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关注,获取更多前列腺癌资讯!
01
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
NO.1
PSA及其衍生物
PS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研究显示,低于正常活检阈值(<4 ng/mL)的PSA水平升高与前列腺癌诊断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3]。尽管PSA特异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但抑制其水平升高可能对前列腺癌有一定保护作用。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为了提高诊断准确性,研究人员开发了诸如PHI(前列腺健康指数)和4K评分等辅助指标。相较于传统PSA检测,PHI在预测侵袭性前列腺癌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成本效益[4]。同样地,结合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4K评分可以显著减少不必要的前列腺活检并降低成本[5]。
NO.2
MicroRNAs (miRNAs)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多种miRNAs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与正常组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包括miR-200b-3p、miR-182和miR-21等表达上调,而miR-181b-5p、miR-96-5p等则表达下调。特定的miRNA表达谱与肿瘤的分期、分级及生化复发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6]。例如,高水平表达的miR-17、miR-20a、miR-20b和miR-106a与高危前列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7]。
此外,天然化合物通过调节与饮食因子相关的miRNAs,进而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行为,这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显示,天然药物对这些饮食因子相关miRNAs的调控作用能够直接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因此利用天然化合物调节特定miRNAs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NO.3
细胞外囊泡(EVs)
细胞外囊泡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型囊泡,其内部携带蛋白质、核酸等多种生物分子,在调控肿瘤免疫反应及细胞外基质(ECM)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前列腺癌患者体内的细胞外囊泡(EVs)含量与健康个体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些囊泡能够提供有关肿瘤存在、分期及其侵袭性的关键信息[8]。最近的一项研究评估了血液中细胞外囊泡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EV-Fingerprint)的准确性,结果显示,该技术能够有效预测分级为GRADE≥3的前列腺癌病例,从而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前列腺组织活检程序[9]。
图片来源:摄图网
02
基于尿液的生物标志物
NO.1
前列腺癌抗原3(PCA3)
PCA3是一种高度特异于前列腺癌的mRNA分子,在超过95%的原发性前列腺肿瘤细胞中均有明确表达。尽管PCA3的敏感性不及PSA,但在特异性和预测价值方面优于后者。将PCA3与其他标记物(如TMPRSS2:ERG)联合使用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并可用于区分首次前列腺活检的结果[10]。前列腺切除术标本中的PCA3评分与肿瘤总体积及 Gleason评分之间存在关联。然而,许多研究尚未发现PCA3评分与侵袭性前列腺癌之间的明确联系。为进一步阐明PCA3在临床上不显著前列腺癌患者选择中的作用,还需深入探讨侵袭性前列腺癌与 PCA3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03
遗传和分子生物标志物
NO.1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
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是一种II型跨膜糖蛋白,在大多数前列腺癌中过表达。基于PSMA的PET/CT成像已成为定位复发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手段[11]。
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于患有前列腺癌的患者而言,PSMA放射配体治疗(PSMA-RL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并且其毒性可控。177Lu-PSMA-617是目前唯一获得监管机构批准的PSMA靶向放射性配体[12]。PSMA-RLT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放射治疗,能够特异性靶向癌细胞及其周围微环境,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此外,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作为一种高效且具有良好耐受性的靶向治疗方法,能够利用抗体精确地将细胞毒性药物输送至癌细胞,实现对癌细胞的选择性杀伤。
NO.2
滋养细胞表面糖蛋白抗原2(TROP2)
TROP2 的表达主要见于转移性抗雄激素耐药的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以及预后组织学特征较差的肿瘤,并且与肿瘤复发、Gleason 分级升高及手术边缘阳性密切相关。此外,TROP2 的高表达被认为是雄激素敏感的前列腺癌细胞在阿霉素化疗后恢复能力的标志。因此,通过特异性靶向表面高度表达 TROP2 的癌细胞,可以有效抑制破坏性耐药前列腺癌的发展[13]。
鉴于此,TROP2 作为前列腺癌治疗的一个极具潜力的靶点,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基于 TROP2 的双特异性抗体在前列腺癌的影像学研究中已被用于肿瘤定位及其转移情况的评估。
NO.3
C1q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1QTNF3)
C1QTNF3作为一种潜在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具有抗炎和促进葡萄糖代谢的作用。研究显示,该蛋白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分期、Gleason评分及无病生存期(DFS)密切相关。此外,C1QTNF3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MT)通路,进一步促进了前列腺癌的恶性进展[14]。
图片来源:摄图网
NO.4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某些特定的lncRNA,如MALAT1,已被证实与高水平PSA、较高的Gleason评分以及较大的肿瘤体积密切相关。此外,lncRNA还参与了前列腺癌的风险评估及临床治疗过程[15]。鉴于此,lncRNA在前列腺癌的早期预测、精准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其相关研究领域前景广阔,值得深入探索。
NO.5
TMPRSS2-ERG融合基因
超过50%的前列腺癌患者携带TMPRSS2-ERG易位突变,这一融合基因与前列腺癌的侵袭性进程及较高的死亡率密切相关[16]。然而,在亚洲人群中,TMPRSS2-ERG的阳性率相对较低,这表明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可能存在显著的种族差异。
前列腺癌
相关好文
温馨提示
本文仅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诊疗。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内容制作及支持
关注我们 走向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