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原因类表述题类型分析(北京等级考历年真题专题)

学术   2024-12-25 23:56   北京  

北京等级考历年生物语言表述题类型分析

一、原因/解释/因为类(5年14考)

20

21

22

23

24

4考

3考

5考

1考

1考

         

 

1.(2022北京·)芽殖酵母属于单细胞真核生物。为寻找调控蛋白分泌的相关基因,科学家以酸性磷酸酶(P酶)为指标,筛选酵母蛋白分泌突变株并进行了研究

用化学诱变剂处理,在酵母中筛选出蛋白分泌异常的突变株(sec1)。无磷酸盐培养液可促进酵母P酶的分泌,分泌到胞外的P酶活性可反映P酶的量。将酵母置于无磷酸盐培养液中,对sec1和野生型的胞外P酶检测结果如图


据图可知,24℃时sec1和野生型胞外P酶随时间而增加。转入37℃后,sec1胞外P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表现出分泌缺陷表型,表明sec1是一种温度敏感型突变株。


37℃培养1h后电镜观察发现,与野生型相比,sec1中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分泌泡在细胞质中大量积累。


由此推测野生型Sec1基因的功能是促进分泌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由37℃转回24℃加入蛋白合成抑制剂后,sec1胞外P酶重新增加。对该实验现象合理解释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答案:

         

 

反思后再写答案:

         

 

【能力】演绎推理、信息获取与加工


2.(2020北京·19)

植物细胞中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高温或强光常抑制光合作用过程,导致作物严重减产。光合复合体PS Ⅱ是光反应中吸收、传递并转化光能的一个重要场所,D1是PS Ⅱ的核心蛋白。高温或强光会造成叶绿体内活性氧(ROS)的大量累积。相对于组成PS Ⅱ的其他蛋白,D1对ROS尤为敏感,极易受到破坏。损伤的D1可不断被新合成的D1取代,使PS Ⅱ得以修复。因此,D1在叶绿体中的合成效率直接影响PS Ⅱ的修复,进而影响光合效率。

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的细胞器,具有自身的基因组和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叶绿体中的蛋白一部分由叶绿体基因编码,一部分由核基因编码。核基因编码的叶绿体蛋白在N端的转运肽引导下进入叶绿体。编码D1的基因psbA位于叶绿体基因组,叶绿体中积累的ROS也会显著抑制psbA mRNA的翻译过程,导致PS Ⅱ修复效率降低。如何提高高温或强光下PS Ⅱ的修复效率,进而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和产量,是长期困扰这一领域科学家的问题。

         

 

(2)运用文中信息解释高温导致D1不足的原因

         

 

自己答案:

         

 

反思后再写答案:

         

 

   

3.(2023北京·20)

由此揭示出一条活性氧产生的新途径(如图):A酸作为叶绿体中氧化还原平衡的调节物质,从叶绿体经细胞质基质进入到线粒体中,在mMDH酶的作用下产生NADH([H])和B酸,NADH被氧化会产生活性氧。活性氧超,过一定水平后引发细胞凋亡。

(2)结合文中图示分析,M基因突变为m后,植株在长时间光照条件下出现细胞凋亡的原因是:               ,A酸转运到线粒体,最终导致产生过量活性氧并诱发细胞凋亡。

自己答案:

         

 

反思后再写答案:


【能力】演绎推理、信息获取与加工

4.(2020北京·17)

(2)对克隆得到的C1酶基因测序,与数据库中的C1酶基因编码序列相比有两个碱基对不同,但两者编码出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同,这是因为           

         

 

自己答案:

         

 

反思后再写答案:

         

 

【能力】演绎推理、知识应用

         

 

   

         

 

5.(2022北京·18)

番茄果实成熟涉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导致果实颜色及硬度等发生变化。果实颜色由果皮和果肉颜色决定。为探究番茄果实成熟的机制,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果皮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果皮黄色与果皮无色的番茄杂交的F1果皮为黄色,F1自交所得F2果皮颜色及比例为黄色:无色=3  :1

(2)野生型番茄成熟时果肉为红色。现有两种单基因纯合突变体,甲(基因A突变为a)果肉黄色,乙(基因B突变为b)果肉橙色。用甲、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1。

据此,写出F2中黄色的基因型aaBB、aaBb

(3)深入研究发现,成熟番茄的果肉由于番茄红素的积累而呈红色,当番茄红素量较少时,果肉呈黄色,而前体物质2积累会使果肉呈橙色,如图2。上述基因A、B以及另一基因H均编码与果肉颜色相关的酶,但H在果实中的表达量低

根据述代谢途径,aabb中前体物质2积累、果肉呈橙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答案:    

         

 

反思后再写答案:

         

 

【能力】演绎推理、知识应用

         

 

1、【参考答案】积累在分泌泡中的P酶分泌到细胞外

2、【参考答案】高温导致叶绿体内ROS积累,ROS既破坏D1蛋白,又抑制psb mRNA的翻译

3、【参考答案】M酶活性下降使脂肪酸合成受阻,NADH消耗减少,同时长时间光照促进产生NADH, NADH含量升高,导致A酸合成过多

4、【参考答案】编码同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可以有多个

5、【参考答案】基因A突变为a,但果肉细胞中的基因H仍表达出少量酶H,持续生成前体物质2;基因B突变为b,前体物质2无法转变为番茄红素 

6.(2020北京·21)

遗传组成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产量等多个性状常优于双亲,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种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已有七千年以上历史。我国南方主要种植籼稻,北方主要种植粳稻籼稻和粳

稻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选择,进化形成的。

(2)将多个不同的籼稻、粳稻品种间进行两两杂交,获得三种类型F1(分别表示为籼-

籼,籼-粳,粳粳)。统计F1的小花数、干重等性状的平均优势(数值越大,杂种优势越明

显),结果如图1。可知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两个杂交亲本遗传组成差异越

大,以上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    

(3)尽管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但由部分配子不育,导致结实率低,从而制约籼-粳杂种优势的应

用。研究发现,这种不育机制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1、A2和B1、B2)有关。通常情况下,籼稻的基因型为A1A1B1B1,粳稻为A2A2B2B2。A1A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A2的雌配子不育;B1B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B2的雄配子不育

(3)根据上述机制,补充籼稻×粳稻产生F1及F1自交获得F2的示意图,用以解释F1结实率低的原因。

6.【答案】

         

 

7.(2021北京·20)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1)玉米果穗上的每一个籽粒都是受精后发育而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1/4。上述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均发育为植株,自交后,有些植株果穗上有约1/4干瘪籽粒,这些植株所占比例约为2/3

3)现已确认 A 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 a 基因是 A 基因中插入了一段 DNA(见图 1),使 A 基因功能丧失。

         


       


(4)为确定A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位置,借助位置已知的M/m基因进行分析。用基因型为mm且籽粒正常的纯合子P与基因型为MM的甲品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用M、m 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F1植株果穗上干瘪籽粒(F2)胚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有1、2、3三种类型,如图2所示。

图 2

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 数量极少的原因    

自己答案:

         

 

反思后再写答案:

         

 

【能力】演绎推理、信息获取与加工

7.【答案】基因 A/a 与 M/m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距离近),其中 a 和 M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导致产生同时含有 a 和 m 的重组型配子数量很少;类型 3 干瘪籽粒是由雌雄配子均为 am 的重组型配子受精而成。因此,类型 3 干瘪籽粒数量极少。

8.(2020北京·18)

(4)另有研究发现,f能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试从分子与细胞水平解释实验组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的原因                                                           

自己答案:

         

 

反思后再写答案:

         

 

【能力】演绎推理、信息获取与加工

8.【答案】S刺激小鼠产生抗S抗体,抗体与f表面的S特异性结合,减弱了f对吞噬细胞的抑制,更多的Pf被吞噬,感染减轻,故实验组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9.(2021北京·16)

(4)重组疫苗只需注射一针即可完成接种。数周后,接种者体内仍然能检测到重组腺病毒 DNA,但其 DNA 不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请由此推测只需注射一针即可起到免疫保护作用的原因

自己答案:

         

 

反思后再写答案:    

         

 

【能力】演绎推理、信息获取与加工

         

 

9.【答案】重组腺病毒 DNA 在人体细胞中持续表达抗原,反复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10.(2022北京·20)

(4)研究者向图2所示小鼠左侧肿瘤内注射ALK菌后,发现ALK菌只存在于该侧瘤内,两周内即观察到双侧肿瘤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而向瘤内单独注射蛋白K或AL菌,对肿瘤无明显抑制作用。请应用免疫学原理解释“智能炸弹”ALK菌能有效抑制对侧肿瘤生长的原因

自己答案:

         

 

反思后再写答案:

         

 

【能力】演绎推理、信息获取与加工

10、【答案】注入瘤内的ALK菌群体裂解后释放的蛋白K与蛋白C结合,且释放的细菌产物激活巨噬细胞,从而增强了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加工呈递肿瘤抗原,激活细胞免疫,肿瘤细胞被特异性杀伤,因此有效抑制对侧肿瘤生长

11.(2021北京·17)    

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甲、乙、丙 3 种本地藻各0.5克,用纱网分区(见图 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 0、4、8 只水虱/箱。10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


图 2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

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偏好性

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 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

图 3

该实验对照组放入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

11.【答案】因柏桉藻含有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    

12(2022北京·20)

(2)研究者将A分子合成酶基因、A受体基因及可使细菌裂解的L蛋白基因同时转入大肠杆菌,制成AL菌株。培养的AL菌密度变化如图1。其中,AL菌密度骤降的原因是:AL菌密度增加引起A积累至临界浓度并与受体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答案:

         

 

反思后再写答案:

         

 

【能力】演绎推理、信息获取与加工

         

 

12.【答案】启动L蛋白表达引起AL菌短时间内大量裂解

         

 

13.(2022北京·21)

(4)SM不育的原因是:成体SM自身产生雌激素,与受体结合后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不育。

自己答案:

         

 

反思后再写答案:

         

 

【能力】演绎推理、信息获取与加工    

13.【参考答案】激活ERE诱导Gal4表达,Gal4结合UAS诱导dg表达,生殖细胞凋亡

         

 

14.(2024北京·19)

(4)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科学家们鉴定出多种气味受体,并解析了嗅觉神经元细胞膜上信号转导的部分过程(图3)。

如果钠离子通道由气味分子直接开启,会使嗅觉敏感度大大降低。根据图3所示机制,解释少量的气味分子即可被动物感知的原因______。

自己答案:

         

 

反思后再写答案:

         

 

【能力】演绎推理、信息获取与加工

         

 

14.【答案】一个气味分子与受体结合后,活化 G 蛋白,激活 C 酶,催化产生大量 cAMP,开启大量钠离子通道,产生信号放大的效应。

         

 

(原因分析类)

练习:(2023·全国甲,30节选)某研究小组以某种哺乳动物(动物甲)为对象研究水盐平衡调节,发现动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尿量明显减少并出现主动饮水行为;而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增加。回答下列问题:请从水盐平衡调节的角度分析,动物甲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    

1.自己答案:

1.参考答案 动物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老师建议:原因类的突破

1.找到因和果

2.变为填空题

3.运用文章或教材理论顺推或逆推搭建因果关系    

生物颂
生物颂 | 生物学习和考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