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
有良心和温情的自媒体
《监狱记忆》不只是历史记载的风霜雪雨
监狱人民警察桌案上的闲情雅致
她是每一位与监狱有关的事与人的前世今生
历史的进程,总有一些时刻烛照未来,总有一些节点定格岁月。在这片我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土地上,那些关于监狱的旧日时光,如同老照片般,时常在我心头温柔地泛起涟漪。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那些人,我们共同经历的故事……虽然时间的长河将我们各自带到了不同的岸边,但那份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心,始终紧紧相连。
这些年,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平凡而又不凡的记忆,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倾心讲述,将这一路的点点滴滴,缓缓铺陈于诸位面前。我们不仅要铭记那些走过的路,更要从中汲取力量,让理想信念的火种在每个人心中熊熊燃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家们是如何走进大墙的··
一群文人墨客踏入高墙之内,他们的笔触如绵绵细雨,悄无声息地滋养了那些渴望重生的心灵之田……
01
1994年初
1994年初,我作为局《天津新生报》的记者去采访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对于蒋子龙,很多年前我就开始拜读他的作品,特别是《乔厂长上任记》等一些描写改革开放的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的蒋先生在他的办公室里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们聊得很投机。尽管他没有到访过监狱,对监狱工作不了解,但是对如何做好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却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我请他找时间到监狱参观采风。
时任天津市监狱局局长罗昭向蒋子龙介绍监狱工作
蒋子龙在天津市监狱题字“强学力行”
时隔一年多,蒋先生果然来到监狱局,局领导向他介绍情况,然后,又到天津市监狱参观,与监狱领导和民警座谈。我写了一篇文章,在转天的《天津日报》上被刊登了,后又被北京的《作家文摘》转发了。后来我和他通话,他说,你“小子”发了那个东西,作协的人见了我都说我“进了监狱”。我明白,这并不是他怪责我。不几天,他给我打电话,说他写了一篇两千多字的随笔,看是否合适。他嘱我文章送《今晚报》。
作者与蒋子龙合影
我赶紧到他家取回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写得很有功力,一读就知是大家之笔。可我还是有些“不满意”,因为我那时已在局搞宣传工作,总希望能有些标签式的对我们监狱工作或监狱民警的溢美之辞。
蒋子龙先生作品《感谢狱神》
于是,我斗胆给作家协会主席的稿子“开刀”——加了两处内容:一是陪同他和接待他的领导,二是他在文章中提到“狱神”,我便加了大意这样的文字“现在的狱神就是监狱民警,正是由于有了他们才有社会的安宁”云云。送报社之前,我给他打电话,说我打算在两个地方加什么。他一听很不高兴地说:“你‘小子’给我改回去。我怎么写有我的想法,你乱改,别人读了会骂我蒋子龙。你如果有想法咱们以后可以组织个活动宣传监狱工作。再议。”未了他还嘱咐:“一定改回来!”我对他保证说:“您放心,文章一个字不敢动。”不久,《今晚报》发表了他的原文,有几家报刊转载了,反响很好。
从此,我和蒋先生有了联系。几年后,监狱局准备和作家协会搞一个“作家走进大墙”活动,并在《今晚报》开辟专栏发表作家们的作品。我把这个想法报告给蒋先生后,他非常支持。
02
1999年4月28日
“作家走进大墙”活动启动仪式
1999年4月28日,“作家走进大墙”活动启动仪式在西青监狱举行,天津许多著名作家都出席了启动仪式。局领导首先向作家们介绍了监狱工作情况,并谈到这次活动的宗旨,就是通过一批作家深入监狱采访,以这个特殊场所为视角,撰写文章,宣传监狱工作,反映警察民警风貌,透视社会,警示人生,服务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依法治市工作。随后,作家们来到服刑人员学习、生活和习艺现场参观。新中国成立前入党,当时年已75岁的著名作家柳溪一连走进几个监舍与服刑人员交谈,她像一位慈祥的老母亲详细询问服刑人员的一些情况,然后嘱咐他们吸取教训,好好改造。尽管是走马观花,但却激发了作家的灵感和创作欲望。著名作家林希第一个表态:“我在两周内写出一篇像样的东西来。”其他作家也都商定下一步采访计划。
著名作家从维熙(左二)邱华栋(左三)傅光明(左一)
在刚落成的天津市监狱
不久,北京的一些知名作家也都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我特别想到著名作家从维熙先生,从先生因为特殊时期的特别经历,他写出了《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等一大批描写监狱劳改队生活的作品,轰动文坛,被称为“大墙文学之父”,这次活动,如果约请到从先生参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没想到联系到他后,老先生爽快地答应下来,老先生不仅自己来津,还带着两位青年作家邱华栋(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傅光明(曾供职中国现代文学馆,现为首都师大教授、博导)一起走进大墙。从先生在津走访了几所监狱,对监狱的变化非常感慨,不久就发表了七八千字长文《阔别多年不识君》。
03
1999年7月
作家们参观河西监狱
1999年7月,《人民文学》副社长杜卫东随北京作家们来津采风后,被天津监狱民警的奉献精神和改造服刑人员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所感染,他自己又再次来津做深入采访,写出了四万字的报告文学《裸雪无痕》发表在2000年第四期的《人民文学》杂志。《法制日报》《中国监狱》杂志都进行了转载。
陈建功(右三)赵大年(右五)叶延滨(右二)阎连科(右一)
周大新(右七)等著名作家冒雪参观新落成的天津市监狱
那年冬天,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与叶延滨、阎连科、周大新等几位知名作家来参加“作家走进大墙”活动。那天,京津突降大雪,去北京接来津作家的汽车一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才返回局机关,阎连科正犯腰疼,一路长时间颠簸,令他痛苦不堪。转天组织作家们冒雪到天津市监狱、河西监狱参观采访,直到晚上,雪天路滑,高速封路,我陪几位作家只好坐火车返回北京,记得在天津站,阎连科还给家人买了两盒麻花带走。
著名作家、《人民日报》副刊部主任姜德明题字留念
著名作家邵燕祥为监狱民警题写“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右起分别为著名作家柳萌、李国文、林希
“作家走进大墙”活动历时半年多时间,圆满成功,京津著名作家50余人参加,之后,陆续在《今晚报》等报刊发表数十篇作品,弘扬监狱工作,收到很大的反响。作家协会的秘书长说,这是作协和单位搞活动效果最好的一次。后来,我到市司法局负责外宣工作,因为“作家走进大墙”活动积累了经验,也增强了与作家们的了解,又陆续分别组织了“作家走近司法行政”“作家走近律师”两项活动。
关注监狱历史 寻找文化之根
眼界决定境界 文化铸造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