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庄,佃农的后人们》
文/张纪增
九曲十八弯的子牙河,是大城人的母亲河。她从西南方向的河间小王桥流入大城县董房子之后,就一路欢唱着奔往东北方向。河水流到权村镇蓦门村后,河道改向正北的望帆场,然后再经东邻毕道口,向东北奔天津地界而去。在其右侧河畔(蓦门东北、望帆场东南、毕道口正南)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名叫九宫庄。
九宫庄,地处臧屯镇辖区的西南边缘,距大城县城11.8公里。村落呈长方形状,房舍多为平顶砖木结构建筑。往东三公里在关家务上105国道(廊泊大道),再往北一公里在臧屯高速口上廊沧高速(公路),交通较为便捷。村里除了几家木业厂之外,还有几家农业公司。现全村共有450户1389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姜、冯、吴、王、刘、李、朱、崔、赵、梁、杨、齐、贾、谢、邢、仝、修等姓氏。地面高程6.5米,有耕地3000余亩,土壤属轻壤质黏潮土。历史上人们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花生、棉花等。近两年,有村民跟隔壁九间房的亲戚学种葫芦。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兼劳力输出(九宫庄泥瓦匠历史悠久)的村庄。
听村里老辈人传说,九宫庄这三千多亩土地,早先可能属于献县崔尔庄籍的清代名臣纪晓岚家族,但不见文字记载。而到了晚清时候,这一眼望去咱们视线之内所有的三千多亩良田,事实上已经属于留各庄镇小九宫村大财主李宝树(1826—1894,清咸丰年间五品蓝翎顶戴千总)家族了。
从小九宫村李府,到这三千亩良田地界上,直线距离大约有二十里路。在当时的车马路况条件下,这段距离运输是个问题。
李财主家为方便耕种收获,以及长工短工们吃住,就把打谷场设在当地,在打谷场边搭建了许多土木小屋,虽说小屋简陋,却能给粮食和佃农挡风遮雨。
后来,有些佃户就在这里娶了媳妇儿,过起了虽清贫却安稳的小日子。接着,人们又增儿添女,又把父母接来带孩子。祖孙三代小屋子住不开了,只好又进行“扩建”,积极地打土坯盖土房。这种土墙土顶土地板的土坯房越建越多,慢慢形成了一个炊烟村落。
偶然有那么一天,有个外乡来走街串巷的小货郎,来这儿兜售针头线脑,赚了点儿小钱儿,晚上回到家跟他老爹炫耀:“爹啊!我昨晌午转悠到了小九宫村李财主那个佃户庄上,那些庄户人家勤劳俭朴倒也丰衣足食,只是缺乏各种生活日用品!”
老爹说:“小声点儿,别给外人听到了。快告诉我在什么方位?叫什么村名?”
小货郎把嘴巴凑到老爹耳朵上:“顺着子牙河东堤走到蓦门村,再往东北方向迈进三四里地,或者从苦水坞村往正北溜达五里地,就是小九宫村首户李财主的佃户们新立的农庄!”
见他老爹听了还有点儿不解其意,表情愣愣的,小货郎又说:“我看往后啊,为了省事儿少费话,咱管这个庄就叫九宫庄吧!”
他老爹连连点头说“好”……
就这样,“九宫庄”这个村名渐渐为县域内人们所接受,慢慢地传开了。
后来,过了很多年头,李财主大概因为手头紧,或者怎么回事,肯定是他家里需要现金现银了,就把这个农庄的三千亩良田,转让给了清末大太监李连英侄孙后辈。李连英的老家,就在同属臧屯镇的李贾村,到九宫庄也不过十八里路程。
过了许多年,时过境迁进入民国时期,李大总管的侄孙后辈们,又把九宫庄田产转让了,买主是民国前大总统冯国璋家族。冯国璋祖籍河间县西诗经村,他有一个曾孙是演员冯巩……
到了1949年新中国时代,神州大地上兴起了“土地改革”运动,斗地主分田地,秋风落叶一般,乡下几乎所有的财主一夜之间都破产了。九宫庄这片肥沃的土地,按人分配到了普通村民手上,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人民公社时期,九宫庄1958年9月属关家务公社,1961年5月属臧屯公社,三千亩良田统归在九宫庄大队名下。
一马平川的九宫庄,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西北两面被子牙河大堤不远不近地护佑着,村庄就像端坐在一张太师椅上。村北二三里是北大堤,堤下有毕道口和小张演马(现已迁往河北岸并入张演马村)两村守护,若想过河到北岸,那里有“双摆渡”码头。
1963年“南沿子闹洪水”时,九宫庄的灾民一部分在双摆渡过河逃到了子牙河北岸,一部分躲到了从小张演马到毕道口这一段的子牙河高大的长堤上。
西北角二三里是望帆场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史上有名的“望帆场开口子”的决堤处。因为有时间和距离的优势,九宫庄的村民看到洪水进村,才纷纷出逃,没有造成人员损失。
往正西二三里就是西大堤,而西大堤往南一点儿,紧贴着大名鼎鼎的古村蓦门,这一段河堤在近代史上没有河水决堤记录,估计跟这里堤高土厚有关系。2020年,有企业家艺术家联手在蓦门村北的大堤内侧,竖起一座汉白玉的姜子牙塑像,坐南朝北镇守河面,似昔日垂钓子牙河边,那高大敦实景观,在九宫庄西洼就可以远远望见。
由于九宫庄本是个佃户小村,先民中没有人读书,也就没有秀才(文人),所以一直也没有村志村史。而最近十几年,村民们生活稍好,大家开始重视子女教育,下功夫培养孩子上学,掀起一股让邻村羡慕的重教热,九宫庄的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比例,在周边乡镇呈领先之势。做为文盲佃农的后人们,九宫庄值得骄傲……
笔者曾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篇纪念九宫庄村民抗日斗争的短篇小说《送枪》,描述九宫庄的一个英雄群体(五位硬汉),为八路军任河县大队收留护送枪支弹药,后被叛徒出卖,受尽严刑拷打仍保全民族气节。有读者朋友问是不是有故事原型?笔者借此机会郑重告诉大家,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原型就是我爷爷他们,而且故事之悲壮程度,要比小说中描述得更加曲折惨烈。前辈英雄们的名字是:冯治海、冯治华、李树森、王玉贵、张书生(笔者祖父)。这几位硬汉被里担据点的鬼子汉奸关押后,奔走营救他们的幕后热心人是杨鸿奎、吕文会二位老先生。敌人的残暴,没有让中国人民屈服,却激发了劳苦大众的反抗,后来冯治海爷爷的二儿子冯庄子,李树森爷爷的两个儿子李品清、李品楠,还有笔者祖父的大儿子(张德烈士)都参加了八路军,为新中国奉献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
今天的九宫庄乡亲,很多人家在北京天津廊坊,及其他省内外城市有房产事业,其中有一部分是老一辈人建设祖国出去的;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做生意出去的;还有一部分是大学毕业工作出去的。每到春节年底,客居他乡的乡亲们都会驾车回来过年,大家下车伊始便握手寒喧,大年初一一定会满街人到长辈家拜年,显示出一片浓浓的年味乡情。
九宫庄人过上了祥和稳定的好日子,但人们忘不了当年艰苦建村的前辈,忘不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英雄。虽然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暂无图片文字大力宣传,但他们的英名已牢记在人们心中。为新中国而牺牲的先烈们将永垂不朽!
附:九宫庄籍英烈人物名录
王树杞,1910年生,1940年参军,大城县县大队战士,同年牺牲于本县。
姜洪恩,1920年生,1940年11月参军,晋察冀军区6团战士,1941年牺牲于山西省。
王来友,1919年生,1943年11月参军,大城县县大队战士,1945年牺牲于文安县。
王全,1925年生,1943年参军,冀中军区32团战士,1945年牺牲于枣强县。
叶白,1924年生,1946年1月参军,华北7纵队20旅58团战士,中共党员,1947年6月牺牲于静海县。
朱彦章,1922年生,1947年参军,华北2纵队5旅15团战士,同年6月牺牲于山西寿阳县。
张升,1924年生,1945年9月参军,冀中军区24团战士,1947年7月牺牲于新安县(或安新县)。
崔树兰,1926年生,1946年10月参军,华北8纵队22旅64团战士,1947年12月牺牲于霸县。
张德,1927年生,1945年11月参军,华北7纵队19旅55团战士(班长),中共党员,1948年5月牺牲于徐水县。
注:①张德烈士为笔者伯父。②参考资料为《大城县地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