接子蛋白是一样的吗?电突触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电突触的孔道一直开放吗?等等。

20. 【答案】(1)    . 反射    . 神经中枢   

(2)    . 5-HT是幼鼠产生母亲依恋行为所必需的    . 明确5-HT影响的是幼鼠对母亲气味的特异性反应   

(3)    . b,c    . 幼鼠在AB的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小问1详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母亲气味作为刺激,使幼崽的相关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经过综合处理最终使幼崽表现出母亲依恋行为。

【小问2详解】

由图2实验结果可知,基因T缺失突变纯合小鼠在两侧的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有基因T的幼鼠在两侧的停留时间均有明显差异,说明基因T表达产物5-HT是幼鼠产生母亲依恋行为所必需的。

将未使用过的巢穴物品替换为其他雌鼠的巢穴物品,可排除雌性非母亲的气味的影响,明确5-HT影响的是幼鼠对母亲气味的特异性反应。

【小问3详解】

要验证5-HT能神经元对幼鼠母亲依恋行为的调控需通过催产素能神经元,实验组可选择催产素受体基因缺失纯合突变体和5-HT,若实验结果为幼鼠在AB的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说明:5-HT能神经元对幼鼠母亲依恋行为的调控需通过催产素能神经元,无法接受到催产素的信息就无法调控幼鼠母亲依恋行为。

21. 【答案】(1)神经系统和内分泌   

(2)能够提供更多能量,以应对压力应激刺激(以抵御或逃离恶劣环境)   

(3)    . BDF    . GA神经元被光照激活后,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a神经元被光照激活后,血糖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4)    (5)抑制aBNSTGA神经元的活性;或用GA神经元的递质拮抗剂,使其无法传递兴奋

【分析】体内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它一方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升高。正常的机体的血糖含量主要是这两种激素的协调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另外,一些其他激素也可以影响血糖的含量,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均有提高血糖的功能。    

【小问1详解】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有机物的代谢,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的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 当血糖含量升高的时候, 下丘脑 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 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 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另一项区域兴奋,通过 交感神经 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

【小问2详解】

压力应激刺激下,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加使糖原分解,并抑制周围组织对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与之相拮抗的胰岛素分泌减少,又使血糖进一步升高。处于应激状态下,血糖升高有利于保证体内重要器官比如说大脑、红细胞等的葡萄糖供应。所以压力应激刺激下,血糖会明显升高,其意义是能够提供更多能量,以应对压力应激刺激(以抵御或逃离恶劣环境)。

【小问3详解】

本题探究aBNST中哪种神经元(GA或Ca)的激活介导了高血糖反应,实验变量是激活的神经元种类,其他条件必须相同且适宜,所以对照组的处理是 不给予压力应激刺激、注射不携带ChR2的病毒、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故选BDF。 由图可知GA神经元被光照激活后,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a神经元被光照激活后,血糖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这表明aBNST中的GA神经元介导了压力应激反应中的高血糖反应。

【小问4详解】

压力应激刺激会促进aBNST中GA神经元可投射到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ARC),下丘脑会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肾上腺释放糖皮质激素,最后使血糖升高,这是一个分级调节。胰岛素是降血糖,胰高血糖素是升血糖,同时下丘脑会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导致血糖升高。所以过程应为:    

aBNST中GA神经元可投射到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ARC)使血糖升高,依据本研究提出治疗糖尿病的思路为抑制aBNST中GA神经元的活性,或用GA神经元的递质拮抗剂,使其无法传递兴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并结合了实际研究,考查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https://pan.quark.cn/s/2ed090f62c5e

生物颂
生物颂 | 生物学习和考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