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老庄聊薪水>右上角···>设为星标⭐
秋日光影
凌晨三点,心电监护仪的蜂鸣声里,我盯着电脑屏幕上"待办事项"里标红的23条医嘱,突然听到隔壁诊室传来熟悉的哀嚎:"老子明天就辞职回老家种地!"
这是本月第7次听见老张的"辞职宣言"。
这个号称要"彻底躺平"的急诊科副主任,上个月刚因为连续工作36小时晕倒在抢救室,醒来的第一句话是:"13床的血气分析出来了吗?"
所谓"躺平",
在医疗圈早就是个病态现象。
那些天天把"躺平"挂在嘴边的白大褂,往往是在门诊接诊量突破三位数时还能准确背出最新版诊疗指南的卷王。
卫健委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三级医院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长58.6小时,超过法定标准46%,这还不算随时待命的线上问诊和半夜会诊。
朋友总问我:"你们医生现在怎么也流行丧文化?"
他们不知道,当规培生小王一边啃着冷掉的盒饭一边在朋友圈发"好想躺平"时,手里还攥着5份没写完的病历;
当产科林医生在科室群刷"躺平表情包"的下一秒,已经冲进产房处理脐带脱垂。
这种讽刺的反差,就像ICU的心肺复苏仪:
嘴上喊着要停机,身体却很诚实地维持着每分钟100-120次的按压节奏。
某天夜班,我亲眼见证了一场行为艺术:
三位不同科室的医生在护士站相遇,不约而同掏出手机刷起"医学生躺平指南"短视频,背景音却是此起彼伏的呼叫铃和家属的催促声。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现代医生的"躺平文学",本质上是对抗职业耗竭的防沉迷系统。
就像被削了七百次的铅笔,越是叫嚷着要折断,越是证明芯还没断。
病态现象的背后也有数据说明。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近五年医生猝死案例中,82.6%发生在宣称要"注意休息"的群体中。
这种集体性的言行分裂,不就像是被过度拉伸的橡皮筋吗?
表面嚷着要松弛,内里却绷得更紧。
当"躺平"成为医疗圈的新型社交货币,或许正暴露出现代医学的荒谬:我们治愈他人,却治愈不了自己。
值得玩味的是,
这种"虚假躺平"现象正在重塑医患关系。
某三甲医院的调查显示,67.3%的患者认为"爱吐槽的医生更有人情味",这与传统认知中医生应有的"神圣形象"形成微妙对冲。
当90后医生们开始在抖音用段子重建职业崇高性,他们意外发现了通往患者理解的捷径。
也就是,会抱怨空调太冷的医生,总比冷冰冰念教科书的那位更像个活人。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
这种集体焦虑或许孕育着变革的契机。
广东省某医院试点"强制离线制度",要求医生每月至少完整休息2天,结果医疗差错率下降18%。
这让人想起撒拉纳克湖畔的铭文:"医学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或许真正的"躺平",不是放弃责任,而是重建一个允许医生合理喘息的医疗生态。
所以下次再听见同事嚷嚷要辞职送外卖,别急着安慰。
给他递杯咖啡,顺手把最新版的《临床路径》拍在他面前。
因为,会抱怨的医生就像持续运转的除颤仪,只要还在骂骂咧咧,就说明那颗医者仁心,依然在强有力地跳动。
(源:某医生)
感谢阅读,点个“❤️”祝您健康开心~
END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