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看到汉代学者蔡邕的话:天子所居曰京师。京,大也。
这句话,联想到咱大城县这个独特的名字,以及周世宗收复幽云十六州并改平舒县为大城县。
为何改平舒县为大城县?
大,在古汉语里的解释跟我们今天人理解的一样吗?
今天,我翻看了一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请看京城的京的解释,第三条就是大的意思。
再看《大》字的解释呢
第三条。
大与泰相通。有平安、安定之意
京在古汉语里与大相通。
大在古汉语里与泰相通。
结合历史周世宗北伐,计划收复幽云十六州。兵锋直指幽州,可惜在今涿州附近病龙台得病而还。
途径平舒县,时值五月初五端午佳节,传旨更平舒为大城县、改益津关为霸州、改瓦桥关为雄州。
在这里将平舒县改名为大城县实际是一语双关,既有副京城、行在之意,又有平安之意。当然这个平安肯定是祈愿周世宗病体康复、政局稳定之意。
沿庄镇王庆贺老师说:联想到元朝大都、中都、上都,大都为京都,中都上都都是副首都,有可能大都的大,古代也念dài,只不过大都这个名称没有没有像大城名称延续至今。。。。。。
今天的北京在元朝时侯叫做大都,是元朝的京城。大都,就是京城的意思。
看来今天的我们对于古汉语的理解还是不够啊,还需要多看资料。
古大城县在后周曾经短暂拥有副首都的地位这个论点一出,酸了很大一部分老师的胃口。
其实有着太多的人不了解大城县。今天大城县留下来的历史地图最早的是明清时期的,明代地图还没有今人的地理概念,清代的是一个金华火腿形状
大城县这个版图是怎样形成的呢?
大城县在很早以前拥有者庞大的版图。
虽然没有明确的地图,但是从史书记载你就可以分析出一二。
今静海县区域历史上,西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属东平舒县。
南北朝时期,属平舒县。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隋朝大业七年(611)炀帝征高丽经此,以其地处三河合流之处,诏令割文安、平舒二县置丰利县。县治设在今文安县城。
唐贞观元年(627),以丰利、文安两县相近,遂省丰利入文安,县治由柳河东侧迁至原丰利县城。此即文安县城之始。
由此可知,今文安南部曾经是属于大城县古平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