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老庄聊薪水>右上角···>设为星标⭐
秋日光影
1995年,当全国职工欢天喜地迎接双休制时,某三甲医院护士长在值班日志上写道:"今日抢救3人,写病历到凌晨,明日继续早班。"
双休制已经三十年了。
在手术室彻夜长明的灯光下,在急诊科永不关闭的自动门前,仍然有无数一线医护人员没有双休,大部分单休,甚至没有休息。
01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写"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这本是古代缺医少药时的悲壮。
可如今在CT机与智能药房的环绕中,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的排班表上,赫然标注着"本月夜班10次,备班15天"。
更可笑的是,行政楼每周五下午准时响起的下班音乐《回家》,总能让刚下手术的医生想起:原来今天又是星期五。
武汉某医院护士小林在微博晒出对比图:左边是行政人员"朝九晚五+双休"的工会春游照,右边是自己"白连夜连白"后浮肿的脸。
配文"同院不同命"引发广大医护共鸣。
有网友吐槽:"这就像《西游记》里,取经的永远在降妖,天庭的永远在开蟠桃会。"
02
某医院员工吐槽说:他们医院行政科室常年包揽绩效前三,而急诊科、ICU等生死场竟徘徊在中下游。
知情人士透露,某院行政科长绩效拿的是临床的2-3倍。
难怪有医生自嘲:"我们开的是治病救人的方子,他们开的是分配资源的方子。"
这种"脑体倒挂"让人想起《红楼梦》里的荒诞怪像:大观园里种花的婆子月钱二两,而给黛玉配药的王太医诊金才五百文。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只不过如今掌握"分例钱"权力的,从贾府管家变成了医院行政。
03
据《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三级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1.05小时,二级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1.13小时。
另外2021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等的调查显示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约为5.77天。
《羊城晚报》2024年的调查显示41.68%的医务人员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有15.03%的医务人员每天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2个小时。
某次医疗界内部论坛上,有院长坦言:"不是不想给医护放假,是放开休假比放开编制限制难十倍。"
这让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只不过医护推的不是巨石,而是永远处理不完的病历大山。
更奇葩的是社会认知。
当互联网企业"996"被千夫所指时,医护"007"却被冠以"白衣天使"的圣光。
就像《巴黎圣母院》里把埃斯梅拉达送上火刑架的群众,我们一边享受医疗服务的温暖,一边用道德绑架将医护钉在奉献的十字架上。
04
佛经说"众生平等",可医护的排班表上分明写着"众生需要,你就得在"。
郑州某医院呼吸科主任的故事令人心酸:疫情期间连续值守43天,女儿微信问他"爸爸你是不是不要我了",这个抢救过无数危重患者的男人,对着手机哭得像个孩子。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医疗市场化浪潮中正被扭曲为"总是加班,常常代班,有时休息"。
当杭州某医院给行政楼安装人脸识别考勤机时,临床科室的医生苦笑:"我们倒是想要个下班识别系统。"
05
三十年前的双休制本是为解放生产力,而今医疗系统却陷入"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怪圈。
不过也已有强制休假相关举措,如《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就提出了“强制休假”制度。
这不就充分体现了对劳动者包括医护人员健康权益的关注。
希望各地能纷纷效仿……
06
当我们赞美"累倒在手术室"的新闻时,是否在默许制度缺陷?
敦煌壁画中医护形象的慈悲祥和,不该成为现实中医护憔悴面容的对比组。
或许该重温《黄帝内经》的智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这对患者和医者同样重要。
后疫情时代的医院走廊里,仍在上演着比电视剧更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
只是当我们为"生命守护者"鼓掌时,是否想过:守护者也需要被守护?
让双休制真正落地医疗系统,不是施舍,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如果疲惫的双手再也握不稳手术刀,那倦极的心灵自然也给不出真正的微笑。
感谢阅读,点个“❤️”祝您健康开心~
END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