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重磅发布:航天3D打印"百科全书"(1)

科技   2024-10-24 07:23   美国  

全文3700字,阅读需7分钟。本文分享空间技术研究院三位教授发布的航天3D打印的重要书籍内容。
如果觉得AM易道文章有价值,请读者朋友帮忙转发点赞在看
评论,支持AM易道创作

AM易道本文与文中提到公司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商业合作、赞助、雇佣等利益关联。
AM易道欢迎读者投稿共创并对公众号开放白名单,有兴趣的公众号主请点击查看转载说明。图片视频来自于网络,仅作为辅助阅读之用途,无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行为,请权利人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AM易道导语

在商业航天蓬勃发展的今天,一本关于航天3D打印的“百科全书”级别重量级著作的出版引起业界关注。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三位教授,LI YUN, LI XIAOJUN和SHEN DAHAI联合撰写的《3D Printing in Space》近期由Chemical Industry Press出版。


这本书不仅系统性地阐述了3D打印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更首次完整呈现了航天3D打印技术的发展脉络、应用场景和未来展望。

本文,AM易道将为大家简析这本书的开篇两章,揭示航天3D打印技术的独特魅力与发展前景。

书籍具体内容还请各位读者自行阅读,原书细节非常丰富。

太空制造新图景:3D打印重塑航天工业


书中开篇便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太空3D打印应用全景图。

这幅图展示了从地面到轨道、从月球到火星的完整3D打印应用场景,包括:

  • 地面航天器部件制造

  • 空间站在轨打印

  • 月球/火星基地建设

  • 深空探测器维修保障


这幅全景图勾勒出了航天3D打印的宏伟蓝图。

而要实现这一蓝图,首先需要理解3D打印技术本身。

中也解释了3D打印原理就像我们熟悉的喷墨打印机可以将平面图像"打印"到纸上,3D打印则是在三维空间中逐层堆积材料,最终形成立体物体。

航天3D打印:从地面到太空的演进

书中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图片展示了航天3D打印技术的多样性和发展历程:

地面应用的突破

首先是宇航员模型:

这是欧空局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仿真模型,用于地面测试和验证。模型的高精度和复杂细节展示了3D打印在原型制作方面的优势。

火箭模型则展示了另一个重要应用 - 缩比模型制造。

这些模型不仅用于展示,更重要的是用于气动外形优化、总装规划等工程验证。

通过3D打印,工程师可以快速获得各种设计方案的实物模型,大大加快了研制进度。

轻量化设计的创新

图书重点展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 - 欧空局开发的点阵结构轻量化设计。

这种设计通过在实体壁面上布置规则的空心点阵,在保持结构强度的同时显著降低重量。

这种设计在传统工艺下几乎不可能实现,但在3D打印技术支持下变得可行。

空间环境的挑战

书中用一幅详实的示意图展示了航天器在太空中面临的严峻环境:

  • 微重力环境

  • 极端温度循环(-157℃到+121℃)

  • 强辐射

  • 等离子体环境

  • 高真空

这些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航天器的正常工作,也给3D打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巨大挑战。

技术发展历程


一幅时间线图展示了航天3D打印技术的发展历程:

  • 2014年:首台3D打印机进入国际空间站

  • 2015-2018:在轨打印验证

  • 2019-2020:功能件在轨制造

  • 2021-至今:月球/火星基地建设规划


应用领域全景

最后一幅应用全景图则系统展示了航天3D打印的主要应用领域:

  • 结构件制造

  • 功能部件打印

  • 维修工具制造

  • 科学实验装置

  • 生活用品打印

  • 基地建设

AM易道认为,这些系统化的图示不仅展示了航天3D打印的技术内涵,更揭示了这项技术对航天工业的革命性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3D打印正在重新定义航天制造的边界。

工艺核心:五大主流技术详解

这一章是全书的第二章,五大工艺技术的详细解读。详细解析FDM、EBF、SLS、SLA和聚光太阳能这五种核心工艺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场景。

FDM技术:太空制造的拓荒者

书中通过一幅详细的工艺原理图展示了熔丝沉积成型(FDM)技术的工作过程。热塑性材料被加热熔化,通过喷嘴挤出并按照预设路径逐层沉积,最终形成三维构件。

NASA在2014年首次将FDM打印机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启了太空3D打印的先河。

这台桌面级设备尺寸约33cm×30cm×36cm,使用ABS塑料作为原材料,成功实现了扳手等工具的在轨制造。

紧随其后,欧空局也将一台名为"POP3D"的便携式打印机送入空间站。

这台打印机采用生物降解材料作为原料,体积更加紧凑,边长仅25cm。书中特别展示了它打印的天线支撑结构,验证了FDM技术在功能件制造方面的可行性。

中国也在这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科院空间中心与重庆绿智院联合研制的桌面级FDM打印机,已完成抛物线失重飞行测试,在每次22秒的微重力环境下都实现了稳定打印。

EBF技术:金属在轨制造的突破

电子束自由成形(EBF)技术的工作原理堪称精妙:高能电子束作为热源熔化金属丝,形成熔池后逐层沉积,最终构建出金属构件。

这项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在真空环境下工作,与太空环境高度契合。

书中展示了一台典型的电子束金属丝沉积3D打印设备及其打印的金属结构件。

这种技术特别适合大型金属构件的在轨制造,比如空间站维修用备件、大型天线支撑架等。

SLS技术:高性能部件的利器

选区激光烧结(SLS)技术的工作原理同样引人入胜:

高功率激光束选择性地熔化金属粉末,层层叠加形成最终构件。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制造复杂的内部结构,特别适合航天器中各类功能部件的制造。

SLA技术:高精度原型验证的标配

光固化成型(SLA)技术使用特定波长的激光束照射光敏树脂,通过光聚合反应实现逐层固化。

这项技术的特点是具有极高的成型精度,特别适合航天器的结构优化验证和装配干涉检查。

聚光太阳能技术:月球基地建设的希望

书中介绍了这项面向未来的创新技术。

与地面工业3D打印使用激光作为能源不同,聚光太阳能3D打印技术巧妙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将类似的工艺过程搬到了月球表面。

这项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收集的太阳能在小面积区域产生高能量,实现粉末材料的烧结和熔覆。

实现月球3D打印需要完成三个关键步骤:

  1. 建立物理模型:针对月壤等材料特性,模拟在月球环境下使用聚光太阳能进行打印的过程。

  2. 设计打印系统:包括光源、聚焦透镜、位置定位系统和材料分配器等核心部件。

  3. 评估打印质量:使用红外成像、X射线分析和超声检测等无损检测技术,评估打印设备的性能和有效性。


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现了能源的可持续性。在月球表面,太阳能是最容易获取的清洁能源。通过这项技术,我们可以利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进行月壤的烧结和打印,为月球基地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制造方案。

深度剖析: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挑战


AM易道认为,这五种工艺技术各有特色,但在航天应用中都面临三个共同的挑战:

  1. 微重力环境适应性
    在微重力环境下,材料的流动、沉积和凝固行为都与地面环境有很大差异。书中特别指出,即便是最成熟的FDM技术,在空间站的应用也经过了大量的参数优化和验证。
  2. 能源供给问题 除了聚光太阳能技术,其他工艺都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如何在有限的能源条件下实现高效打印,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3. 原材料循环利用 考虑到运输成本,航天3D打印必须实现材料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这就要求打印工艺具有良好的材料适应性和重复使用能力。

本文小结

通过对《3D Printing in Space》前两章的深入解读,我们看到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太空制造新图景。

本文仅是对该书的简要介绍,有兴趣的读者还请根据以下信息阅读原文:

第一章系统阐述了航天3D打印的战略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为制造而设计"的传统理念,开创了"为性能而设计"的新范式。第二章则通过五大核心工艺的详细剖析,展示了从地面到太空、从空间站到月球基地的完整技术路线图。

AM易道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这本由三位航天领域专家倾力打造的著作,后续内容更加精彩:

  • 第三章《3D打印卫星和火箭》将带您走进航天器制造革命,展示从单个零件到整星级别的3D打印突破,特别是金属增材制造在火箭发动机等关键部件上的创新应用;

  • 第四章《在轨3D打印》聚焦空间站制造技术,揭示如何在微重力环境下实现高质量打印,以及材料循环再利用的前沿探索;

  • 第五章《深空探测中的3D打印》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深空,展现月球基地建设和火星探测任务中的原位制造技术;

  • 第六章《航天新材料》深入材料科学前沿,解密新型航天级打印材料的研发历程;

  • 第七章《技术应用》通过丰富的工程实践案例,展示3D打印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广泛应用;

  • 第八章《未来展望》则描绘了更远的愿景,从星际旅行中的应急制造到行星基地建设,展现这项技术的无限可能。

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将继续为读者深度解读这些精彩内容。您将看到:

  • 世界首个全3D打印立方星的诞生历程

  • 国际空间站上的再生制造实验

  • 用月球土壤打印人类第一个月球基地的技术方案

  • 航天级金属粉末材料的突破性进展

  • 更多激动人心的技术创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三位作者长期从事卫星通信和空间微波技术研究,他们不仅带来了前沿的技术视角,更提供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

正如他们在序言中所说:"3D打印正在成为决定航天项目发展进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影响着月球基地建设、深空导航探测等重大航天工程的推进。"

AM易道期待与各位读者一起,通过这个系列,共同探索航天3D打印技术的无限可能。

下期预告:《3D打印卫星和火箭:航天器制造的革命性突破》,我们将详细解析全球首个3D打印立方星的研制历程,以及这项技术在火箭发动机等关键部件上的创新应用。敬请期待!

(正文内容结束)

联系AM易道编辑:

加编辑个人微信 amyidao(务必注明来意):投稿、广告、合作、加入读者微信群、讨论文章内容、兴趣话题,前沿消息、行业内情、共同洞见3D打印的未来图景。

AM易道
为3D打印以及人工智能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行业分析,科技树展望,竞争策略,内幕消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