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丨无锡工人太湖疗养院建筑群(1951—1955年)

文摘   文化   2024-08-30 11:20   北京  

欧洲上层阶级到高山、海滨和富有矿泉的地方,一边度假一边住在疗养病院治疗肺结核等慢性病和传染病的传统早已有之,但普通民众无从接近。直至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苏联首先为极其广大的劳动群众组织了疗养治疗,首先建立了富有群众性的休息形式——休养所”,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并在之后以《宪法》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广泛设立之疗养所、休养所及俱乐部概供劳动者享用”。其中,疗养院是为了各类病人设立的治疗预防机关,而休养所则是供完全健康的劳动者休息和恢复精力使用。至1950年,苏联各级政府和工矿企业设立的疗养院和休养所多达2500余所,疗养服务已成为苏联保健事业的重要内容和“苏联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共产主义建设之全民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图1 1937年建成的一处苏联现代主义风格疗养院(NKTP),建筑师金兹堡 (Moisei Ginzburg)


苏联的疗养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即使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亦未中辍,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疗养院选址、设计、管理的方法与规范,其疗养院和休养所的建设“吸收了国内最优秀的建筑力量:建筑科学院院士A.B.舒谢夫、A.A.维斯宁和B.A.维斯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疗养院位于远离都市的风景名胜区,因此采用了较为自由的现代主义风格,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占绝对统治的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显得甚为特别(图1)。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疗养事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和设计规范也传入我国,在北京北郊首先建成由三座疗养院组成的小汤山疗养区,张开济、陈登鳌先后主持设计。不久在京西石景山一带相继建成前后相邻的北京工人疗养院、北京建工局疗养院、国际学联亚洲学生疗养院等。而建成于1952年底的无锡工人太湖疗养院是南方的最早实例之一,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指示华东办事处于1951年选址兴建,最初称华东工人太湖休养所,是“苏南地区建造首家工人休养所”,收容“华东各厂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成绩优良的工人……疗养期一般四个星期”。1953年1月,华东工人太湖休养所更名为华东工人太湖疗养院,次年开始兴建第二期工程并改名江苏省工人太湖疗养院,其性质由休养场所转变为一般综合性慢性病医疗预防机构,“收容对象主要是解决实施劳动保险条例的工矿企业单位患慢性病的职工”。


无锡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其城市性质“是一个轻工业和休养、游览的城市”。太湖疗养院位于无锡西郊太湖之滨的中犊山上,地处太湖与五里湖之间,四面环水,仅南端通过一桥(二泉桥)与无锡著名的风景胜迹鼋头渚公园相连。太湖疗养院这种自成一体、兼具湖光山色的位置,完全符合“疗养院和休养所用地应独立成为一整体,根据需要可设有围栅……与外界隔离”的选址原则(图2)。太湖疗养院在筹建时采取了分步实施计划,先建一、二疗区(现远山楼、宏远楼),并委托苏南企业公司建筑工程部设计,方案由沈元恺具体负责、江一麟等审定。两幢楼均为两层砖木结构,红墙红瓦,随山势分合错落,逶迤布置在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力图使各疗室(病房)都有面向太湖的良好视野。总建筑面积3384平方米,床位120张,属于中等规模的疗养院。建成后,太湖疗养院的室内外景象成为新中国工人保健福利制度蓬勃发展的重要象征,通过各种媒介的宣传广为人知(图3~图5)。


图2 中犊山及太湖疗养院远景,图中小桥为唯一与陆地相连的通道

图3 《人民画报》1953年7月号封面,背景为宏远楼的圆形大厅

图4 宏远楼的圆形大厅外观,1953年

图5 病房内景


1953年太湖疗养院的二期工程即新疗养区大楼(现烟波致爽楼)开始设计。无锡市建筑设计院许克勤主持,采用琉璃瓦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等民族形式,呼应了当时“社会主义内容、民族的形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1954年初第二期工程经全国总工会批准,于当年3月12日举行开工典礼,1955年建成,总建筑面积6001平方米,床位180张,较第一期扩大了一倍以上,同时兴建了游泳池和球场等施设(图6)。


图6 烟波致爽楼入口,2023年


中犊山上这两组不同时期的建筑均沿山势错落布置,通过步道和连廊联成整体,但建筑风格迥异。第一期的远山楼、宏远楼采用较为自由灵动的现代主义设计手法,最突出的特色是朝西的两层1/4圆形通透空间,底层为餐厅、上层为活动室,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使太湖景色一览无遗,屋顶露台也为各种文娱活动提供了场所(图7~图10)。


图7 一期建筑一层平面图、立面图及部分剖面图,1951年

图8 宏远楼入口及圆形大厅外部,2023年

图9 宏远楼圆形大厅及其屋顶露台,2023年

图10 宏远楼圆形大厅屋顶露台与客房相接处,2023年


一期建筑以红转为主要材料,突出主体的阳台、圆形大厅为混凝土结构,外覆水泥砂浆抹灰,建筑色彩和谐。而二期建筑位于前山偏东侧的山坡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大宏伟得多,显示出当时建筑业的发展进程(图11)。这一大屋顶建筑高三层,用混凝土和水泥仿制柱础、柱身、雀替、钩阑等传统元素,南北两翼通过中间的八角形活动厅联成一个整体,还添加轩、亭、廊、台等增益传统趣味。大楼覆以绿色琉璃瓦,从空中鸟瞰可见与一期建筑群的显著不同(图12,图13)。二者并置于中犊山也折射出1950—1955年间新中国建筑创作思想从相对宽松的环境到以“大屋顶”为主导原则的发展历程。


图11 烟波致爽楼北翼端头外观,2023年

图12 无锡工人太湖疗养院场地鸟瞰,2023年

图13 无锡工人太湖疗养院沙盘俯瞰,2023年


一期建筑的设计人沈元恺当时任职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1953年院系调整时随该单位并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设计工作,曾设计西安市电报大楼。而江一麟(1911—2005)则是无锡本地出生并在无锡、上海等地长期从业的建筑师,20世纪30年代就设计了包括现代主义风格和传统复兴风格的一系列建筑。1951年江一麟担任苏南企业公司建工处设计组组长,负责审定了宏远楼和远山楼的设计图纸(图14),后于1953年随设计单位迁到南京,担任江苏省建工局设计室总建筑师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南京分会副理事长。1958年9月北京市筹建“十大建筑”时,他是被“点名”到京参加设计工作的两位江苏省代表之一(另一位是杨廷宝),足证其在当时建筑界地位之重要,此外他还曾多次受邀到京参加重要建筑设计竞赛的评选和讨论,如1957年全国厂矿职工住宅设计竞赛和1964年长安街竞赛等。


图14 一期建筑设计图纸之图签,2023年

苏联创造的疗养院和休养所是不同于欧洲历史上疗养病院的新建筑类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一新建筑类型从苏联传入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各地广泛建造。无锡工人太湖疗养院是新中国早期疗养院的典型例子,还应与我国其他城市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类建筑一并开展研究,以之考察疗养院的设计与使用场景如何用以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其设计如何体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大限度体现了对人的关怀”的设计创作原则。


微信编辑:张维欣

责任编辑:杨   澍

审核:赵   荣



作者简介

刘亦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城市规划史研究。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建筑史学刊》2024年第2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刘亦师. 无锡工人太湖疗养院建筑群(1951—1955年)[J]//建筑史学刊,2024,5(2):171-174.


相关阅读

浙海新关江北岸老外滩近代建筑群简述

东海关建筑概述


店铺开张,欢迎光临:


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新浪微博/Bilibili/澎湃新闻:建筑史学刊
微信:jzsxkbjb
邮发代号:82-350
投稿邮箱:jzsxkbjb@mailoa.tsinghua.edu.cn


建筑史学刊 JAH
建筑历史领域专业学术期刊,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有《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的延续和新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