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老话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因此这天的习俗和禁忌自然非常多,老传统我们可不要忘了。
除夕是一年中极为重要且富含意义的日子,它标志着农历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在这一天,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尽力赶回家中,与家人共度过这一温馨的时光;在欢声笑语中,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共享天伦之乐。
“除”表示去除的意思,而“夕”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恶兽,传说每到年末“夕”就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恶兽怕响声、怕亮光、怕红色,因此就有了春节贴年红、燃放爆竹、守岁(要求灯火通明)的习俗。此外,在除夕这天还有拜神祭祖、给晚辈压岁钱、饮屠苏酒等习俗。
那么除夕这天可以洗衣服吗?
除夕正处于岁末,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在我家云南曲靖,除夕这天是可以洗衣服的,人们认为这样可以祛除穷运、晦气,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对过去一年的告别。
但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除夕不可以洗衣服”的传统。这主要是由于古代没有洗衣机,人们冬天穿的都是棉袄之类的厚衣服,洗衣服后很难快速晾干。如果除夕这天衣服滴滴答答的,那么就可能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因此,在这些地区人们更倾向于在除夕之前或新年之后再洗衣服。
不管除夕这天是否能洗衣服,这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反映了我国各地的习俗不一样。
那么除夕这天有哪些讲究?
1、除夕这天我们要打扫卫生。春节到来前除尘(打扫卫生)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习俗,通过打扫,将家中的灰尘和杂物清除干净,寓意着将过去一年的晦气、霉运等不顺之事都扫出门外,为新的一年创造一个清新的环境,它象征着辞旧迎新,将旧有的、不好的事物都摒弃,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传统上,腊月廿三(北方地区)或腊月廿四(南方地区)被视为小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会正式启动春节扫尘的活动。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工作忙碌,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在除夕这天除尘。
2、大门上的“福”字不要倒着贴。人们在贴春联时往往会顺带贴“福”字,大门是家庭的门面,也是迎接福气的重要入口,因此大门上的“福”字通常要正着贴;但是对于酒缸、水缸、箱柜等开口的物件,上面的“福”字则通常要倒着贴。这是因为“倒”和“到”谐音,倒贴的“福”字寓意着福气已经到来,并且不会跑掉。这种贴法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家中的福气能够源源不断地积聚,为家庭带来更多的好运和幸福。
3、年夜饭前要拜神祭祖。人类有两大信仰,一是天体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为了感谢神灵和祖先的保佑,我们在吃年夜饭前要拜神祭祖,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平平安安。
4、年夜饭前要放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们在吃年夜饭前要先放爆竹,这意味着辞别旧岁,迎接新岁的到来;同时燃放爆竹也可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可以增加年味。
5、年夜饭上的“鱼”不能完全吃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鱼”和“余”发音相同,因此鱼象征着财富、富足和盈余;年夜饭上的鱼通常要整条烹制,在年夜饭吃鱼时,人们通常会留下鱼头和鱼尾不吃,寓意着希望家庭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年年有余”,即财富、健康和幸福都能有所剩余,生活更加美满。
6、除夕忌讳说不吉利的话。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幸福和顺利。因此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里,人们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如坏了、死了、完了等,以免给新的一年带来厄运。同时在除夕这一天,人们会尽量避免发生争吵和矛盾,以免破坏家庭氛围和影响新年的好运。
7、除夕这天晚上忌讳熄灯睡觉。在我国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俗,俗名“熬年”;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每个房间都要整夜灯火通明,以迎接新岁的到来。保持灯火通明在我国民间被称为“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8、年夜饭后别忘了给晚辈压岁钱。年夜饭后我们还要给晚辈压岁钱,压岁钱,又称“压祟钱”、“压胜钱”等,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据史料记载,古代有一种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后就会高烧不退,说胡话,变成祟。后来人们发现,用红纸包的钱可以压住“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所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压岁钱”。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安健康、顺利成长。
总结,明天就是除夕了,你们那里有哪些习俗和忌讳?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