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序言:关于这套唱片为什么要写这么多?
在古典音乐500年历史的长河中,很少有曲目类型值得以“全集”的形式录音,并收藏。
如果从浩如烟海的录音中,只选择一套,那么非Hyperion这套,录制跨越20年的、由詹森(Graham Johnson)主持策划、钢琴伴奏、艺术指导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莫属。
从呈现的角度,我只能选择这张图片,因为它从形式上概括了詹森这一伟大成就。但是,我并不推荐乐迷购买这套,尽管正价版单张发行的唱片已经不太容易获得。
全部37张封面放在本文会影响阅读体验,我们在今天第二条进行了单独推送,可以作为大全集的索引。当然您也可以去各大流媒体平台把它们添加到收藏夹。在此仅呈现本系列大家熟悉的阿美玲大师。其余36张的封面都是这种风格。去年3月Hyperion被环球唱片收购后,我就一直期待这套大全集能上线,方便更多爱乐者能细细品味。(此前Hyperion的唱片只在自家官网供试听和下载购买数字文件)。几个月前终于上线了。随后,springson一直念叨,“先生还是写一点罢”。相识20年,这套歌曲伴随我们从清纯小伙步步入知天命的成熟期,确实值得写写。
动笔后,又发现工程巨大,坑巨深。整整填了一个多月,而springson的编辑工作,又搞了一个月!全文有7万字,最终分成了7个系列,方便乐迷能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重点。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1):13位女高音大师主题专辑(上)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2):13位女高音大师 主题专辑(下)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3):10位男大师主题专辑-声乐套曲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4):10位男大师主题专辑
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5):什么是“舒伯特党”?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6):人类诗意地栖居-德国诗人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7):一生-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当然,如果您从第一张按詹森先生的录音顺序慢慢听,也可以。37张唱片,詹森是唯一的钢琴伴奏,作为总策划,他仅上了一次封面。在流媒体平台上(Tidal/Qobuz/Applemusic/QQ音乐等),输入任何一名艺术家的名字,我们可以发现他(她)们过往所有录音,从而感受声乐录音史上那个黄金时代时代。是詹森通过舒伯特艺术歌曲,又把这些巨星们陈设于宏大的声乐天幕下,灿若星河。我和詹森一样,会把大量的时间留给这些艺术家们,但是,作为第一篇需要让大家知道詹森是谁?- 2002 年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骑士勋章
- 2013 年,他被授予威格莫音乐厅奖章,并获得杜伦大学和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
- 2014 年,他因对歌曲艺术的贡献被授予雨果·沃尔夫奖章,他的三卷本专著《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也于同年出版。
詹森在第一集开始之处的册子里,讲了一段话,也是我写7万字的强烈动机——舒伯特艺术歌曲产量之巨令他的朋友和同时代的人感到困惑,甚至舒伯特的狂热粉丝也感到困惑。舒伯特艺术歌曲有六百多首,这个巨大的数字某种程度上阻止了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个领域。人们可能知道(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甚至(巴赫)四十八首前奏曲和赋格曲。但六百首歌曲的概念,每首都有自己双重的生命:音乐和诗意,让人产生一种敬畏之情,这削弱了而不是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希望此文的梳理和导读,让爱乐者能激发出探索的热情,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次“声乐的星河之旅”。今天介绍舒伯特主题系列中13位女高音大师中的7位。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的第三卷。主题为“舒伯特的朋友圈”,稍微熟悉舒伯特生平的人都知道在舒伯特生前,围绕他身边在维也纳有一个所谓的“舒伯特朋友圈”存在。
这个朋友圈中有音乐家,诗人,哲学家,他们或对舒伯特的艺术才华青眼有加,或对舒伯特的创作有所启迪。所以本卷所选歌曲,都和舒伯特某个朋友有一定的关联。比如他们探讨死亡,哲学,永恒,真理等等。
- 主题:《舒伯特和他的朋友们(1)》(Schubert & His Friends I)
- 钢琴:格雷厄姆·詹森(Graham Johnson)
- 1989年在伦敦北部汉普斯特德的一神论教堂录音,1989年12月发行。
我的英语很烂,而且粗心,20多年前刚看到这张CD就想,咦,加拿大那个流行歌手安妮(Anne) 莫莉还能唱艺术歌曲呢,厉害啊。
再仔细看看,不是安妮是安(Ann)!
1949年出生的安·莫莉,是一位来自爱尔兰的次女高音,2002年在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金喜诞辰典礼上她被授予DAME称号 ,我们也可以像称呼珍妮特·贝克(第一集的主角,后面在其他系列中介绍)那样叫她女爵爷了。
安的母亲在她幼年注意到她拥有与众不同的嗓音,4岁就被家人送到都柏林音乐学院一位教授那里开始学习音乐,在经历过寄宿学校女子合唱团和有她发起的一个青年合唱团的锻炼后,安进入了都柏林大学并在这里获得音乐和艺术学位,随后赴英国曼彻斯特皇家北方音乐学院深造,从那里走上了职业歌唱家的道路。
虽然是联合王国的公民,但是安最主要的艺术生涯却在德国度过,有25年时间她供职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在这她经常饰演亨德尔、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中的次女高音角色,最终在退休前安获得了巴伐利亚歌剧院和巴伐利亚州的荣誉称号。
安·莫莉是歌剧演唱功底深厚,舞台经验丰富的艺术歌曲演唱者,但如果你听她演唱,绝对不像现在很多艺术歌曲出身转向歌剧舞台的演员那样被大量不符合自己角色夺走了美好的嗓音和收敛的艺术气质,安始终保持了一位德国艺术歌曲演唱者所需的含蓄与矜持。
詹森为这张专辑选择了14首歌曲,第一首歌曲《少年与死神》(Der Jüngling und der Tod)写于舒伯特更著名的歌曲《死神与少女》(Der Tod und das Mädchen)完成的一个月后.
歌词来自比他年长9岁的朋友冯·斯伯恩的诗作,死亡在舒伯特时代的维也纳是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一部分(由于欧洲19世纪初期恶劣的卫生条件和居高不下的婴儿死亡率)。
这首歌以朋友的角度看待必然会到来的死亡,堪称《死神与少女》那种对死亡惊恐与乞求情绪的“姊妹篇”。
专辑中最长篇幅的要属第10轨的《紫罗兰》(Viola),通常13分钟左右的歌曲,安演唱了将近15分钟之久。
这首由舒伯特的好友,诗人冯·朔贝尔创作的叙事诗,讲述了花朵与春天恋爱的典型浪漫主义故事,安在歌剧上的经验在这首歌被“无限放大”。
我在听完后丝毫不觉得作品冗长,相反,倒是她的细腻处理给这首音乐形态多姿的歌曲增色更多。
第三辑以一次舒伯特在维也纳经常举办的小型私人音乐会形式出现,这样的形式我们在后续的录音里还要多次遇到,特别是,我们还安排了一次“舒伯特党”(Schubertiad)。
2.
《舒伯特与乡村》
伊丽莎白·康奈尔
(Elizabeth Connell)
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第五卷。本张专辑的主题是《舒伯特与乡村》,在舒伯特的时代,颠覆性改变生活的蒸汽动力、电力都还没有进入市民的生活。舒伯特所看到的天空,与他的前辈贝多芬、莫扎特、海顿、巴赫、希德加冯宾根……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城市生活让维也纳变得脏乱差。所以,舒伯特对乡村的描绘,和二十世纪那种回到田园、反现代化的思潮并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舒伯特通过歌曲,留给我们的19世纪初期的自然风光。- 主题:《舒伯特与乡村》(Schubert and the Countryside)
- 演唱者:伊丽莎白·康奈尔(Elizabeth Connell)
- 钢琴:格雷厄姆·詹森(Graham Johnson)
- 1988年9月在英国赫特福德郡金普顿教区教堂录音,1989年9月发行。
出生在南非的女高音康奈尔,做为第五位歌唱家,也是第三位女歌唱家,出现在詹森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之中。70年代初期,康奈尔来到英国发展自己的歌唱事业,最初康奈尔以次女高音出现在听众们面前。当然,今天以我的专业知识看待声部的划分,尤其是女高音和次女高音,音域区别不大,主要是音色有异,所以当康奈尔的老师克劳斯教授(Otakar Kraus)告诉年轻的康奈尔“你最终会是一个戏剧性女高音”的时候,虽然康奈尔自己都不太明白,后来的经历完全证实了克劳斯教授的预言。我们熟悉的录音滕斯泰特的马勒8,可以看到康奈尔
康奈尔在伦敦和澳大利亚的歌剧院先后接下了《女武神》的齐格林德,《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伊索尔德,《乡村骑士》的桑图扎,《唐璜》中的唐娜 爱尔维拉等女高音角色,由于康奈尔在老师的教导下没有急于“揠苗助长”式的增强自己声音的力度和戏剧性。
整个70年代慢慢的积累与试炼,让这位来自南非的女高音在安全和平缓中逐渐达到了一位戏剧性女高音应该具备的所有条件。
阿巴多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她的影子。
不过很好玩的是,出生在南非一个音乐世家的康奈尔在17岁之前从来没有认真学习过声乐,当然,从小在家庭环境中还是顺理成章的学了钢琴,也参加家人在一起的器乐合奏,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康奈尔以后的歌唱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康奈尔多年来在歌剧剧目上的积累,我几乎看到了现代歌剧院里面所有上演的剧目,意大利浪漫主义系统威尔第、普契尼的《阿提拉》、《纳布科》、《麦克白》、《唐 卡洛》、《图兰多》,瓦格纳系统的《唐豪瑟》、《罗恩格林》、《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理查·施特劳斯疯狂的《埃莱克特拉》、《莎乐美》,德奥古典系统的贝多芬《费德里奥》,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还有一部分类似雅纳切克和布里顿的剧目恕我不再罗列,康奈尔这位戏剧性女高音几乎全能。Soprano Elizabeth Connell (Abigaille) (L), Baritone Michael Lewis (Nabucco) (C) and Bass-baritone Danirl Sumegi (Zaccaria) (R) perform during the final dress rehearsal of Guiseppe Verdi's "Nabucco" at the Opera House on June 27, 2005 in Sydney, Australia. (Photo by Patrick Riviere/Getty Images)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听过的所有能唱《图兰多》中公主图兰多一角的女高音,没有听她们唱过任何艺术歌曲,按照学声乐时候的语境,唱“豁了”以后收回来几乎不可能,正因如此,我更钦佩江森对于康奈尔的了解和信任。
Opera singers Geoffrey Chard and Elizabeth Connell rehearsing with producer Colin Graham (right), photographed for Radio Tim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opera 'Boris Godunov', November 17th 1980.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现代生活在19世纪初期的维也纳还不存在,舒伯特大部分时间都在繁华、热闹、肮脏的维也纳度过,但是他也有不少乡村度假的经历,本专辑一共收录了14轨录音,
第二首是经常被在音乐会上演唱的《乡村之歌》(Das Lied im Grünen),这首弗里德里希·赖尔作词的歌曲,歌颂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乡村景物的可爱(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是给维也纳城里人幻想用的)第六首《地球》由弗里德里希·冯·马蒂森作词,舒伯特谱曲的音型非常活泼,衬托了歌词中对地球母亲的赞美和欢欣喜悦的感激之情,
第十一曲,席勒作词的《谷神星的哀歌》全曲长达17分48秒,是一首基于神话元素的叙事歌,描绘了大地如果艰难曲折的迎接春天的到来。
詹森所以邀请唱遍了当代常演歌剧的伊丽莎白·康奈尔去演绎这些优美甚至单纯歌颂自然和乡村生活的舒伯特歌曲,也许正想通过康奈尔偏戏剧性的音色和强大的表现力,举重若轻的让田园生活的表达更加具有对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感染力吧。
(伊丽莎白·康奈尔已于2012年去世,并设立了以她命名的声乐奖)
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第七卷。主题1815,那年舒伯特18岁,代表着青春年华。
如果换做今天的我们,18岁高中刚刚毕业,一切都还没有真正开始,但是18岁的舒伯特,在这一年却破纪录的创作了145首歌曲,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那首《魔王》,同年舒伯特还写作了《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以及《第九弦乐四重奏》,还有两首弥撒和三首戏剧作品的配乐。
主题:《舒伯特在1815年I》(Schubert in 1815 I)
演唱者:艾丽·阿美玲(Elly Ameling)
钢琴:格雷厄姆·詹森( Graham Johnson)
1989年8月在伦敦汉普斯特德的一神论教堂录制,1990年9月发行。
第七卷应该是我拿到全集后首先觉得熟悉和亲切的一张,记得很小的时候听家里收音机播放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频古典音乐节目,就知道了阿美玲这位伟大的女高音,小时候也不明白这是外国人,可能因为阿美玲这名字翻译特别本地化,而且符合“信达雅”的原则,比“常凯申”之流高明了不知道多少。广播电台放的是什么曲目,我已经完全不记得,按照那时候发行的CD来说,应该是阿美玲在飞利浦录的那几张舒伯特艺术歌曲、莫扎特和海顿艺术歌曲,多听的好处就是等我正经成了发烧友以后,对于阿美玲和她那些优秀的录音没有丝毫陌生感。1933年出生在荷兰鹿特丹的阿美玲,从50年代中期开始自己的歌唱事业,在她持续四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阿美玲始终是最伟大的抒情女高音,我个人认为没有“之一”,江森的这个大全集能邀请到阿美玲在第七卷出现,真是特别令人兴奋的操作。
阿美玲没有唱过歌剧,即使莫扎特的那些歌剧中的女高音角色完全符合她的嗓音,她也从来没有参与,阿美玲的所有歌声都奉献给了艺术歌曲和宗教音乐。她在巴赫康塔塔和受难乐中的女高音角色,至今没有任何女高音可以完全超越,她的维瓦尔第等意大利巴洛克声乐作品也可以和英国专门演唱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女高音艾玛·科柯比分庭抗礼。当然,阿美玲最好的录音还是她的艺术歌曲,不仅德语系统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和马勒,法语香颂类的柏辽兹、拉威尔在阿美玲的嗓音塑造下也是法国味十足。这套全集录制的1989年,阿美玲56岁,此后不久她就从舞台一线退休,转为专心教学,由此更觉得这张录音的珍贵。Soprano Elly Ameling, Geneva 1958 Soprano Elly Ameling, Geneva 1958
1815年,舒伯特已经表现出对文学的狂热,并开始把他的歌曲天赋与诗人的诗意结合在一起。他迸发出年轻人共通的激情: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无意识的滥交。。。第七卷按照编年体的“断代史”规划,专辑的24轨录音几乎完全按照作品编号,沿着“春夏秋冬”季节更替推进,让我们这些听众仿佛跟随者舒伯特的作品“陪他”度过了1815年18岁的青葱岁月。
24轨中我们熟悉的歌曲有第2轨—席勒作词的《泉旁的少年》( Der Jüngling am Bache)
第3轨—斯托尔贝格作词的《爱的声音》( Stimme der Liebe)
第7轨—海因里希 霍尔蒂作词的《致月》( An den Mond)以及第22轨—歌德作词的《迷娘曲》(Mignons Gesang 'Kennst du das Land?)
第七卷可以说曲曲优美,阿美玲成熟恬淡的演唱和詹森在伴奏部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把全集第一次推向了高潮。
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第八卷,也是夜曲主题的第二卷,此前有过“男大师”安东尼·罗尔夫·江森(Anthony Rolfe Johnson)的夜曲第一卷。在舒伯特音乐中,我们听到夜曲,会想到静谧,安详,而实际上舒伯特夜曲的深意远远不止于此。在此引用詹森的一段话:舒伯特的才华受到贫穷、缺乏认可、政治不自由的国家中庸俗的胜利以及他自身身体的状态的制约,与那些熟悉他的人都能察觉到的熊熊激情和性欲相比,舒伯特是如此可怜、毫无浪漫可言。他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睡梦中是国王,醒来时却不是国王”。夜晚颠覆了不容置疑的真理,颠覆了白天的确定性。但并非只有丑陋的东西才会在夜晚出现,也不是所有美丽的事物都会在白天绽放,比如莲花。- 主题:《舒伯特与夜曲II》(Schubert & the Nocturne II)
- 钢琴:格雷厄姆·江森( Graham Johnson)
- 1989年5月在伦敦汉普斯特德一神论教堂录音,1990年9月发行。
这一卷的演唱者次女高音萨拉·沃克,没听这张CD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是何方神圣,后来查了资料,原来是世家!1943年出生的萨拉,祖父母都是英国赫赫有名的哈雷乐团附属合唱团的第一批团员,姑姑安妮 沃克是20世纪初期英国最好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萨拉·沃克从小学习小提琴、大提琴,一直到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她也是主修器乐,辅修声乐。但是她的老师,著名的匈牙利犹太裔声乐教育家维拉·罗萨(Vera Rozsa)却把她彻底引导上了演唱的道路。在这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萨拉·沃克学习了从巴赫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声乐作品,也明白了应该如何正确的演唱这些风格迥异的歌曲,毕业以后萨拉长时间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工作,先后饰演过蒙特威尔第、莫扎特、罗西尼、唐尼采蒂、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和布里顿等作曲家的歌剧,是一位舞台经验丰富的歌剧次女高音。萨拉·沃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刻,应该算是1989年受到美国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的邀请,与女高音安德森、男高音柯尼希、低男中音鲁特林一起担任了庆祝柏林墙倒塌的那次历史性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演出。
那场标志着冷战结束、铁幕消失的音乐会,一直到今天依然留在很多音乐爱好者的记忆中。
第八卷延续了第六卷的主题—《舒伯特与夜曲》,这张CD的选曲我们会更加熟悉。
第1轨录音就是歌德作词的那首舒伯特最有名的《致月》(An den Mond (Füllest wieder Busch und Tal)),写作于很多年轻人受到《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自杀而小说被禁的彷徨时刻,萨拉·沃克的演唱平静安详略带忧伤,似乎窥视到歌德当时在这些优美文字下掩盖的慌乱。第15轨是全世界任何听过舒伯特的人都知道那首《摇篮曲》( Wiegenlied),不过萨拉 ·沃克和詹森先生经过对歌词文本的研究,发现了这首无名氏作词的歌曲深层意思暗示了维也纳居高不下的婴儿死亡率,萨拉的演唱没有一味温柔甜美,那些看上去温柔的叙述,正是一位母亲送别自己死去孩子的剧烈伤痛。第16轨的《小夜曲》(Ständchen)和我们熟知的那首男声演唱的浪漫曲不同,这是一首低音女声和男声合唱的沙龙音乐,是舒伯特接到的委约作品,只用两天就写了出来。
而专辑的最后一曲,是歌德作词的《魔王》(Erlkönig D328 Wer reitet so spät durch Nacht und Wind?)
这首通常由男中音演唱的歌曲,像是一部微缩的舞台剧,角色和情绪复杂,萨拉·沃克的表现力在这首歌曲中施展的痛快淋漓!
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第九卷。这张唱片上的音乐大部分都是带有歌剧或戏剧灵感的歌曲。七首歌曲是意大利语,其中四首来自梅塔斯塔西奥的剧本,一首来自哥尔多尼的剧本。四首歌曲是舒伯特歌剧的节选,出于某种原因,这些歌剧被收录在钢琴伴奏曲目中。- 主题:《舒伯特与剧院》(Schubert & the Theatre)
- 钢琴:格雷厄姆·詹森(Graham Johnson)
- 1989年9月在汉普斯特德的一神论教堂录音,1991年1月发行
在舒伯特生活的时代,歌剧演出非常时髦,维也纳就是一座频繁演出歌剧的城市,根据朋友们的回忆录,舒伯特先后去维也纳的几个歌剧院观看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女人心》,贝多芬的《费德里奥》,韦伯的《自由射手》和《欧利安特》。除了这些德语歌剧,他也观看了时髦的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坦克雷迪》、《奥赛罗》,可以说舒伯特同维也纳的所有时尚青年们一样沉醉于歌剧表演的魅力不能自拔。做为一位年轻的作曲家,舒伯特也萌生出自己创作歌剧的念头,我们今天都清楚的知道,舒伯特虽然前后写作了18部德语歌剧和戏剧配乐,但是这些作品在他生前几乎没有机会上演,很多年以前我处于好奇心找到过一些舒伯特的戏剧音乐作品,说实话除了《罗莎蒙德》稍微紧凑一些,具备歌剧的雏形之外,舒伯特的戏剧音乐基本就是门德尔松给《仲夏夜之梦》做配乐的水平,亮点还不在管弦乐上,其实这也反映在舒伯特的交响乐之中,他不太具备创造宏大戏剧性结构的能力,所以我们也能够理解无论当年还是现在,演出市场是残酷的,没有票房价值的作品一定会被抛弃,在视频网站你能找到近些年一些音乐节复活舒伯特戏剧作品的录像,有兴趣不妨看看。舒伯特的戏票
詹森在这卷《舒伯特与剧院》请来的歌唱家是我特别崇拜的一位女高音,阿琳·奥格。
还记得刚拿到CD的时候,听了一遍这张,立刻就被最后一首《岩石上的牧羊人》(Der Hirt auf dem Felsen)吸引住了,这首由钢琴和单簧管伴奏的歌曲悠扬婉转,简直美到了极点,奥格的声音仿佛清晨漂浮在河上的晨雾一样,轻柔多姿,世界上竟然有这么美好的嗓音!阿琳·奥格1939年出生在美国,从小在教堂唱诗班唱歌,同时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大学毕业以后一边在小学当老师,一边学习声乐演唱,她首先在洛杉矶的一系列音乐会上获得公开演唱的经验,60年代末期来到了维也纳,在这奥格凭借她过人的才华获得了指挥家约瑟夫·克里普斯和卡尔·伯姆的青睐。两位指挥家听过她的试唱后为她提供了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夜后和《后宫诱逃》中康斯坦策这两个重量级角色的合同,由此,阿琳·奥格开始在欧洲出名,一直到80年代中期,奥格才在故乡—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取得与欧洲同等的名气。
我搜索流媒体的资料,奥格的录音一部分集中在莫扎特歌剧、安魂曲和弥赛曲,另一部分则是她参与的指挥家赫尔穆特·里霖巴赫康塔塔全集,里霖与斯图加特巴赫学院乐团为Hänssler Classic录制的巴赫康塔塔、受难乐中,女高音几乎都由阿琳·奥格担任,这位美国女高音几十年在欧洲的耕耘所获得收获,只有这些无法辩驳的事实才能证明。
《舒伯特与剧院》专辑一共收录21轨,詹森的选题和选曲都是奥格嗓音最擅长的部分,虽然21轨是舒伯特各类戏剧作品的音乐片段,但是因为舒伯特音乐天生的抒情性,奥格那种微微带有一点戏剧性的抒情女高音正好是悠长旋律完美的载体第1轨《可怜的孩子》( Misero pargoletto)是一首意大利语歌曲第6轨《浪漫曲》(Ich schleiche bang und still herum),歌词来自诗人弗朗茨 卡斯泰利,这是专辑另一首带有单簧管伴奏的歌曲
第7轨《罗莎蒙德—阿莉埃塔的浪漫曲》(Romanze 'Der Vollmond strahlt'),出自舒伯特不成功的戏剧配乐《罗莎蒙德》,后来舒伯特自己改编成钢琴伴奏的版本第11轨席勒作词的《特克拉—灵魂的声音》(Thekla 'Eine Geisterstimme)
以及第21轨,舒伯特摘自两位诗人威廉姆 穆勒、冯 恩斯的三首诗作而成的《岩石上的牧羊人》(Der Hirt auf dem Felsen)
这几首是我挑出来认为最好听的,整张专辑说实在就没有任何一首不好听,因为阿琳·奥格的演唱,CD收录的72分27秒会是你一生中最惬意的时段。(阿琳 奥格1993年因为脑癌过早离世,殇年56岁,本录音是她的天鹅之歌)
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第十一卷。死亡其实贯穿舒伯特艺术歌曲整个生涯,是作曲家始终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詹森单独用一个主题展现“死亡”显得非常必要。- 主题《舒伯特与死亡》(Schubert & Death)
- 演唱者:布里吉特·法斯宾德(Brigitte Fassbaender)
- 钢琴:格雷厄姆·詹森( Graham Johnson)
- 1990年6月在伦敦汉普斯特德一神论教堂录音,1991年5月发行。
第十一卷是全集37张里面的重头戏,詹森选择演唱者嗓音特点和选题的锲合度简直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仿佛法斯宾德就是为了这卷《舒伯特与死亡》而生和训练成录音前的最佳状态的。我第一次知道布里吉特·法斯宾德,是在王府井的某个唱片店,现在回忆,90年代有大外文、小外文、音乐书店,但似乎是在王府井南口那边的一家,准确记忆是模糊了,CD是哪张还记得,是90年代初期法斯宾德和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合作阿尔贝特·莱曼(Aribert Reimann)的舒伯特套曲《天鹅之歌》。封面是DG封面摄影还有美学存在时的样子,深色、对比度很大的法斯宾德和莱曼合影,上方是DG巨大的商标大金牌,特别漂亮,价格可以接受,就买回家里了。
随后应该是买了一套西诺波利指挥的威尔第《弄臣》,因为听了一位唱片从业者大哥的推荐,喜欢这套录音里面演唱吉尔达的女高音格鲁贝洛娃(Edita Gruberova),全剧听下来除了格鲁贝洛娃,饰演刺客妹妹的次女高音法斯宾德也非常出色,这算是收她第一套歌剧唱片。对于法斯宾德的了解和喜爱,准确的说就是因为收藏的CD逐渐丰富。Opera Singer, Germany- Performance with (from left to right): Wolfgang Sawallisch, Prey, Brigitte Fassbaender, Werner Hollweg- published in 1971
1939年出生在德国柏林的法斯宾德,母亲是著名电影演员,父亲是德国当时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小时候法斯宾德志向在于像母亲那样成为戏剧表演者,十几岁才开学喜欢声乐,当她把一卷录有自己演唱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的磁带邮寄到纽伦堡音乐学院以后,身为音乐学院歌剧系主任的父亲立刻录取了这位大出自己意料的女儿为歌剧系的学生,1961年,还是这位优秀的父亲推荐自己音乐学院毕业的女儿去巴伐利亚歌剧院参与试唱,从而获得了在瓦格纳《罗恩格林》出演一个小角色的机会,此后的12年间,法斯宾德逐渐积累舞台经验,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成为德国歌剧舞台上无法被忽视的年轻次女高音,虽然她舞台生涯中饰演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但最好的还是她在德国歌剧里的表演,理查 施特劳斯《玫瑰骑士》中的主角奥克塔文伯爵,无论是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还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20多年之间,只要演出《玫瑰骑士》,奥克塔文这个角色的第一选择无疑会是布里吉特·法斯宾德!
众所周知,在19世纪初期的欧洲,公共卫生、医疗条件都非常糟糕,婴儿死亡率也居高不下,舒伯特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就夭折了9个,可以说死亡在19世纪的欧洲,在舒伯特生活的维也纳,在他一生中的任何时刻都是无法摆脱且时刻面临的问题。
第十一卷的19首歌曲展现了舒伯特时代的人们对于死亡的多维度认知,第1轨是著名的《死神与少女》(Der Tod und das Mädchen)这首歌曲的旋律后来被舒伯特自己改写为同名弦乐四重奏,歌词来自于克劳狄乌斯(Matthias Claudius),死神要带走青春少女的生命,这是黑死病肆虐欧洲以后,长期以来欧洲文学形象中存在的形象,舒伯特也深受这种文学创作的影响,少女急促的诘问,死神冰冷而无动于衷的回答,让这种之前存在于文字和绘画的形象立刻跃动在了音符和旋律之上。
第2轨《天鹅之歌》(Schwanengesang),歌词是舒伯特的校友约翰·森所做,这也是一首传统题材的作品,天鹅之歌表达了两种极端解释,天鹅即害怕死亡的终结,也期待死亡带来的重生。
第3轨《夜景》(Nachtstück),这首舒伯特的好友迈尔霍夫(Johann Baptist Mayrhofer)作词的歌曲,以一位老人在竖琴伴奏下吟唱自己最后一首歌曲,从喧闹到寂静,暗示沉默是死亡本身的样态。第4轨是经常被歌手们在音乐会上演唱的《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这首钢琴伴奏部分的音型微波荡漾,无忧无虑,但是第十一卷把它归入死亡主题,词作者诗人斯托尔贝格(Friedrich Leopold Graf zu Stolberg)创作于和妻子的蜜月中,然而不到六年年轻的妻子就去世了,正像诗词的最后湖水带着翅膀升华到天国,这样的谶语似乎预示了妻子的早夭。
我不能继续逐轨详解了,因为这张唱片我太爱了,詹森的选题和排列完美,法斯宾德演唱完美,詹森自己的钢琴伴奏也是完美,继续下去就是19轨全部要详尽,到底如何,请你自己在流媒体上寻找这张专辑吧。
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第十三卷。主题是神圣与世俗。詹森说:舒伯特的天赋以及天赋赋予他的重大责任,使他从小就与众不同。但责任与反叛、爱与欲、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基督教与异教徒、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冲突似乎也极其强大和复杂,在早年花费了他很多思考和不少痛苦。人们经常说舒伯特的音乐在笑声中含泪,在泪水中闪烁着微笑,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音乐中,神圣与世俗、纯真与情色的力量融合成一个令人惊讶的成熟和自我接受的实体。- 主题:《神圣与世俗之歌》(Lieder Sacred & Profane)
- 演唱者:玛丽·麦克劳林(Marie McLaughlin)
- 钢琴:格雷厄姆·詹森( Graham Johnson)
- 伦敦汉普斯特德一神论教堂录音(未记录准确录音日期,据相关后续专辑推定应为1991年10月前后)1992年2月发行。
神圣和世俗,这个话题一直是宗教信仰深入人心的欧洲各国几乎所有人生活都会面对的问题。1514年25岁的提香(Tiziano Vecellio)刚刚成立了自己的画室,立刻接到订单,委托人是即将举办婚礼的威尼斯当地两位望族的男女,提香完成的画作首次被博物馆收藏时登记的名字是“Amor Divino e Amor Profano”—神圣与世俗之爱。画作左右两边分别为一位身着华服,手持珠宝的少女,一位手举油灯的裸体少女,两人中间的水池中爱神丘比特正在搅动池水。
《神圣与世俗之歌》这卷刚拿到手之时,让我第一感觉想到了很多年前印象颇深的这幅提香画作,华服的女子代表世俗,裸体的女子代表神圣,丘比特在其间用以调和神圣与世俗的矛盾,舒伯特从青春期就面临着这样的对抗和矛盾,他以什么来调和呢?
维也纳是欧洲天主教的一个中心,圣斯蒂芬教堂、圣彼得教堂都是欧洲天主教著名的建筑,舒伯特的家庭传统上一直笃信天主教,弗朗茨 舒伯特从小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但他身处的“舒伯特圈子”却是一个既不乏英俊的文学青年,也不乏活跃的浪漫主义思想之所在。身材矮小壮实,其貌不扬的舒伯特总是被同龄朋友们在感情经历,情场艳遇上远远抛在后面,他对爱情,婚姻的向往也总以失败告终,这让舒伯特时常深陷于痛苦之中。
敏感的作曲家把他心中对于圣母的复杂感情,对去世母亲的怀念,对异域浪漫故事的渴望,对维也纳风俗业姑娘们的幻想等等这一切看似零散、毫无章法又暗通款曲的题材写成第十三卷中15轨录音所依照的乐谱。
第十三卷的演唱者,詹森先生请来了苏格兰抒情女高音玛丽·麦克劳林,这位1954年出生的汉密尔顿的歌唱家。70年代开始出演歌剧中的抒情女高音角色,她善于演唱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中的苏珊娜、《唐璜》中的采丽娜、《女人心》中的苔斯皮娜,对于这卷有舒伯特最著名的那首《圣母颂》的专辑,我想邀请一位优秀的抒情女高音是最正确的选择,
第十三卷还有部分歌曲邀请了美国男中音托马斯·汉普森(Thomas Hampson)助唱。专辑第1轨是诗人施莱伯(Aloys Wilhelm Schreiber)作词的《玛丽亚的形象》(Das Marienbild)这首缓慢而温柔的歌曲,以在橡树上为圣母建造简陋教堂的叙事,让圣母这一传统形象摆脱教堂的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源,这首歌也算是第十三卷的点题。
第4轨是舒伯特另一首经常被女高音、次女高音演唱的《纺车旁的格丽卿》(Gretchen am Spinnrade),这首来自歌德《浮士德》,舒伯特用钢琴伴奏模仿纺车始终不停歇的转动,用以衬托被浮士德诱惑而走向堕落的格丽卿内心的反复挣扎。
第5轨同样来自歌德的《浮士德》,这首《浮士德场景》(Szene aus Faust)汉普森演唱了莫非斯特,麦克劳林继续演唱格丽卿,这首歌中还有合唱加入。
第8轨《一首古老的苏格兰民谣》(Eine altschottische Ballade),德语地区很早以前就对苏格兰高地传奇的热爱,大量翻译成德语的苏格兰诗文同样也是舒伯特灵感的来源,这首由汉普森和麦克劳林对唱的歌曲是苏格兰版“俄狄浦斯王”,两位歌唱家的演唱很好的塑造出诗句里面紧张、灰暗和扭曲的浪漫主义情绪。最后再推荐第14轨,如果说《艾伦的歌曲III》(Ellens Gesang III),想必99%的人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但是如果说《圣母颂》(Hymne an die Jungfrau / Ave Maria),那么即使没怎么听过舒伯特的音乐的人都会知道了,《圣母颂》即出自《艾伦的歌曲》7首里的第三首,无需多言,这是第十三卷的点睛之笔。
让我们伴随着麦克劳林飘逸隽秀的嗓音共同走向更多不为所知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吧。
本期介绍了六位女声乐大师,涉及六大主题:朋友/乡村/18岁/死亡/夜/神圣与世俗/戏剧。下一集将继续介绍另外6位女大师以及6个主题。本系列其实不止13位女高音大师,比如第一集贝克,我们把她放在了德国诗人的主题中,因为她的主题是“歌德与席勒”。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1):13位女高音大师主题专辑(上)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2):13位女高音大师 主题专辑(下)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3):10位男大师主题专辑-套曲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4):10位男大师主题专辑
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5):什么是“舒伯特党”?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6):人类诗意地栖居-德国诗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7):一生-走在路上放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