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女大师的主题结束后,我们准备进入舒伯特艺术歌曲名气最大的环节,就是三部声乐套曲。这部分,由男大师们撑起。
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第二十五卷。我听《美丽的磨坊女》唱片的版本不少,最早按照我们那时候的惯例不是费舍尔·迪斯考就是赫尔曼·普莱(Hermann Prey),说实话我已经记不清到底听哪版入门的了,只是觉得这个套曲比起来早先接触的《冬之旅》还是阳光了不少。
虽然最终故事的结果也是寻死觅活的,好在套曲里面有一部分很欢快,这种感觉,去年相对论和中间艺术基金在北京举办完了舒曼的《桃金娘》音乐会以后,我想鼓动一个现在国内歌剧届男中音大腕的师弟自己唱一场套曲,他说想唱《美丽的磨坊女》,不想唱《冬之旅》,太苦太灰暗,唱完心情不好,哈哈,看来不止我一个人当年是这种感受。
主题:《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
演唱者:伊恩·波斯特里奇(Ian Bostridge)
钢琴:格雷厄姆·江森(Graham Johnson)
诗朗诵:迪特里希·费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
1994年12月在柏林西门子别墅录制费舍尔 迪斯考的诗朗诵部分,1995年初在伦敦汉普斯特德罗琳希尔的一神论教堂录制波斯特里奇的声乐部分,1995年发行,1996年赢得留声机大奖。
《美丽的磨坊女》是舒伯特1823年的作品,26岁的舒伯特创作这个套曲的时候正在医院接受对于他身患梅毒的治疗,1493年探索美洲大陆的哥伦布把梅毒连同玉米和不少美洲的新鲜玩意带回来欧洲,从此这种性传播疾病就逐渐在欧洲大陆传播开来。
从那时起知道舒伯特生活的19世纪初期,治疗这种恶疾的手段依然还是植根于欧洲古代的四大体液学说,按照那时候医生们的想法,要想治好梅毒必须放血、排便、出汗,排出导致失衡的过多体液,水银被用作治疗梅毒,除了外用还被制成药丸内服。
舒伯特1823年3月的治疗中就接受了水银疗法,也出现了水银中毒的症状,我们可以想见,作曲家是在身心多么痛苦的情形下写作出如此优美的旋律来,这种反差也许是这部作品魅力的来源之一。
《美丽的磨坊女》原诗作者威廉·缪勒(Wilhelm Müller)是和舒伯特类似即短命又无名的诗人。33岁就去世的缪勒在1820年发表了名为《美丽的磨坊女》的组诗,这本诗集的来源是几年以前柏林的银行家施蒂格曼家的小型文学娱乐聚会,在这些连续的聚会中,施蒂格曼的夫人、女儿以及受邀前来的威廉·缪勒这样的文学青年们共同以磨坊女为主题作诗应答,并且分别饰演诗中的角色读出诗句自娱。
最终缪勒受托把以他自己诗作为主的磨坊女主题增删为有比较明显故事线的这本《美丽的磨坊女》。
舒伯特在诗集出版的当年就已经读到过这本书,流浪者、流浪的磨工这类主题在欧洲特别是德国文学史上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舒伯特青少年时期热爱并崇敬的歌德就写过不少以“浪游者”(Wanderers)为题的作品,缪勒整理的这本诗集本来就是为了让音乐家谱曲演唱,故事紧凑,文学形象鲜明,既有细腻的心理刻画也有适合演唱的韵律。
在医院治疗期间,舒伯特开始为诗集谱曲,到10月份完成,1824年出版发行,从此,德语艺术歌曲有了第一个“真正的套曲”(公认的第一个套曲是贝多芬的《致远方的爱人》(An die ferne Geliebte),但这个套曲从声乐和钢琴伴奏的契合度,比例上并不成熟)。
詹森先生对于第二十五卷的策划可以说是“剑走偏锋”,费舍尔 迪斯考是德语艺术歌曲历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无法超越的伟大歌唱家,他首先于70年代和英国钢琴艺术指导,也是江森先生的老师杰拉德·莫尔(Gerald Moore)在DG公司录制了除女声与合唱外的所有舒伯特艺术歌曲,可以说是男声版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准全集,
可惜在詹森先生的大全集付诸实施的时候,费舍尔·迪斯考已经年届七旬,请他来演唱完全不现实,于是江森先生和唱片制作人马可·布朗(Mark Brown)在1994年年底飞往柏林,邀请费舍尔·迪斯考朗读缪勒诗集中没有被舒伯特谱曲的六首诗,并在后期制作中混入演唱部分的间隙。
这样既能够体谅大师的实际状况,又可以让这个真正的全集中不会没有费舍尔·迪斯考这样一位“天神级”艺术歌曲演唱者出现,并且把这个录音做为七十岁生日礼物献给了他。
另一枚“急就章”是套曲的演唱者波斯特里奇,原计划第二十五卷邀请的是第六卷的演唱者安托尼·罗尔夫·詹森,而且已经完全录制了一遍,但因为录音期间罗尔夫·詹森感冒,声音状态不理想,歌唱家本人对于录音结果非常不满意,但行程排满的情况下暂时没有档期补录,唱片的装帧设计、编辑发行都已经排上了日程,詹森先生经过沟通得知年轻的男高音波斯特里奇可以立刻录音,于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就这样诞生了1996年留声机大奖的这张CD。
去年年底,我和springson在上交捷豹的大厅中欣赏了波斯特里奇的全套《冬之旅》,每次听波斯特里奇,我都会和这张第二十五卷《美丽的磨坊女》对比,因为这是我聆听波斯特里奇的开端,1995年的录音里,波斯特里奇的嗓音明亮而圆润,咬字吐词清晰,比现在的演唱风格更具有歌唱性。
尤其是套曲的第24轨《磨工与小溪》(Der Müller und der Bach),这首后来曾被李斯特改编为钢琴曲的歌,被波斯特里奇演绎的唯美又伤感,他唱出的伤感始终是那么克制,那么舒缓,让这种磨工投入小溪怀抱的归宿感和无力感真实的呈现在你面前,无法躲避它的美与冷酷,这就是波斯特里奇刚出道不久就能够达到的水准,至今还无人完全超越,包括他自己后来多个版本的录音。
第二十五卷共有26轨录音,其中第1、第8、第13、第19、第22和第26轨为费舍尔迪斯考补充朗诵的诗作,其余为波斯特里奇演唱的完整套曲。
舒伯特艺术歌曲第三十卷。舒伯特的《冬之旅》是一个德国艺术歌曲的唱片爱好者永远不会觉得版本足够多的曲目,至少我是如此,直到今天,直到流媒体获取的方便程度和重播质量都完全超越了传统CD,我还是依然注视着每一张新发行的唱片。- 演唱者:马蒂亚斯·戈尔内(Matthias Goerne)
- 钢琴:格雷厄姆·詹森( Graham Johnson)
- 1996年8月在英国布莱登希尔斯的圣乔治堂录音,1997年发行。
在我学声乐的8年时间里,中国还不曾有一位歌唱家完整的演唱过这套由24首歌曲组成的作品,从1977年各地音乐学院恢复招生到我上学的1992年,将近20年间各地学习美声专业的男声们大部分会从《冬之旅》里由主课老师帮助选择一两首歌做为平时的作业或是期中、期末考试的曲目练习。
我自己买到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的乐谱很早,刚刚上大学,来到当时位于北京琉璃厂西街路南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华彩门市部,那时候这里有一部分少见的,不对外国人开放的空间,售卖的是所谓“光华版”书籍,说白了就是无版权影印的欧美版乐谱,已经忘了多少钱,也忘了多少册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是浅绿色封面,封底没有任何价格标志,隐晦的用连续的一串数字表示着人民币价格,于是这套歌曲集就被我以廉价迎回家中。五年大学的时光,因为各种原因,我只完成了一个发烧友的音乐修养课,完全不具备一个歌唱者的能力,这套舒伯特歌曲乐谱大部分时间是在毕业后聆听这套37张CD组成的全集,不知道这些最末期的光华版乐谱是否满意它们“半生”的经历呢?
詹森先生为第三十卷撰写了详细的背景解说,他分析了舒伯特对于威廉姆·缪勒原诗阅读的顺序,创作完成前一半12首的新发现,以及对于继续完成后12首的顺序调整,做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世界顶级钢琴艺术指导,詹森先生依据90年代末期最新文献写出的唱片说明书资料丰富、历史详实,所以有关这部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我不想再赘述,发烧友聊唱片吧。毋庸置疑,几乎所有人的《冬之旅》都会是从费舍尔·迪斯考和杰拉德·莫尔开始,晚期的DG版本也好,早期的EMI版本也好,这两位大师树立的丰碑无论聆听者还是演唱者,我想几乎只有仰望了,所以我看到戈尔内和江森先生这一对搭档的《冬之旅》被BBC音乐杂志评论为“撼动了费舍尔·迪斯考和杰拉德·莫尔《冬之旅》王座的基石”这一颇为震撼的评论时,马上又把新唱片听了一遍。二十多年之前,37张的舒伯特拿到后,我听的最少的恰恰就是《冬之旅》,主要是因为那时候对于费舍尔·迪斯考占有统治地位的、铺天盖地的录音比较逆反,贝多芬是他,舒伯特也是他,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和马勒还是他!钢琴伴奏大部分是杰拉德·莫尔,也觉得听够了!
现在回想,那时候还是太年轻,不能真正塌下心来听这些德语艺术歌曲,戈尔内是费舍尔 迪斯考和施瓦茨科普夫的入室弟子,这个背景让我那时候对他的版本也比较抗拒,何况戈尔内在1996年的演唱多少是带着一点费舍尔·迪斯考暮年后声音衰退而把更多精力花在语言上的“咬文嚼字”,年龄和时代的局限性,让我疏离这个版本许多年。戈尔内出名以后,和DECCA签订了专属合约,与钢琴家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合作录制过一版《冬之旅》(伦敦现场版)。再往后在Harmonia mundi录制舒伯特艺术歌曲小全集,和艾申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合作了一版《冬之旅》。2014年普罗旺斯艺术节上又和钢琴家欣特豪斯(Markus Hinterhäuser)和南非视觉艺术家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合作了一个视频背景版的现场录像。
我把戈尔内自己的这几个版本做了详细的对比,后面的几个版本更慢,更加个性化,也更具有大师气质,但我逐渐明白为什么BB音乐杂志会给出Hyperion第三十卷这个最初的录音如此之高的赞誉,那是因为这个与詹森先生合作的版本中,戈尔内的那种对于歌曲的新鲜感,对于歌词表达情感的深刻理解是独一无二的。詹森先生在第27卷说明书中对于戈尔内控制半声的超强能力的描述,也是这次《冬之旅》录音独一无二的魅力,这种对半声自然又强大的控制力,让他精致的歌词读音始终被包裹在温柔又连绵不断的气息里,仿佛是被天鹅绒托起的一定羽毛皇冠那样脆弱而珍贵。
还有必须要提到的是戈尔内年长以后对于歌剧角色的扩展,已经到了演唱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角色的地步,虽然我承认这种尝试并没有损害他的嗓音,也没有改变多少他在艺术歌曲上的唱法,但是瓦格纳的那种阴暗的,激烈的,重量级的演唱要求,多多少少改变了戈尔内的嗓音特质,这似乎是越往后的《冬之旅》录音感觉越粗重的缘故。再回去和《冬之旅》的“标准器”费舍尔·迪斯考的任何版本对比,费舍尔·迪斯考从很年轻的单声道版本就更加注重对于歌词的“朗诵调”,听他的演唱可以说“字正腔圆”,对照着乐谱对照着歌词,每一个词每一句都像范读般清晰,“以字行腔”可以说是费舍尔·迪斯考演唱一贯遵循的原则。戈尔内的Hyperion版,咬字吐词同样讲究,没有任何“浑沦吞枣”的过渡,在此基础上,他更注重音乐和语言的平衡,旋律始终在主导着歌曲的进行,这种微妙的平衡给了戈尔内对恩师树立的版本以“挑战”的可能。
最后再多聊几句中国人的《冬之旅》吧,是谁第一个在中国演唱全套24首《冬之旅》的,已无法准确查考,至少我在音乐学院上学的时候还没听说过有人“拿下”过全本儿,不过现在在一场音乐会中完整演唱舒伯特的《冬之旅》已经不是什么大事儿,搜索引擎能够告诉你国内或者旅欧的某位歌唱家某年某月在哪里唱过这个套曲,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如今国内几所著名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还是他们在海外发展良好的爱徒,或者一些艺术履历可疑的镀金者,至今我还没有听到一次“合格”的《冬之旅》。他们最大的问题,恰恰也是德语艺术歌曲最关键所在,德语!不少人满足于“挥舞”自己漂亮的嗓音,满足于非德语语境下的感情来渲染《冬之旅》的色彩,满足于接受台下的徒子徒孙、学弟学妹们的朝拜,甚至恬不知耻的继续用汉语演唱德语艺术歌曲,哪怕是国际声誉最隆,学术态度也最诚恳的低男中音沈洋,也还有在语言上很大的商榷余地,让我们再多听听费舍尔 迪斯考,也再多听听戈尔内和他的Hyperion版《冬之旅》
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第三十七卷,是这套唱片中编号的最后一张。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里面有一句台词,似乎很适合我们今天的开篇,“有多少伟大的故事以悲剧收场?”(How many great stories are tragedies?),作曲家舒伯特没能看到自己变为伟大的那一天,在1828年11月19号离开了他没居住满32年的世界,让我们暂时放下随时可能袭来的悲伤,一起看看舒伯特的最后一年吧。
主题:《最后一年》(The Final Year)
演唱者:约翰·马可·安斯利(John Mark Ainsley)、安东尼·罗尔夫·詹森(Anthony Rolfe Johnson)、迈克尔·沙德(Michael Schade)
钢琴:格莱厄姆·詹森(Graham Johnson),圆号:大卫·皮亚特(David Pyatt )
1999年在英国伦敦汉普斯特德罗林斯希尔的一神论教堂录音,2000年9月发行。
1828年是以一次聚会开始的,聚会就在舒伯特正在寄宿的朋友舒伯家进行,到场的有舒伯特党老一辈的“幸存者”冯 斯潘和公寓的主人舒伯,新一代的中间力量画家冯 施温德和剧作家鲍恩费尔德,以及一些年轻的法学院学生(斯潘是法律专业毕业的优等生),这种纯粹的男性聚会以大声诵读诗歌和文学作品开始,以转移到维也纳那些营业到天亮的咖啡馆继续欢乐为结束。舒伯特做为正好居住在这座公寓中的客人,在1828年多次出现在朗诵诗文的聚会上。1月28号,约瑟夫·冯·斯潘在他的住所举办了盛大的舒伯特党音乐会,以此庆祝他自己的订婚,这场音乐会有50位来宾到场,三位音乐家演奏了舒伯特的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舒伯特和盖伊(Josef von Gahy)一起演奏了他的钢琴四手联弹,晚餐、舞会,大家一起畅饮,1月28号与两天以后的类似聚会都让舒伯特和朋友们感到愉快。2月份,三家德国的出版商给舒伯特来信,表示愿意出版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了室内乐、钢琴即兴曲、幻想曲、三重奏和大约四百首歌曲,这些出版社都不是第一次和舒伯特打交道,他们知道舒伯特在算经济账方面的迟钝,也知道他窘迫的财务状况,所以随信一般都会附带一点现金做为订钱,之后的发展果然如出版社们所料,即使报给舒伯特的版权费用极其苛刻,这位作曲家看在紧缺的现金份上也很难退款来取得谈条件的优势,当然,精明的出版社已经嗅出舒伯特作品的价值,虽然真正的价值和他们愿意付出的版税比是天地之遥。
3月26号,在贝多芬逝世一周年之际,晚上七点在维也纳举办了一场完全由舒伯特作品组成的音乐会,这是舒伯特一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音乐会的曲目顺序如下: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的第一乐章、沃格尔演唱的一组歌曲、女高音独唱与女声合唱的《小夜曲》、最新发表的钢琴三重奏、由圆号助奏的歌曲《在河上》、沃格尔演唱的一首歌曲、男声二重唱,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这次音乐会从曲目上并不成系统,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但这个绝无仅有的音乐会却让舒伯特党的朋友们为之兴奋不已,好几位朋友都在当天的日记或以后的回忆里提到音乐会的曲目是多么令他们兴奋,也为舒伯特感到高兴。1828年天气渐热后,不止一位朋友邀请舒伯特像往年那样参加他们的度假旅行,这一年舒伯特的收入明显比往年要丰厚,但财务状况并没有明显的好转,1827年在格拉茨发作的梅毒并发症头疼、头晕和胃部炎症,让舒伯特的不确定支出增加,医疗费用打消了他对于人生中最后一个暑期旅行的任何幻想,只能乖乖的待在他已经不太喜欢的维也纳度过夏天。
舒伯特在秋天到来以前曾经和朋友到维也纳郊区做过短途旅行,他在夏天写作了一些歌曲,也在继续和出版商们做艰难的纠缠。9月1号,舒伯特在医生的建议下离开城里舒伯的公寓,搬到弟弟费迪南德在郊区的家,这是一座刚建成的公寓,因为建筑材料都没干透,这所散发出潮湿气息的房间租金很低廉,舒伯特从没想到自己会在这里走向死亡。10月份依然有作品问世,作曲家继续修订着自己准备交给出版社付梓的作品,也继续完成着之前接受委托的音乐创作。Piano hall, the birthplace of 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 Vienna, Austria
10月6号舒伯特为了再次参观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的墓园,往返步行50英里,这种自虐式的徒步旅行,即使以前舒伯特身体健康之时,对于他这样身材的人都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何况在1828年10月他已经被梅毒带来的病痛折磨的即将油尽灯枯,以至于结束后自己都抱怨“我太疲惫了,我感觉自己好像要从床上掉下来了”。
10月31号舒伯特回到了父母家,12天以后一病不起彻底卧床,在这个只有一扇窗的公寓里,他给好友舒伯发出了最后一封信,舒伯特向朋友述说自己十一天没有吃东西,只能看躺着床上阅读文学作品来分散病痛带来的绝望,他还向朋友索要更多的诗歌和小说,以帮助他度过绝望的境地。在父母家,舒伯特的弟弟费迪南德、他的妻子以及12岁的侄女特蕾莎好心的照顾他,朋友们相继来探望他,但是最后一封信的收件人舒伯可能害怕被感染,始终不曾出现在他的病床前。舒伯特生命的最后几天,朋友们满足了他想听到贝多芬c小调四重奏OP131的愿望,病床上他还坚持修改了一些《冬之旅》未发表后半部十二首歌曲的错误,弥留之际,舒伯特在昏迷中不停的唱歌,回光返照,这位未来的艺术歌曲之王死死盯住照顾他的医生的双眼,用一只无力的手抓住墙说到:“在这里,这就是我的结局”。。。。。按照舒伯特生前的要求,他的兄弟费迪南德帮助哥哥满足了最后一个愿望,距离他偶像贝多芬只有两块墓地之隔的地方,是舒伯特长眠的卧榻。
第三十七卷可能是我在这个大全集里听的最多的一张CD,想想为什么,好像是第一首《在河上》非常难以重播完美,一套稍微有欠缺的音响系统,圆号很容易失真,这算是舒伯特对现代音响器材的考验?也许他听到能够笑出来吧!
还有就是《天鹅之歌》的那首小夜曲,二十多年前边听边想,唱的怎么这么好呢,那时候无从了解到男高音安斯利是谁,即使已经有了互联网,信息远不如今天这俯首可寻,小夜曲长期被我用来测试音响系统,封面严重的磨损告诉了我这张唱片是如何陪伴我出门“斗机”的,好了,从沉重的心情中稍微缓和缓和,我们来推挤第三十七卷的一些歌曲。第三十七卷一共收录了20轨录音,这是舒伯特在1828年的全部歌曲作品。
第1轨是雷尔斯坦布(Ludwig Rellstab)作词的《在河上》(Auf dem Strom),这首歌首演于1828年3月26号晚上的音乐会,舒伯特在乐谱上标注了除了人声和钢琴,圆号或者大提琴均为正确的选择,现在通行的演唱都选择了圆号助奏,这首演唱时间9分多钟的歌曲是一首向贝多芬致敬之作。这本是诗人雷尔斯坦布希望贝多芬本人接受并为之谱曲的诗作,舒伯特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诗人描写了一位告别送行者的旅人,旅人已经上船,这艘船将要载他渡过冥河前往冥界,虽然河流的波涛时不时的让渡船有回到岸边的摆动,但终将入海的归宿被旅人头顶的星光照亮,他不再畏惧死亡,安静的迎接大海最终的怀抱,
这首歌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应该叫做“一语成谶”,舒伯特似乎已经在年初语感到自己的死期不远,这首旋律宽广的歌曲是他为自己谱写的安魂曲。第6到第12轨,第14到第19轨,这两部分、13首歌曲统称为《天鹅之歌》(Schwanengesang),歌词分别来自雷斯塔伯、海涅(Heinrich Heine),舒伯特去世前这些歌曲有的被演唱过,但是都没有出版过,
作曲家身后,他的弟弟费迪南德写信给莱比锡的出版商安排出售最后的13首歌曲,1829年首版印刷,在扉页上有一只小天鹅的插图,第三十七卷邀请了两位男高音分别演唱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下面我把十三首歌曲的名字一一列出,- 《春天的向往》(Frühlingssehnsucht)
- 《渔家女》(Das Fischermädchen)
詹森先生巧妙的把这个并没有多少逻辑关系的套曲分别让安斯利和罗尔夫·詹森演唱,两位歌唱家的不同嗓音和各异的演绎,让这个13首歌曲的色彩更加丰富。第20轨是赛德尔作词的《信鸽》(Die Taubenpost),这是可以考据的舒伯特最后一首歌曲,曾经长期被编入《天鹅之歌》中做为第14首出现。1951年修订版的舒伯特作品多伊奇目录中终于从《天鹅之歌》删除了这首歌曲,从此《信鸽》以独立身份的存在了。
这是一首大调的快乐歌曲,舒伯特并不想让演唱者和听众们得知自己最后时日的痛苦,在歌词中鸽子飞去又飞来,为作者和爱人传递信笺,忠诚的信鸽不会错过目的地,也不会辜负作者的信任,不知疲倦,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无论醒着还是做梦,它都会肩负自己的使命!舒伯特的绝笔,还是那么浪漫,带着他的渴望,带着他对尘世的爱一直飞向天国的方向。
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1):13位女高音大师主题专辑(上)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2):13位女高音大师 主题专辑(下)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3):10位男大师主题专辑(上-套曲)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4):10位男大师主题专辑(下)
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5):什么是“舒伯特党”?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6):人类诗意地栖居-德国诗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7):一生-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发现更多,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