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

文化   2024-09-28 20:02   北京  


<<<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



广播问世已逾百年,电视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其技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变化,但是目前鲜见纯粹针对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进行的研究和出版的著作。

本书是国内首次为广播电视技术写史。

作为国内广播电视领域的最高学府,完成这一工作是历史赋予中国传媒大学的责任和使命。编撰一部具有学术性、权威性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既是重任在肩,也是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的一份特别献礼。


阵容强大


撰稿人

从2022年5月正式启动,至2024年5月全书完稿,历时两年,共有近30位撰稿人参与了本书的编撰工作:

史萍、应泽峰、亓泽鲁、赵菲、李彬、杨盈昀、胡泽、王孙昭仪、张亚娜、何颖玺、陈依杨、杨宇、陈爽文、张俊、姜秀华、金立标、张乃谦、孙象然、胡峰、尹航、帅千钧、苗方、李彦霏、杨刚。主审:车晴。



专家指导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迟泽准先生、刘万铭先生多次指导,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和中肯的意见。

王亚明先生、国以钧先生、范宏军先生、杨寅先生、张维先生、杨祥先生、王旭芳女士也曾参与研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定位


本书是编写一部以广播电视技术的历史发展为线索、梳理技术发展脉络、描述技术发展轨迹、探索技术发展规律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

本书的编撰,主要从史学的视角,以时间轴为坐标,在重点介绍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上的历史脉络、重要人物、重大成就、重要事件、标志性变革、关键技术、核心设备和典型应用的基础上,史论结合,阐述其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揭示其思想方法和发展规律。

本书力求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系统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规律,开拓未来。

权 威

全 面

史 论

易 读


内容概览



<<<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


本书章节分为总体技术篇、制播技术篇、传输覆盖篇和终端技术篇4大部分,共23章,完整包含广播电视两大领域的采编制作、存储播出、传输覆盖、接受呈现等全流程技术系统。



目录一览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本书特色


01

完整性

结构完整、内容完整,编撰纲目全面覆盖广播与电视两个领域,完整包含采编制作、存储播出、传输覆盖、接收呈现等技术系统。


02

系统性

每一章节都包括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人物、重大成就、重要事件、标志性变革、关键技术、核心设备和典型应用等,可以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方方面面。


03

学术性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肃的史学观和严格的学术规范编写内容,在经过考证的同时,用通俗语言进行叙述。


04

可读性

本书在遵循学术性原则、使用规范语言的同时,做到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序言精选

专家作序

序一作者:丁文华

我国著名的广播电视技术专家,中国广电行业唯一的院士。

1956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发送专业;同年入职中央电视台,2000年至2016年,任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研发并创建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彻底改变了中国电视台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使中国广播电视的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对于我国而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缩影,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广播电视发展70多年来,前辈们筚路蓝缕、同辈们开拓创新、后生才俊勇挑重担,几代人共同努力,全面推动了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科技进步,使得中国广播电视的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又迎来了新一轮重大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融合媒体制播、高效协同覆盖、高清超高清呈现、沉浸式视听体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新方式、新手段,让广播电视服务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安全和智能。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有其内在的逻辑。全面梳理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脉络,深入分析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动因,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规律,进而更准确地把握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

——丁文华


序二作者:迟泽准

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广播电视技术、设备资深专家。

1954年出生于天津,1981年受索尼创始人井深大先生的邀请入职索尼总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广播电视技术、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曾任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公司发言人、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市场官、成都索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Co-CEO等职。2021年12月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



广播电视专业产品的应用研发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从“单机”演变成“软件、系统”;二是应用技术的研发从比较单一的技术为主导,演变为研发者可以从众多技术模式中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部分,从而进入了多种技术和应用模式共存的时代。在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可以很容易地接受每个用户的单独定制,甚至用户可以一起参与系统设计。

研发主力的变迁,也是特别值得一提的。早期的发明主要来自欧美,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产品和应用研发方面也一度领先。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研发力量逐渐进入主流行列。改革开放政策促使各级电视台、教育机构以及家庭娱乐领域对应用广播电视技术的需求不断攀升。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等盛会,也为中国的广电人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国内的厂家从研发电脑字幕机开始,发展成研发非线性编辑机,进而挑战网络化电视制作和播出系统的设计及开发。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央电视台与索尼索贝合作研发的,取代传统磁带工作流程的“网络制播系统”,首次被用于体育赛事的电视制作和播出;4年后,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央电视台全面实现了体育赛事的高清化网络制播,成为国际领先的标杆。

——迟泽准

谨以本书向中国传媒大学70周年校庆献礼!

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对广大读者了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有所帮助,更期待它能激发莘莘学子对于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


识别以上二维码,即可加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喜马拉雅FM、抖音、微博、今日头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获取更多新书资讯!


  编     辑|语言艺术编辑部   曹子味   杜家仪

  一     审|周 娜

  二     审|宣宝剑

  三     审|张毓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服务传媒,出版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