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老庄聊薪水>右上角···>设为星标⭐
秋日光影
在杭州市财政局干了十年的老李,办公室里常年备着行军床。
经他手的民生项目预算从没出过差错,连续五年考核优秀。
可每次提拔副处级,名单上总没他名字。
去年他带的徒弟小王,工作刚满三年,却突然成了他领导。
这事儿在单位传开,大伙儿表面不说,背地里都在传小王是某位副市长的远房亲戚。
这种现象说真的还挺多的。
2023年中央党校发布的《干部选拔任用调研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2万名公务员中,63%的人认为"业务能力不是晋升首要因素",这个数据比2018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
一、体制里的"游戏规则"
干部选拔就像考大学,明面上看的是分数(政绩),但总有看不见的"附加分"。
中央2019年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白纸黑字写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到了市县一级,执行起来就变味了。
北方某农业县的真实案例最能说明问题。
农业局技术科张科长是省里挂了号的育种专家,带着团队研发的新品种让全县玉米亩产提高20%。
可当副局长位置空出来时,上位的却是管后勤的办公室主任(局长的高中同桌)。
这事被省巡视组发现后写进通报,成了当年全省作风建设典型案例。
现在干部提拔讲究"两个过半":民主推荐得票过半、党组会议赞成票过半。
但实际操作中,某地级市组织部干部透露,领导在会前"统一思想"的情况仍存在。
就像打牌,明面上大家按规则出牌,暗地里早就摸清了对方的底牌。
二、能干的人卡在哪了?
科技部某研究所的赵研究员吃过闷亏。
他牵头研发的检测设备打破国外垄断,可评正高职称时,输给了整天陪领导打球的同事。
所里流传的潜规则是:重点项目要给领导留"冠名权",论文署名得讲究"排序艺术"。
老赵偏不信邪,结果吃了三年"闭门羹"。
疫情防控期间的真事更让人心寒。
某市疾控中心王医生带着团队三天三夜没合眼,搞出全省首个流调数据模型。
结果疫情结束后,省里来的表彰名单上,头功却是某领导刚毕业的侄子,人家在指挥部端了三个月茶倒水。
招商系统的例子最实在。
苏州工业园曾有个招商能手,年年引进外资全市第一,就因不肯陪客商喝酒,被调去管档案。
接手的"关系户"搞砸了两个大项目,最后拍拍屁股调走了,烂摊子还得他来收拾。
三、破局曙光在哪里?
浙江的"赛马机制"让人眼前一亮。
2022年浙江某市搞了个"项目擂台",38个乡镇长公开比拼招商实绩。
某区有个没背景的80后副镇长,靠引进两个智能制造项目直接提拔为常务副区长。
现在全省推广的"揭榜挂帅",就是让能人自己揭任务书,完成好了直接晋升。
广东的"阳光评议"更透明。
省直机关开发了个考核系统,每个人的工作成果、项目贡献、群众评分都晒在网上。
省财政厅有个老科员,靠帮二十多个贫困县理清账目,系统积分冲到全厅前三,去年破格提了副处长。
最让人欣慰的是年轻干部观念在变。
上海某街道办的95后选调生说得实在:"现在领导也怕出事,与其提拔个草包背锅,不如用真能干的。"
去年他们街道提的四个中层,三个都是没背景的业务骨干。
结语
2023年中央巡视组晒出的整改清单显示,25个省区市整改"任人唯亲"问题追责1368人。
随着"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落地,广东、浙江等地已有79名厅局级干部因不作为被降职。
就像种地,土壤改良要时间,但好苗子总能在夹缝中冒头。
在山东某县住建局,人称"老黄牛"的刘工最近刚提了总工程师。
他花了八年时间跑遍全县危房,自编的《农房安全手册》被住建部推广。
这次提拔,是县委书记在暗访时从村民嘴里听到他的故事。
看来风向真的在变,只是变得不像我们期待得那么快。
感谢阅读,点个“❤️”祝您健康开心~
END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