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寒丨阴气渐衰,阳气萌生,固护精气,滋养阳气,神藏于内

文摘   2025-01-20 18:25   山东  







“大寒时处三四九,天寒地冻冰上走。”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严寒,多雨雪天气、大风降温,是中国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民谚中有“大寒到顶端,日后天渐暖”一说。严寒褪尽才有大地回春,历经磨炼方可破土重生。



大寒与立春相交接,阳气已逐渐升发,人体应顺应天时,固护精气,滋养阳气,将精气内蕴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生理功能,同时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



一、养生要点


1、起居养生

在起居方面,大寒时节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了养阴气。大寒时节,除了防寒之外,还须防风。



2、情志养生

在精神方面,要掌握“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的要诀。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

3、运动养生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

大寒时节的运动可分室内及室外两种,可进行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体育锻炼。



4、饮食养生

饮食方面,大寒节气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保心肾相交,阴阳平衡。切忌食用黏硬、生冷食物;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





大寒养生有三宜

1. 头宜暖

“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节气,寒邪侵入人体,易使气血流行不畅,血脉筋脉拘急,所以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感冒、骨关节等疾病的多发季节,保暖也就变得异常重要。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心为阳脏贯通胸背、寒易从脚而生,因此,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年老阳气弱者更应注意。出门应戴好帽子,避免湿发出门;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选择舒适保暖性能好的鞋子,并经常用热水泡脚。

泡脚方

▶ 防治感冒

葱白5个(连须根洗净),生姜10片(一元硬币大)共捣碎,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煎沸,放至一定温度趁热足浴,每日2次。


▶ 温阳足浴

桂枝、干姜、艾叶各15克,花椒10克,每剂药液可以使用3次。趁热泡脚,每次泡15分钟,每日1次。

可在进入冬季时进行浴足,有较好的温阳、预防感冒作用。

2. 食宜温

从五行与五脏、季节的对应关系来说,肾应冬,属水、主藏,所以冬季养生宜养肾。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此外,核桃、桂圆、栗子等坚果类食品也是冬季益肾佳品。


中医有“寒者温之”的原则,认为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猪肚等,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非常适合冬季食用。炖肉时不妨加几块萝卜,或搭配素炒萝卜丝、蒸萝卜糕等食用,可以防止冬季进补太过造成的脾胃消化不良。

养生小技巧


做“三常”


01

常搓鼻


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预防呼吸道疾病。


02

常揉腰


冬季正是补肾的好时候,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


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03

常泡脚


方法得当的泡脚不仅可以祛寒,还能有助于温肾阳。


泡脚的水温宜在40℃左右,时间宜控制在20~30分钟之内。


泡脚时不宜过饱或过饥,水量宜没过脚踝,当感到全身温热、额头微有汗出即可。


吃“三样”


养身吃“三暖”,即桂圆、红枣和橘子,暖心护肝护血管。


上火吃“三冬”,即冬瓜、冬枣和冬甘蔗,补血润燥降三高。


润燥喝“三茶”,即温暖全身姜枣茶,生津润燥荸荠茶,扶阳降脂喝黑茶。


揉三穴


01

太溪穴


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每天按摩2次,用指腹按揉,以局部微有酸胀感为宜,每次10分钟,能够补益肾气。


02

三阴交穴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每天按摩2次,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由轻到重,每次5~6分钟。女性常按摩三阴交穴,可以调畅气血,延缓衰老。但要注意,孕期女性不适宜按摩此穴。


03

照海穴


在足内侧,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每天按压照海穴2次,每次10分钟,能滋补肾阴。


·END·



来源丨综合整理

编辑丨徐  梅
审核丨于兆海 薛峰


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官微
医院动态、健康宣教、最新公告、院务公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