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手术26年后死亡,医院赔偿151万!

职场   2025-02-05 16:42   福建  

点击上方蓝字老庄聊薪水>右上角···>设为星标⭐


秋日光影


事件始末


1993年3月,河南焦作的李明因外伤切除了脾脏,手术中输血救回一命。


谁也没想到,这次输血会在26年后掀起风波。


2018年,李明确诊丙肝肝硬化,一年后去世。


家属认定是当年输血感染,将医院告上法庭。


医院反驳称丙肝有多种传播途径,双方僵持不下。


司法鉴定机构因年代久远、记录缺失放弃鉴定。


最终法院依据"医院无法自证清白"的规则,判决医院赔偿151万元。


这场横跨二十六年的纠纷,最终在“无法自证清白”这几个字中落下帷幕。



时间:医学鉴定最大的敌人


二十六年的间隔,让这起案件像一部被删减的电影。


1993年我国尚未普及丙肝病毒检测,当年的献血记录也未完整保存。


医学界直到1993年底才确认丙肝病毒存在,国内血站1994年才开始筛查。


李明输血时,医院即便严格操作,也可能漏检病毒。


这种"先天缺陷"让现代技术束手无策。


就像试图用今天的指纹技术破解二十年前的悬案,现场早已面目全非。


鉴定机构终止鉴定,本质上是对科学严谨性的维护,没有可靠数据支撑的结论,反而可能误导司法。




法律天平的特殊倾斜


当医学无法给出答案,法律选择了"程序正义"。


根据《民法典》,医院需要自证两点:


所用血液合格,且输血与患病无关。


面对二十六年前的医疗档案,医院拿不出原始献血记录、操作流程证明,相当于在考场上交白卷。


这种"举证责任倒置"虽然看似严苛,但确实是对弱势患者的保护。


普通人难以获取专业医疗证据,若要求患者证明二十多年前的感染途径,无异于让其大海捞针。


法院的判决传递明确信号:医疗机构必须为历史医疗行为存档备查,这是治病救人之外的法定责任。




医学不确定性与司法推定的碰撞


此案最值得深思的,是科学模糊地带的法律应对。


丙肝潜伏期可达20年,传播途径包含输血、性接触、纹身等。


法院判决并非认定"必定是输血导致",而是基于三个事实逻辑链:


患者术后无其他高危行为、排除家族传染可能、医院无法证明血液安全。


这种"高度可能性"判断,体现了司法的务实智慧。


在真相难以还原时,选择最合理的解释来定分止争。


就像考古学家根据残片复原陶罐,虽不能百分百还原,但符合现有证据链的结论,就是相对公正的选择。




判决背后的社会警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压在了151万元赔偿金上。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医疗体系正经历血站改制阵痛期。


1998年《献血法》实施前,有偿献血、检测技术落后等问题确实存在。


本案显然照见了那个特殊时期医疗规范的空缺。


判决给医疗机构两点忠告:


既要完善当代医疗档案管理,也要正视历史遗留问题。


建议医院建立"病史追溯机制",对接受过早期输血、器官移植的患者进行定期追踪。


这不但能规避法律风险,更是对生命的持续负责。




科技给出的未来答案


此案暴露的医疗记录断层,正在被新技术填补。


区块链存证、电子病历云存储等技术,让现在的医疗行为都将在数字世界留下永久印记。


2019年国家推行电子健康卡,患者就诊记录实现全国联网。


未来再出现类似纠纷,调取三十年前的医疗数据可能只需几分钟。


医学的进步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建立让每段医疗行为都能经受时间检验的机制。


当法律与科技共同编织起防护网,才能避免生命成为时光流逝的牺牲品。

感谢阅读,点个“❤️”祝您健康开心~

END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老庄聊薪水
时政热点思考、体制政策解读、薪资待遇分享,帮助大家消除信息差。投稿发文会有1-2天的延迟,请见谅。(私信发消息点击“我要投稿”,进入小程序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