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丨梁思成: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

文摘   2024-11-18 18:40   北京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装起来那样。这些理解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


2000年前,罗马的一位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Vitruvius)曾经指出:建筑的三要素是适用、坚固、美观。从古以来,任何人盖房子都必首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中某一特定的需要。房屋必须具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坚固性。在这两个前提下,它还必须美观。必须三者俱备,才够得上是一座好建筑。


适用是人类进行建筑活动和一切创造性劳动的首要要求。从单纯的适用观点来说,一件工具、器皿或者机器,例如一个能用来喝水的杯子,一台能拉2500吨货物、每小时跑80~120公里的机车,就都算满足了某一特定的需要,解决了适用的问题。但是人们对于建筑的适用的要求却是层出不穷,十分多样化而复杂的。比方说,住宅建筑应该说是建筑类型中比较简单的课题了,然而在住宅设计中,除了许多满足饮食起居等生理方面的需要外,还有许多社会性的问题。例如这个家庭的人口数和辈分(一代、两代或者三代乃至四代),子女的性别和年龄(幼年子女可以住在一起,但到了十二三岁,儿子和女儿就需要分住),往往都是在不断发展改变着。生老病死,男婚女嫁,如何使一所住宅能够适应这种不断改变着的需要,就是一个极难尽满人意的难题。又如一位大学教授的住宅就需要一间可以放很多书架的安静的书斋,而一位电焊工人就不一定有此需要。仅仅满足了吃饭、睡觉等问题,而不解决这些社会性的问题,一所住宅就不是一所适用的住宅。


至于生产性的建筑,它的适用问题主要由工艺操作过程来决定。它必须有适合于操作需要的车间;而车间与车间的关系则需要适合于工序的要求。但是既有厂房,就必有行政管理的办公楼,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办公楼里面,又必然要按企业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行政管理系统安排各种房间。既有工厂,就有工人、职员,就必须建造职工住宅(往往是成千上万的工人),形成成街成坊成片的住宅区。既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就必然有各种人数、辈分、年龄不同的家庭结构。既有住宅区,就必然有各种商店、服务业、医疗、文娱、学校、幼托机构等等的配套问题。当一系列这类问题提到设计任务书上来的时候,一个建筑设计人员就不得不做一番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了。


推而广之,当成千上万座房屋聚集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城市的时候,从一个城市的角度来说,就必须合理布置全市的工业企业、各级行政机构,以及全市居住、服务、教育、文娱、医卫、供应等等建筑。还有由于解决这千千万万的建筑之间的交通运输的街道系统和市政建设等问题,以及城市街道与市际交通的铁路、公路、水路、空运等衔接联系的问题。这一切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予以考虑,并且还要考虑到城市在今后10年、20年乃至四五十年间的发展。这样,建筑工作就必须根据国家的社会制度、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结合本城市的自然环境—地理、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等和整个城市人口的社会分析来进行工作。这时候,建筑师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位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家了。


一个建筑师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就是他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对一座建筑来说,当他全面综合地研究了一座建筑物各方面的需要和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城市中什么地区,左邻右舍是些什么房屋)之后,他就按照他所能掌握的资金和材料,确定一座建筑物内部各个房间的面积、体积,予以合理安排。不言而喻,各个房间与房间之间,分隔与联系之间,都是充满了矛盾的。他必须求得矛盾的统一,使整座建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适用的要求,提出设计方案。


其次,方案必须经过结构设计,用各种材料建成一座座具体的建筑物。这项工作,在古代是比较简单的。从上古到19世纪中叶,人类所掌握的建筑材料无非就是砖、瓦、木、灰、砂、石。房屋本身也仅仅是一个“上栋下宇,以蔽风雨”的“壳子”。建筑工种主要也只有木工、泥瓦工、石工3种。但是今天情形就大不相同了。除了砖、瓦、木、灰、砂、石之外,我们已经有了钢铁、钢筋混凝土、各种合金,乃至各种胶合料、塑料等等新的建筑材料,以及与之同来的新结构、新技术。而建筑物本身内部还多出了许多“五脏六腑,筋络管道”,有“血脉”,有“气管”,有“神经”,有“小肠”“大肠”等等。它的内部机电设备—采暖、通风、给水、排水、电灯、电话、电梯、空气调节(冷风、热风)、扩音系统等等,都各是一门专门的技术科学,各有其工种,各有其管道线路系统。它们之间又是充满了矛盾的。这一切都必须各得其所地妥善安排起来。今天的建筑工作的复杂性绝不是古代的匠师们所能想象的。但是我们必须运用这一切才能满足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各种适用上的要求。


因此,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地说,是许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这些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打个比喻,建筑师的工作就和作战时的参谋本部的工作有点类似。


到这里,他的工作还没有完。一座房屋既然建造起来,就是一个有体有形的东西,因而就必然有一个美观的问题。它的美观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人们对建筑就必然有一个美的要求。事实是,在人们进入一座房屋之前,在他意识到它适用与否之前,他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它的外表的形象:美或丑。这和我们第一次认识一个生人的观感的过程是类似的。但是,一个人是活的,除去他的姿容、服饰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他的品质、性格、风格等。他可以其貌不扬、不修边幅而无损于他的内在的美。但一座建筑物却不同,尽管它既适用又坚固,人们却还要求它是美丽的。



因此,一个建筑师必须同时是一个美术家。因此,建筑创作的过程,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地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外,还必须同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这也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必须明确,这3个问题不是应该分别各个孤立地考虑解决的,而是应该从一开始就综合考虑的。同时也必须明确,适用和坚固、经济的问题是主要的,而美观是从属的、派生的。


从学科的配合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也可以用上述图表达出来。这就是我对党的建筑方针—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如何具体化的学科分析。


附注:关于建筑的艺术问题,请参阅1961年7月26日《人民日报》拙著。

高等数学用的符号:

⊂一被包含于,∪一结合。


(本文原载1962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相关阅读

梁思成: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

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梁思成: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建筑史学刊 JAH
建筑历史领域专业学术期刊,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有《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的延续和新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