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最好"的扬声器,现在看来什么水准?

文摘   2024-10-20 09:59   上海  


1. 一篇发烧旧文引起的测评

最近看到一篇HIFI强文,是30年前美国《发烧天书》(stereophile)上的一篇测试。作者是刘易斯·利普尼克 (Lewis Lipnick,文中我们称呼他为“刘易斯”,如果记不住,叫他老刘也行)。

值得一提的是,刘易斯是美国国家交响乐团著名巴松管和低音巴松管演奏家。上世纪80-90年代,他曾经是《发烧天书》杂志撰稿人,当年了解Cello的Palette前级,就是通过他的雄文。



最近细读了他1987年写的一篇文章,主角是一对小型落地扬声器——我先卖个关子,这是老烧们津津乐道,熟悉不过的产品。


他的评论充满对这对喇叭的震惊,热爱,迷恋!作为一位权威杂志的评论员,毫不吝啬地说,那是他第一次听到喇叭可以还原现场!也让我对这对神奇的喇叭再次产生兴趣。正文开始前,我先从那篇文章里,摘取一些有趣的描述,分享给大家(文中斜体字字大部分为意译刘易斯先生的原文)。


(美国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对HIFI音响系统,感兴趣的不多。因为,在他们听来,HIFI系统距离活生生的现场音乐相距甚远。这些音乐家,也有用HIFI系统的,但都很差,Lowfi的那种。我似乎也容易理解这种现象:如果音响系统,不能还原活生生的音乐,为什么还要花更多的钱,五十步笑百步呢?

这个现象在国内也似乎存在,专业搞音乐的人当中,“大烧”廖若星辰。我把刘易斯的这个观点分享给央音科班出身的古大,他表示不全认同。他说,国内和美国还不一样,国内那些家伙,是压根不爱音乐,根本谈不上HIFI音响还原的问题!

以上是刘易斯的近照。资料显示,他是巴松管和低音巴松管演奏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不过,古大说,这个乐器,在乐团里的地位并不高。

50年前,在刘易斯的建议下,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委托冈瑟·舒勒为双大管创作了协奏曲,这是有史以来为双大管创作的第一个协奏曲。首演于 1979 年,由他本人担任独奏,罗斯特罗波维奇作为指挥。罗斯特罗波维奇曾经带领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录过肖斯塔科维奇全集。

刘易斯评价完他的演奏家同行为什么不用发烧音响后,画风一转:

新款 XXX扬声器可以填补这项空白,它可以作为我音乐家同事们的参考喇叭;它重现的音乐比我(或我的任何同事)以前听到的任何音乐都更直接、更真实。它与其他任何扬声器都不同,因为它远远超出了以前的任何设计,将听众吸引到表演中,就好像听众的耳朵和麦克风是同一个东西一样

我对XXX扬声器鸣放声音的第一印象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感,仿佛音乐在音乐厅里延展开来,没有被扬声器这类电声转换的人造障碍所阻挡。它就是音乐家们经历过的,只在现场表演中体验到的东西,这也将现场音乐的“生命”与电子再现的束缚区分开来。

他接着说,

尽管许多其他扬声器给我的印象是通过一扇非常干净的窗户看音乐,但 XXX 不仅打开了这扇窗户,而且将我带到了外面,真正融入了音乐画面。XXX的表现优于我听过的所有其他扬声器,因为它能够重现交响乐团、合唱团和管风琴演奏时那种震撼人心的震撼力。

在听到XXX 之前,我确信没有扬声器能够可靠地重现我在现场表演中感受到的动态效果。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由管弦乐高潮产生的巨大声波,没有任何音色失真、收缩或生硬。

同时,这款扬声器重现了最精细的弱音细节,让听众能够看到演奏,而不仅仅是观看。迄今为止,我听过的所有其他扬声器(Monoliths 和 Divas 除外)都会在音乐上形成一层“烟雾”,将听众与表演分开。这通常会导小音量段落的清晰度和即时性下降,以及在大声压下收缩。

看到这里,作为一名HIFI写作者,我哑然失笑。这些表达,对于我来说,似乎可以用在很多优秀的喇叭上,直接替换到文中的XXX即可。但是,我们不要忘记,那是30多年前的1987年。如今,《发烧天书》杂志已经有62年的历史,30年前,正是美国杂志业最黄金的年代。

刘易斯接着说这个划时代的扬声器

XXX喇叭不管好坏,它能揭露唱片中的一切。演奏现场的非音乐方面(背景噪音、乐器按键噪音、翻页等)确实可以让听众融入录音过程,在播放 Andrew Litton 最近录制的马勒第一交响曲时,我们对此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我们正在听 Andrew 的母带试听副本,这时我的几个同事通过XXX喇叭,听到了乐谱中没有的低音鼓声。

当我们倒回磁带并再次聆听时,那个低音鼓声显然是户外,一辆发出巨响的卡车发出的……这让 Andrew 非常恼火,尤其是因为这些录音是用一对早期的 B&W 801 监听。据他说,在录音过程中根本听不到这个声音(而且我们只是在听母带的副本!)。

我还特别找了一下Andrew Litton在1987年的马勒NO.1录音,没找到。

我倒是想起来,之前推荐过的他指挥的一张碟片,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和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


安德鲁·利顿(Andrew Litton)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年少时以“神童”闻名。成年后在美国和欧洲相继担任了多家乐团和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常任指挥。这次录音是他在2003—2015年间担任卑尔根爱乐艺术总监时录制的。


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很多古典录音,都采用B&W旗舰作为监听,那么到底是哪两个喇叭,让刘易斯如此震撼,惹得Andrew 指挥不开心的呢?




2. 主角登场:B&W Matrix 801 Series 2与Series 3


刘易斯文中主角就是B&W Matrix 801 Series 2。


有Series 2,就必定有第一代。惹得Andrew不开心的就是第一代。


B&W 801 监听扬声器 1979推出, 随后,它被世界各地的多家录音室采用作为参考,几乎所有的顶级录音棚都可看到其身影。刘易斯认为,虽然第一代 801 有其优点,但他从未对无力而浑浊的低音、分频的不连贯感到满意。这种低质量的低音,会吃掉低八度音域的细节。


第一代801发布时,手册上清晰写着:


"首次在商业上努力开发和生产能够反映最高标准、不考虑任何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设计产生损害的所谓‘实际考虑’的扬声器。"


众所周知,初代801最常被说起的时,EMI 在 Abbey Road Studios 采用它作为参考监听器。一对 801(每只重 47 公斤!)安装在工作室的高大开放式支架上


如果我们相信刘易斯这位专业背景的音响评论员的话,就必须相信,1979年到1987年的8年间,音响领域发生的重大突破。


于此同事,我查询到香港《HIFI音响》杂志的一篇对Matrix 801 S2的测评。时间上,要比刘易斯的测评,晚了几年。


文章刊登于1990年4月,署名为“雷明”。这篇文章,对801 S2评价也是极高,原话是,这讲是“当今世界的第六大扬声器”。那么站在1990年看,另外五大扬声器不仅让我无比好奇。


雷明认为,801 S2提供了他最喜爱的音质、音色。透明度可以和静电扬声器媲美。而美国的刘易斯先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801 S2比一代801在透明度和分析力上进步很大,虽然没有顶级静电喇叭那么透明,但是更加自然,而静电喇叭声音会有一定的侵略性。

雷明认为,综合来说801 S2重播音色的传真都属于保守,不夸张,音质也属于英国柔顺派。“人们因此把他列为宜听古典的喇叭,笔者倒觉得它是款全能喇叭,它在重播Rock,Pop,以及音响效果软件时,劲度绝不逊给别人”。

刘易斯先生对于801 S2的揭示力,有一段专家级的描述,充分体现了音乐家身份的发烧友的写作功力:


这款扬声器(Matrix 801 S2)的低音和中低音再现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最准确的。虽然其他一些产品(如 Infinity IRS、RS-1b 和 KEF R107)可能提供更多的低音,但 801 Matrix 的谐波完整性、纹理和低频再现的整体质量要逼真得多。

另一位美国国家交响乐团的同事(低音提琴)兼音乐家音频聆听小组成员 Edward Skidmore 直言不讳地表示,Matrix 801 S2是他听过的最好的扬声器,可以准确再现低音提琴(bass)。他接着指出,低音提琴(bass)听起来不应该像低音大提琴(low cello),也不像任何其他弦乐器。据 Ed 说,每种低音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品质,但是其他喇叭里,分不清楚,直到新款 801 出现。

infinity IRS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的乐器巴松管和低音巴松管上。有了这个音箱,我不仅可以判断音乐家演奏的乐器是什么品牌的,还可以判断它的年份(例如,音色更暗淡、更开放、更集中的 7000 系列 vs 音色更沉闷、更浑厚的 10000 系列 Heckel 巴松管;音色更轻盈、更清晰但冲击力较小的战前 Heckel 低音巴松管vs音色更浑厚、更有共鸣的战后型号)。

虽然许多其他音箱可以为听众提供准确的低音效果,但据我所知,没有其他音箱能像 Matrix 801 S2 一样重现低频。这一重要信息为听众提供了低乐器音调传播的谐波和纹理成分。此外,这有助于确定表演的空间,因为全向低频的衰减时间是确定录音场地空间尺寸的关键要素之一。

关于Matrix 801 S2,我想有音乐家评论员的这些描述已经足够,它显然不是我今天的主角。下面,就请出今天的主角吧。

雷明先生和刘易斯先生一样,都深爱着S2,但是,不久后,雷先生却见异思迁了,爱上了旧情人的妹妹。。。



这一年是1993年4月,仅仅过去3年。而这个妹妹正是我今天要测评的主角。那么这S3比S2的进步在哪里呢?


  • 彻底改良的分频器,线路板分为两个部分,隔离安装。元器件排列重新編整,杜绝了低、中音在分频电路上的互相干扰。

  • 改进了Matrix箱梯结构,底板部份完全封閉,消了以前S2箱身在这个部位产生的谐振。

  • 12寸低音單元的悬边,盆儿的材料及安装方式都和S2不同。可以说,这完全是“新造”的单元。

  • M801 S3采用的喇叭端子更高级,更合理,更HIFI。

下面是今天主角的实物照片,Matrix 801 S3。这是一对全新库存的喇叭,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划痕,玫瑰木还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正是这个状态,让我们可以穿越30年回去,看看当年HIEND的盛况。

根据两位前辈的描述,Matrix 801 S2已经非常完美,是当之无愧的参考级喇叭,而S3可谓完美中的完美,参考中的参考。




3. Telos 800+Matrix M801S3:呈现现场情感关联

我们今天的测试系统搭建,远远超过现在M801 S3二手的的售价,即使按20倍通货膨胀,也是远远超过当年5000美金的售价。


刘易斯先生认为,801 S2唯一的缺点在自己,那就是,无情暴露系统前端不称职的设备,所以,他建议:不要用任何低端音源、低端功放、低端线材来搭配组建801 S2系统,否则,你就是浪费时间,噩梦连连。


那么,我们今天的测试,进行长久策划,为了还原刘易斯先生的声音,音源采取了当年顶级音源的代表作:Mark Levinson 31.5转盘+30.6解码。



他对Mark Levinson先生的产品推崇备至,曾经如是评价,


“马克·莱文森的产品,更多是从形而上角度,重新创造音乐,重新创造演奏家和听众之间的情感连接,而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高水平的音质标准。这种演奏家和听众之间的决定性联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照亮了音乐的灵魂。”


后来,我也成为Mark levinson先生产品的拥趸。


这套音源和801 S3几乎处于同一时代,在当年的地位属于超一流。


马克这套音源,我曾经用了10年,声音醇厚,密度高,而且有者非常轻盈的乐感。尤其表现大型管弦乐,可以做到弱音时,提供充足的信息量,呈现出明暗对比带来的刻画感,而爆棚的时候,动态凌厉,举重若轻,依然可以在大声压下呈现出全方位的细节。


音源确定后,功放的选择,颇费了一些周折。工作室可选的功放太多了,但是,选一个既能充分驱动801 S3,也能代表30年后功放水准,且还保留当年美学风格的功放,比较难


去年,我们曾经听到过FM前后级搭配801 S3。前级是FM268,后级是FM611。



古大是这么描述这套系统的:801 S3的中低音单元衔接紧凑,正值盛年歌唱家法斯宾德的嗓音状态被这对音箱合理的重现,FM268和611给朴素的801染上一抹晚霞的金红色。

不过,在我听来,总觉得这不符合801 S3那个年代的声音美学,过分妖艳了。同时我们还听到另外一套功放,高文JOB系列,极端袖珍的ACTIVE前级和JOB300单声道后级。

JOB功放诞生于90年代末期,这一套的表现更对我胃口。


男中音古大和音乐家刘易斯先生一样,都爱用自己专业领域的唱片试音,他听了一张艺术歌曲,如是说,

JOB+801S3的声音朴实无华,哈塞尔霍恩演唱中一点点微妙的变化和气息的控制,被这套系统重播都是那么可爱,哈塞尔霍恩的德语咬字清晰而适度,801 S3不愧是那个年代很多著名古典音乐录音棚的中近场监听音箱,歌唱家歌唱的发声位置,横膈支撑的力量控制,气息延伸的一丝一毫动作,在JOB和801搭配的系统里都纤毫毕现。

这种描述与40年前的刘易斯的表达如出一辙。而当年测试S2,他用了以下功放

  • conrad-johnson Premier Five
  • Mirror Image 1.1S 
  • Rowland Research Model 5

最让他满意的是,Model5

按照他的描述,这是一台中性,且能展现音乐性的功放。这一点和我们的高文JOB非常相似。

但高文JOB,仔细听来,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驱动力有所欠缺,大动态无法喂饱M801 S3这对大肥婆。


随即,我们想到的就是用高文更大的功放,比如Telos 2500NG。

不过,我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高文的后级,从Mimesis 29后,风格发生了一个大转折。虽然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高文产品那种共同的特点:

  • 绝对准确的相位

  • 极高的线路速度和上升速率


但是,老一代高文(比如JOB,以及Mimesis29等)声音更厚,更密实,而以Telos 5500领衔的新一代高文,却更加飘逸灵动。所以,很多超级大烧,喜欢用新高文搭配钻石高音的卡玛,来确保驱动力强大的同时,增加所谓的“贵气”。

我们很容易理解这种随着时代变迁的声音美学变化。就好像在801 S3那个年代,钻石高音还没有大范围在HIEND扬声器上使用。

就在这时,我想到了新一代以Telos 8800领衔的高文功放:Telos4800,2800,1800,800。

新款高文后级,和Telos 5500领衔的上一代功放,有什么不同呢?如果,用这对大冰箱,驱动801 S3,是否更接近老一代的JOB?

从今年陆续听到的这些产品来看,新一代高文功放,更接近于90年代末期到2010年这个时期的声音:温柔敦厚。虽然仙气还在,但不是那么飘飘然。

最后,我选择了这个系列中,唯一的立体声Telos 800后级,搭配老款Mimesis 22H NG前级来驱动801 S3。

香港前辈雷先生,曾用两对Mark Levinson 20.6单声道后级。

从不清晰的图片,可以看到当年盛大的场面。上世纪90年代,这的确盛况空前。

我也曾想过,对Telos 2800后来,很快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测试空间根本放不下!

不如先用一台立体声功放先试试吧,说不定能产生化学反应。Telos 800,在高文老系列中,没有对应的型号,似乎让我感觉到老的Mimesis 29又回来了。下面我们对比一下

Telos 800

Mimesis 29

Telos 800 拥有 2 x 300 Wrms(8 Ω)和 2 x 390 Wrms(4 Ω)的功率输出。最早,我用它驱动木下正三5B,驱动力足够大。

Telos 800 配备强大的 3200 VA 环形电源变压器和还有 93,600 µF 电容器组,可确保稳定的电源供应和出色的音频保真度。

如果稍加比较可以发现,和Telos 2800的一个声道一样,用了3200VA的唤醒变压器。只是电容器组略微小了一点,Telos 2800是109,600 µF。

对于像801 S3这种可以双线驱动的喇叭来说,如用两台立体声的Telos 800双推,应该更加极致,相对Telos 2800单声道也更有性价比。


这次测试,为了方便,我选择了一张古典音乐较多的集锦。

日本金嗓子出的第四张试音碟:Accuphase special sound selection 4。这张录音收录了17个音轨,都是近年来演录俱佳的作品。

我前前后后花了几个小时,反复聆听了这张唱片中的每一首曲子,下面挑重点概述一下Matrix 801 S3的表现:

第一轨,是季杰耶夫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胡桃夹子。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The Ntcracker Op. 71 1:06

选曲是胡桃夹子中的俄罗斯舞曲,虽然只有一分钟,但场面非常复杂,可以呈现乐队欢腾的现场场面,打击乐器的瞬态和质感非常准确。正如刘易斯所说,这是一对可以把听众和乐队迅速建立情感关联的扬声器,听完这曲,我都有了把这个演绎的整张碟听一遍的冲动。

第二轨, 著名中提琴家Tamestit的一个与钢琴的奏鸣曲集锦–Vincenzo Bellini Norma Air De Norma Casta Diva 6:15

乐段开始,是比较长的钢琴独奏,巨大的琴体,呈现在我眼前,我很快分辨出那种下坠感极好的琴键,得益于高文Telos800加持。随后,中提琴进入,801 S3呈现出这把中提琴独有的天鹅绒一般的质感,钢琴在中低音区的应答细节分明,速度适中,自然流畅。两件乐器的比例绝佳。

这种细节表现,即使比现在的顶级喇叭,也不逊色!而且正如刘易斯所说,801的透明度比静电喇叭更加自然。


第三轨,是Mari Kodama姐妹的天鹅序曲四手联弹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Swan Lake 3:02

不要看801 S3个头不大,但是还原的录音空间感非常真实,可以呈现出两架钢琴巨大的形体,尤其是低音区的宽松度,真不像这么小的喇叭应有的能力而且它的频宽极好三频的衔接非常自然。

这让我想起,一个月前,用Telos800驱动两分频的木下正三5B那种更大喇叭的情景。


第八轨,是指挥家 Andres Orozco -Estrada与休斯顿管弦乐团的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第四乐章。–Antonín Dvorák Symphony No. 8 8:14

正好是个美国乐团,我试着按照刘易斯先生音乐家的方式,来聆听。虽然,我无法分清楚,巴松管是什么品牌,什么产地,起码可以判断乐团的规模。

启奏是响亮的铜管小号,随即进入低音区的弦乐合奏。凭借现场聆听的经验,我很快判断,这个乐团不会超过百人,但是,也不算少。最后盲猜了一个80-90。后来,在Pentatone的网站上,找到了唱片说明,还真猜中了。

这个其实没什么难度,德沃夏克交响曲,本身就不用很大的编制。但是我特别想说的是,M801 S3,对弦乐部分,大提琴声部,以及倍大提琴声部的还原,非常清晰,进入5分钟的乐段,我们可以数清楚他们的数量。

随后,我又换上另外一套音源,来自瑞士的天琴最新SACD机。

它依然属于天琴的Heritage系列,不过有了新的编号:H Zero PS Opus II

这台音源上去后,M801 S3立刻呈现出另外一番风格。

马克31.5+30.6的声音动态凌厉,工整而严谨,乐队与观众之间是拉开一定距离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音乐家们之间的应答,这真是44.1格式CD的极限表达;而天琴作为SACD,更能发挥这张SACD碟片录音的信息量,通过M801 S3,不仅能感受到无边界的演奏,还能听到更多的细节,更强大的能量。

H Zero PS Opus II对比老款的Heritage进步非常大,它的密度,动态,以及分析力,足足提高了一个档次,非常接近开盘机那种实体感。

所有这些,都通过801 S3喇叭清晰地呈现出来。天琴SACD种风格竟然和新款的Telos 800走向非常一致。

这台Telos800仅仅一台就足以驱动M801 S3,在我看来,它有者JOB,以及Mimesis 29的影子,但是,又完全超越,主要体现在,密度,实体感,风格更加阳刚,华丽。

就中低频表现看,照妖镜一样的801大肥婆,可以告诉我们一切:高文依然不追求低频的绝对量感,而是和801 S3一样,追求准确,质量,以及分析力——这正式刘易斯先生特别看中的。

这些特点,尤其在大型管弦乐高潮阶段,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现场那种,倍大提琴的形体,以及对应的冲击力。

本次测试,喇叭线,采用了刘易斯当年系统中使用的金宝喇叭线,还动用了我最喜欢的意大利KURO四星信号线,以及远远超过刘易斯当年使用过的周边产品。

那么我真的被这对“大肥婆”征服了吗?

必须诚实地说,由于时代局限,它还不能和现代大型系统比,比如我使用的来自西班牙的洛伦佐LM1,但是它们有者相似的声音走向。

因为LM1的体积更大,低频单元更大,中音还是一个号角,还配有超高。生产制造技术,肯定也更先进,箱体材料应用,也更合理。


所以我能理解30年前刘易斯先生“惊为天人”的描述,但是,必须承认,HIEND还是要向前看,否则会沦为井底之蛙,所幸,刘易斯先生没有抱着801 S2厮守终生。


不过,在音乐表达面前,它们的表现可谓异曲同工——这也是各个时代不管扬声器怎么进化不应改变的部分在感受现场演奏才能提供的情绪带入感,以及还原器乐的真实质感上,801 S3/S3都足够好了。


它们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真正发出好声音,需要在前端进行远远超过喇叭本身的投入,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次测试,我感受了30年前一位音乐家评论员对新产品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在想,还能怎样让M801 S3更震撼一些。


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案。看来前辈们已经从声音的规模上,进行了大胆尝试。这种架构,我们完全可以用4台Telos 800驱动它。


不过,其实还有更好的方案。。。




4. 不做古墓派,刘易斯抛弃“大肥婆”


全世界烧友都爱见异思迁,刘易斯音乐家先生,也不例外,测评801 S2几年后,他喜欢上了,随后推出的Matrix 800!而这个喇叭的设计,正是我臆想的那种模式。


这是一个已经和801 S2大相径庭的新产品。当然,作为《发烧天书》的评论员,他又写了一篇长文。文章的开始,他是这么说的。


Matrix 800 重新定义了音乐和机器之间的联系,再次让我感到这款产品注定会成为卓越标准。在我看来,这是第一款成功融合音乐和参考级HIFI,且不做任何妥协的扬声器设计。有人可能会说这是矛盾的,因为“参考”意味着分析质量,而不是提供动人心弦的聆听体验。之前,我不得不认同这一点。但这次不是。Matrix 800 具有发现音源和其他电子设备中固有的最细微缺陷的超凡能力,同时提供只有现场音乐才能媲美的聆听体验。是的,有更昂贵的扬声器可以提供更宏大的HIFI奇观,但没有 800 那样神奇地融合音乐真实性和终极透明度。

随着我心爱的 801 S2让位于其新的、更昂贵的同类产品,不禁要问:我还喜欢 801 吗?当然。除了 800,它仍然是我首选的扬声器。


发烧友的嘴,最靠不住,哪怕是音乐家。其实这是好事,最怕以各种莫须有的想象,为某一个古董封神的那种烧友。刘易斯先生,实乃吾辈楷模。

仔细观察,这个Matrix 800虽然外形和801 S2/3完全不同,内容其实,也差不多。


音乐家兼《发烧天书》评论员刘易斯先生很快又为这个划时代产品,写了一篇测评——

每位听过这些扬声器的音乐家都赞叹不已。其谐波准确性、整体清晰度和音乐效果的真实再现无与伦比。安德鲁·利顿 (Andrew Litton) 在听过伯恩茅斯交响乐团 (Virgin Classics VC 7 91119-2) 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后,宣称这是他第一次通过HIFI系统,听到了在音乐厅中才能听到的演出,所有属于音乐的东西,都呈现出来了!

后来,我在《发烧天书》上,就没再看到他再写扬声器测评了,倒是发现了他与“大肥婆”的合影。

俱往矣。不过,我相信,他现在如果还是一位发烧友的话,一定在用别的什么更好的扬声器。

我期望在《发烧天书》上还能看到他关于30年后扬声器的测评。

继续交流加微信(topgeardriver)

古典音乐Daily
重新定义“演录俱佳”,每日一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