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6):人类诗意地栖居-德国诗
文摘
2024-09-08 11:22
上海
熟悉德国文学的读者一定知道,德国诗人和音乐的关系,那是一种水乳交融的方式,相互滋养,相互成就。这个关系如果展开说会非常专业,如果有读者想进一步了解,我们这里推荐一本书《德国诗选》。由著名德法翻译家钱春绮译。作为本文的一个补充。我们从37张艺术歌曲中,特别搜寻了一个脉络,来呈现德国诗人。这些诗人包括:席勒、施莱格尔、歌德。本文将以诗人为线索,介绍4张唱片。
(Goethe and Schiller Settings)
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第一卷,本卷是大全集的开篇,是一位开山女大师演唱的,本来,可以放入女大师专辑的开始介绍,但是,我们要给她特殊的待遇,因为,这位女大师不仅唱了歌德,还唱了席勒。
- 钢琴:格雷厄姆·詹森(Graham Johnson)
- 1987年2月在英国艾斯特利录音,1987年12月发行。
我自己对女中音歌唱家贝克的不喜欢来自于我附中的专业老师,他那时候很不喜欢贝克,说她声音如何如何不符合我们师爷那个美国流派的“面罩唱法”(记得大概是这么回事)。当然,做为一个学声乐的小孩,我尚且没有任何自己对声音的审美观念,既然老师说不好,那么我就认为也是不好的,不喜欢了。所以,这套詹森的舒伯特艺术歌曲选了珍妮特 贝克演唱第一张专辑,很长时间里面,我以为是重大的败笔,甚至影响到我对整套录音的判断,还好,今天已经完全纠正了自己的错误,真心爱上贝克演唱的第一张。珍妮特贝克出生在1933年,今年91岁,录音发行的1987年时年54岁,做为一位名字前面冠以DAME的女爵士,她简直可以说是当代英国艺术歌曲演唱上的旗帜了,我记得即使对她“莫名其妙的不喜欢”之时,在学校看图书馆放映的LD视盘。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她唱的格鲁克歌剧《奥菲欧与尤里迪西》,一个是1973年她在伯恩斯坦和伦敦交响乐团伊利座堂(伊利圣三一座堂(The Cathedral Church of the Holy and Undivided Trinity of Ely)是圣公会伊利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英格兰剑桥郡伊利)版马勒第二交响曲录像中出任女中音的演唱,尤其是当年那么喜欢马勒,觉得贝克唱的不像老师说的那么差,是不是我还不懂声音呢?詹森对于专辑深思熟虑从第一辑就可以一窥端倪,歌德和席勒这对好朋友,不但在德国的文学和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而他邀请珍妮特·贝克出演第一辑,无疑是以她的名望与实力做整套录音的“定海神针”。
后面出现的歌唱家不是她的晚辈就是同辈人里面成就略逊于她的,以作品和演唱者给录音定调,詹森做的非常到位。- 《流浪者的夜歌I》(Wandrers Nachtlied I)
贝克的音色不是那种特别性感,特别有光泽的女中音,她更长于用近乎完美的演唱技巧和清晰的咬字来诠释歌曲,这些歌德或席勒作词的歌曲,情绪走向并不雷同,贝克在平和之中也给了这19首歌曲不同的面貌。Friedrich von Schiller Settings我自己对席勒的作品接触很早,还是小时候,姐姐没出嫁之前,她书架上一大堆大人看的书总是吸引着我的注意力,绝大部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每次都等她去上学以后,我站在书架前翻看那些书,不过翻出来的实际也看不懂什么,一个小学生对于那种特别厚的字书实际兴趣不大。我记得有一本精装硬皮封面的书叫做《阴谋与爱情》,书名上面还有一个外国人肖像,翻了一遍里面有些插画,于是决心认真读读这本书,我看书的速度快,没两天就读完了这本不算厚的书,书中对于费迪南和露易丝曲折悲剧爱情的叙述和描写,我这个小孩没太看懂,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更是不了解(那时候大人们应该也不比我多了解多少欧洲过去的社会)。读这样的书肯定不如从父亲书柜里拿插图版《一千零一夜》看的过瘾,不过从此我多知道了一个外国作家叫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演唱者:托马斯·艾伦爵士(Sir Thomas Allen)
- 钢琴:格雷厄姆·詹森(Graham Johnson)
- 1992年5月在伦敦汉普斯特德的一神论教堂录音,1993年1月发行。
到学了声乐听了歌剧,更多的知道了罗西尼的《威廉·退尔》、柴可夫斯基的《奥尔良少女》、威尔第的《路易莎·米勒》、《唐·卡洛》台本的原型都是席勒创作的舞台剧,这位在德国文学和思想史上仅次于歌德的人对音乐的影响刚同样深远。法国启蒙主义的德国小兄弟“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的代表人物歌德和席勒,这两位在音乐欣赏上的品味都不高,歌德喜欢完全不入流作曲家的作品,我们今天的主角席勒喜欢格鲁克时代的音乐,恶劣的评论海顿的《创世纪》是乱七八糟的“混合物”。当然,这两位文学巨匠对于音乐的疏离,并没有影响后世的音乐家们去崇拜与跟随他们的理性和诗歌,舒伯特从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席勒的作品,成年以后受到诗人科尔纳(Theodor Körner)的影响,为更多席勒的诗作谱曲,可以说即使绝对数量不多,但席勒对于舒伯特创作的影响也持续了他的一生。詹森先生为第十六卷请来的是英国抒情男中音托马斯·艾伦爵士,这位1944年出生的歌唱家小时候是一位醉心于田径和英式橄榄球的体育爱好者,一直到被一位物理老师、家乡的业余男中音威瑟利(Denis Weatherley)发现歌唱的天赋后,才开始随这位业余歌唱家学习声乐演唱,并最终放弃了做医生的理想,考入伦敦的皇家音乐学院。
托马斯·艾伦是一位标准的抒情男中音,他在歌剧舞台上仅限于饰演莫扎特、罗西尼、布里顿和东欧歌剧中比较轻的男中音角色,艾伦还是一位出色的清唱剧歌手,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亨德尔《扫罗》和奥尔夫《博伊伦之歌》都是艾伦的拿手曲目。托马斯 艾伦爵士的嗓音,和第十四卷的美国男中音托马斯 汉普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为抒情男中音,汉普森嗓音的漂亮和光泽总是有些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崇高,艾伦的嗓音则是令人亲近,浑厚而带有抚摸感,由他来演唱第十六卷席勒专辑这些抒情诗为主的歌曲是恰当的。第十六卷共有15轨录音,詹森先生按照编年体编排歌曲的顺序,只不过这次不是按照舒伯特作品的编号,而是按照席勒作品发表的先后顺序,唱片说明书中詹森也是以席勒为叙事主线进行,舒伯特仅仅作为诗歌的传播者出现。
第2和第3轨,是席勒青年时期创作的系列“劳拉诗”,《琴键上的劳拉》(Laura am Klavier)和《劳拉的魅力》(Entzückung an Laura),歌曲中出现的劳拉是席勒诗作中诞生的一个理想爱人的文学形象,青年席勒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跃然纸上。第6轨《欢乐颂》(An die Freude)是1785年席勒受到新认识的朋友科尔纳(Christian Gottfried Körner)委托为德累斯顿共济会小屋创作的颂歌,贝多芬晚年的第九交响曲使用了这首诗作为第四乐章声乐部分的歌词而让《欢乐颂》永存青史,舒伯特也曾经为这首《欢乐颂》谱写过一首小曲,你可以听听片段的《欢乐颂》被舒伯特谱曲后,这些熟悉的歌词是什么味道;第12轨《泉旁的少年》(Der Jüngling am Bache),18世纪和19世纪前期的欧洲人,绝大多数一生没机会见到大海,小溪与河流的奔腾远走总是让他们想象最终的归宿是什么样子,由此诗人们也借流淌的水暗喻人生的不同极端。席勒这首泉旁少年对水流感怀的爱情诗,舒伯特15岁第一次读到,并且先后为本诗谱写过三首歌曲,第十六卷选择了编号为D638的最后一版,我们可以听听是什么样的诗句吸引了舒伯特持续的关注与灵感。
第15轨《朝圣者》(Der Pilgrim )是席勒对自己的描绘,像朝圣者一样,席勒逃离了童年的家,反抗命运安排的专制,他放弃了遗产,舒伯特何尝不是一位先时代而动的朝圣者呢,困苦和病痛与命运的不公依然没有能让他放弃用鹅毛笔和五线谱继续朝觐缪斯的旅程。(Schubert & the Schlegels)第二十七卷的选题,詹森先生把我们引向了一对我们中国人并不熟悉的德国诗人—施莱格尔兄弟,奥古斯特和弗里德里希 施莱格尔在18世纪70年代出生在汉诺威一个路德教牧师的家庭,他们的父亲本人也是一位在当地有点名气的诗人,兄弟俩在20多岁的时候移居到耶拿,并在这里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诗人、艺术家、哲学家、画家、音乐家、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等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最终创立了德国浪漫主义鼎盛时期的“耶拿学派”。就像之前歌德和席勒的“狂飙突进”,或者更早一些法国的启蒙主义,亦或是几百年前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一样,施莱格尔兄弟领导和奠基的耶拿学派也超越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歌唱家、演奏家和演员的演出中,渗透到哲学、科学和实用知识中。- 演唱者:马蒂亚斯·戈尔内(Matthias Goerne)、克里斯丁·谢弗( Christine Schäfer)
- 钢琴:格雷厄姆·詹森(Graham Johnson)
- 1995年3月在英国伦敦汉普斯特德罗琳希尔的一神论教堂录音,1996年11月发行。
耶拿学派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特质,诗和艺术享有崇高的地位,以至大家都想成为诗人,像诗人那样思考和写作,这种极端浪漫主义的行为一定也影响了少年时期的舒伯特,虽然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记载舒伯特曾经和施莱格尔兄弟中任何一个人见过面,但是舒伯特党的成员里却有不止一位与耶拿学派和施莱格尔兄弟产生过交集,虽然随着施莱格尔兄弟后期皈依天主教,并且思想和学术上逐渐转向保守、复古甚至“反动”,舒伯特党对他们就嗤之以鼻了。但是在舒伯特歌曲创作的晚期以前,他曾经给施莱格尔兄弟的诗作以及经他们翻译的莎士比亚、彼得拉克这样的欧洲经典文学谱曲,江森先生所以把舒伯特的施莱格尔兄弟作品单独成卷,也还是因为其中既有好听的曲目,也有艺术史上重要的节点吧。
担任第二十七卷演唱的是来自距离施莱格尔兄弟所在耶拿不远的城市魏玛的男中音马蒂亚斯 戈尔内,1993年詹森先生第一次与这位男中音合作,26岁的戈尔内在演唱时对半声演唱(mezza voce,指用对气息强大的控制力让声音减弱到平时的一半左右,用来表现歌词和音乐中的某种特殊情绪)的惊人能力。他对于歌曲节奏、重音等细节方面特殊的敏感度,给江森先生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加上戈尔内师出名门(费舍尔·迪斯考、施瓦茨科普夫两位顶尖艺术歌曲大师的入室弟子),到了1995年的时候,经过Hyperion公司老板和詹森先生共同邀请,他来到英国加入了这套全集的录音,这次录音距离他开始真正崭露头角尚需时日,所谓慧眼识人说的就是詹森吧!
第二十七卷一共收录了22轨,我选出一些喜欢的歌曲做简单介绍。第1轨是奥古斯特 施莱格尔作词的歌曲《泪之颂》(Lob der Tränen),这首歌曲之前曾经在第二十一卷出现过,女高音马蒂斯演唱。第二十七卷换做了男中音的版本,《泪之颂》是一首歌颂人类独特的与情绪相关的流泪所带来的意义的诗作,诗词以一种温暖而蓬松的笔触描绘了泪水的状态和由此进入爱之海洋的归宿,和女高音演唱不同,相对飘逸的马蒂斯,戈尔内的演唱更加深情款款。第4轨也是奥古斯特·施莱格尔作词的《重逢》( Wiedersehn),这首歌曲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里知名度不高,这是一首咏唱不要回报之爱的颂歌,是理想主义者的恋爱,歌曲快乐而悠扬,在江森先生恬静安详的伴奏下,戈尔内真正的唱出了诗人理想化爱情的面貌;第5到第7轨均出自奥古斯特 施莱格尔翻译的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十四行诗,彼得拉克是14世纪文艺复兴早期的诗人,也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他的十四行诗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所以被耶拿的学者们热爱,三首诗从太阳神阿波罗到人际互动到圣母,内容变化大,象征意味浓厚,舒伯特赋予三首歌曲迥然不同的音乐,戈尔内的演唱也让我们这些不懂德语的听众可以按照对照翻译去更深入的了解歌唱艺术的妙处;
第11轨,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作词的《河流》,这首歌在第二十七卷有谢弗演唱,诗人用河流一般蜿蜒曲折的语法和修辞描写着他心中如音乐演奏一样婉转变化的河流,舒伯特的谱曲即宽广又悠长,还带有诗中的千回百转,谢弗的演唱毋庸置疑拥有着上佳表现。第18轨是有弗里德里希 施莱格尔作词的《灌木丛》(Die Gebüsche),这是一首短小的诗,入夜后万籁俱寂,对声音就会更加敏感,微风吹过草地,海洋的咆哮,树叶的沙沙声,它们汇聚在一起,这是一首写景和抒情并重的作品,戈尔内半声演唱的能力在这首歌得到巨大发挥,始终保持着令人心醉的平静;第22轨,同样出自费里德里希 施莱格尔的诗作《森林之夜》(Im Walde),这是一首颇具“狂飙突进”风格的自然主义诗作,夜晚寒冷的森林,被风吹拂,闪电闪过。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完全不在现场,我们只是在大自然的所有野蛮和原始躁动中的存在。然而,在另一个层面上,这首诗只是关于人类灵魂内部和灵魂之间的激荡。被释放出来的精神是涉及并联系我们所有人的东西。风暴(Sturm)就在我们里面;冲动(Drang)是形成我们灵魂的内在驱动力。7分多钟的歌曲并不好演唱,年轻的戈尔内发挥出他对于歌曲细节的观察和发现能力,让他演唱的这首内容元素纷繁复杂的歌曲沿着一条清晰的线路推进。第二十四卷,终于开始了歌德专辑,当然,詹森先生策划的第一卷中,贝克演唱的就是歌德与席勒的合集,而且如果你翻看前二十三卷的说明书就会发现,歌德几乎遍布每一卷中,无处不在。我想不用我给各位讲述歌德在文学、艺术、思想史的地位了,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史实。- 演唱者:克里斯丁·谢弗(Christine Schäfer)、约翰·马克·安斯利( John Mark Ainsley)、西蒙·金利赛德(Simon Keenlyside)、迈克尔·乔治(Michael George)
- 钢琴:格莱厄姆·詹森(Graham Johnson)
- 1994年9月在英国伦敦汉普斯特德罗琳希尔的一神论教堂录音,1995年10月发行。
舒伯特短短31年的生命里,他有两次与歌德接触的可能。第一次是1816年,舒伯特19岁的时候,他的朋友斯潘帮他整理了已经写就的歌德诗作歌曲集,并且代替他给伟大的歌德写了一封信并奉上犹如呈给宙斯的祭品一样的作品集,斯潘和舒伯特已经他们已经建立的核心朋友圈都在热切的期待歌德能够收到歌曲集并且给年轻的作曲家回信,当然,这次的结果是泥牛入海,没有得到歌德的回信,在歌德对于1816年的记载和通信里也没有一句话提到过这件事。第二次是在1825年6月份,舒伯特从出版商那里特意订购了两份烫金印字的歌德诗作歌曲集,并且附上了一封措辞谦卑的短信一并邮寄给了歌德,这次歌德在日记中记载了接到这份歌曲集的收条,并且把这两本歌曲集存入了自己的图书馆,然而老歌德依然没有对舒伯特的“奉献”回应什么,这种无动于衷常见于文学巨匠一生的各个阶段。其实呢,我们自己如果身处如此居高临下的位置,每天接到一大堆根本不认识的崇拜者寄来的书信和作品集,并且在初期的热情过后,知悉了99.9%的文字连文学垃圾都算不上,冷漠的对此嗤之以鼻就完全能够理解了,
如果舒伯特能够多活十年的话,当他成为一位和贝多芬一样的现世伟大作曲家,那么歌德家的大门也许会为他敞开(歌德比舒伯特还多活了4年)。詹森先生为第二十四卷请来的演唱的还是一些年轻人,男高音安斯利,男中音金利赛德和男低音乔治在前几卷已经出现过两次,这一卷首次露面的是来自德国女高音克里斯丁·谢弗,1965年出生的谢弗在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学习声乐,对于她的演唱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第九卷的演唱者奥格(Arleen Augér)在这所大学开办的大师班,在奥格班上谢弗获得了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对早期音乐、艺术歌曲的兴趣,从1988年在德国VDMK比赛获奖后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歌唱事业。
我第一张买谢弗的唱片,是源于当年对早期音乐的热爱,科隆古乐团(Musica Antiqua Köln)和戈贝尔(Reinhard Goebel)的唱片在90年代末期一直到乐团解散,发行一张买一张。谢弗1999年和科隆古乐团录制的巴赫《婚礼康塔塔》(Bach, J.S.: Wedding Cantatas),女高音通透的嗓音,强大的表现力,科隆古乐团甜美的演奏,瞬间就让这张CD成为我在该曲目的第一选择,也立刻记住了谢弗的声音和俏丽的脸庞。詹森先生在说明书里也记载到因为之前在伦敦威格莫厅有过一次合作,被她的能力所震撼,立即决定邀请时年29岁的女高音参与这项“旷世工程”,于是在第二十四卷里我们可以听到这位优秀艺术歌曲演唱者的声音了。
第二十四卷一共收录了27轨录音,可以说整卷CD的选曲都非常好听,几位青年歌唱家的演唱到位,无论是各自的独唱还是其中几首他们的重唱,各自在嗓音和艺术处理上的特质表露无遗,我从这27轨之中选择几首简单推荐,第1轨《牧羊人的哀歌》(Schäfers Klagelied),歌德把伪田园牧歌的形式揭示出牧羊人真实生活困苦的一面,男高音以淡淡的哀愁倾诉着牧羊人对生活的叹息;第2轨《致迷娘》,歌德以迷娘为题所做的文学作品不少,这首以痛苦伴随着每天的日出到来为内容的诗作,舒伯特在钢琴伴奏的音型上也配合了旋律的往复;第6轨《神和舞女》(Der Gott und die Bajadere),这是歌德以印度民谣的方式创作的这首诗,在诗句中出现的有印度教大神湿婆已经他的化身,有堕落的舞女,而堕落最终通过与神的相遇而获得救赎,这是一首歌德式的借异域风情的故事宣传自己世界观的作品,舒伯特谱曲后这首歌由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低音重唱,有负责饰演角色的,有从旁担任故事叙述的,是一首典型的分节歌,虽然篇幅不断,但是三位歌唱家的演唱绘声绘色,九分钟在系统播放时过的飞快。
第7轨《淘宝者》(Der Schatzgräber)和第8轨《捕鼠者》(Der Rattenfänger),这是歌德从早期文献中获得灵感创作的两首诗,虽然内容未必很幽默,但是舒伯特的谱曲却给了这两首孪生兄弟一样的诗作以特殊的幽默感,男高音和女低音各自演唱一首,连续播放一听就是兄弟篇;第11轨《魔王》(Erlkönig)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王冠上的明珠,此前的第八卷已经由萨拉 沃克演唱了一次,我还记得当年刚刚拿到CD的时候,我也好,Springson也好,听完这首都相当震撼,这首通常由男中音或者男低音演唱的歌曲,在这里是男高音(叙述者、魔王)男低音(父亲)女高音(儿子)分角色演唱,一首四分半钟的小歌被演绎成了一部迷你剧,江森先生对舒伯特歌曲的理解和大胆的“扩充方式”,让我们这些“没见识”的发烧友折服,
此后漫长的发烧岁月,我和springson经常用第11轨的《魔王》做为调整系统的测试曲目。第二十四卷还有十几轨录音没来得及介绍,不过还是把更多的乐趣留给各位吧,这套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任何一卷都值得你们去探索。
“诗意地栖居”因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阐发而闻名,出自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的一首诗:“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6):人类诗意地栖居-德国诗Hyperion舒艺术歌曲全集(7):一生-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发现更多,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