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开农家乐,谁出的“馊主意”?

学术   2024-09-21 23:28   湖南  

中秋回老家过节,我们的村子在山区,距离镇上半小时车程,距离县城两个小时车程,乡镇不大,县城很小。

劳动力的流失在中部地区很明显。

村子的户籍人口超过两千人,常住人口却连一千人都不到,且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四五十岁的劳动力就算是年轻人了。

因为我有体制内工作经验,所以老家的亲戚们总爱向我打听一些关系政策的事,这次他们告诉我村里开了一间农家乐,就在村委会旁边,开业那天乡镇书记都去了,很是热闹。

他们问我,村里开农家乐是不是要搞旅游开发?

我被问的一头雾水,看到他们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样子,甚至把旅游开发传的有模有样,实在不忍心浇灭他们的热情。

虽然我不知道上级是不是有发展旅游业的想法,但我十分清楚,老家根本没有什么旅游资源可供开发,即没有独特的地理景观,也没有深厚的人文历史。

和绝大多数农村一样,它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出类似的地方,在这里发展旅游明显是不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县乡基层,动不动就大谈旅游产业,每个地方都要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插一脚,仿佛不搞文旅就要落后一样。

而实际上真正能发展旅游业的地方并不多,市场经济发展了四十多年,有旅游价值的地方早就被开发了。

如今,连村委会都开始谈文旅融合了,岂不是咄咄怪事?

村里开农家乐,其实我早就知道了,乡镇副书记曾是我的同事,开业期间他在朋友圈发了多条信息,我没有发表评论,默默关注着,他转发的那些文章总是透露出浓浓的“假味”。

由于基层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离实际,老百姓们根本不理解村里为什么要开农家乐(他们的说法是开馆子),一些人以为要搞旅游开发,于是四处打听消息,也想开个馆子分一杯羹。

还有一些人悄悄在背后说,农家乐是村书记为了讨好镇长、书记和县领导准备的,专门用来接待喝酒的地方。

搞旅游开发完全是谣言,前面说了,村里无任何开发价值。

搞接待也不可信,相关规定早已修订,村级层面无特殊情况,一般不承担接待任务,当然,乡镇干部来村工作,村干部私下里招待吃顿饭也不违规。

但是,大张旗鼓的接待不可能存在,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以农家乐的名义专门接待领导,位置还在村委会旁边,如果被哪个村民拍了视频发到网上,马上就是新闻事件,谁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呢?

就算有这种接待的地方,领导们也是不敢去吃的,那比鸿门宴的危险系数还要高。

更重要的是,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哪个村委会有闲钱去开个农家乐专门搞接待呢?

所以,传闻农家乐是为了讨好领导之用,完全是无稽之谈,但并不排除某些领导会以其他名义在农家乐里用餐,如果有,那一定很隐蔽。

村民们的眼界毕竟有限,他们不知道办农家乐是为了落实一项工作——村集体经济。

许多人会无比好奇,集体时代早在四十多年前就结束了,现在怎么又出现集体了呢?

我第一次看村集体经济时也完全不理解,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在推崇集体经济?

但我的疑惑并没有得到答复,也无法在相关文件中找到答案,甚至连村集体经济到底是什么意思,也没有任何人、任何文件作过解释。

那一年(应该快十年了),县委组织部下发的文件要求,每个村的村集体经济规模至少要达到5万元(账上流水),而实际情况却是全县200多个村(社区),据我所知没有一个有村集体经济。

备注:村集体经济的意思大致是村委会有产业,这个产业是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受益,可以是养殖场、种植场等农业产业,也可以是罐头厂、建材厂等工厂。

当时我无比的担忧,因为县委组织部要求5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指标12月底前必须完全,而收到文件时已经是8月中旬了。

结果证明我的担忧是完全多余的,县财政调拨了1000多万专项资金,这笔钱被分成200多份,一个月内分别在200多个村(社区)的账户上过了一遍,最后又回到县财政局。

到了12月底检查的时候,每个村都备好了5万元的入账凭证,但谁也没见过这笔钱,村民们就更不知道了。

后来,5万元的指标不断提高,去年听说已经是20万元了,不到十年,经济规模翻了四倍,少数村甚至超过50万元,增长超过十倍,简直是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我国的GDP为641281亿人民币,2024年为1210207亿元人民币,十年增量未达到一倍。

可见,村集体经济增速相当快,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

本以为有县财政兜底,目标定再高也无所谓,就好比是在玩一种数字游戏,但后来的检查部门不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县财政也没有那么多余额来充当流水账。

为了完成村集体经济的增长任务,乡村干部们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建立一个空壳企业,然后自己找钱过流水,村干部富裕的就自己充进去再取来,不富裕的就只能去借,有的村子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去借贷款。

到后来,领导不再满足于空壳企业,他们想要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于是完成任务的办法又有了改进。

比如,有的村子建了养殖场,去年羊圈里是100只羊,今年羊圈里还是100只羊,但对外宣称中间卖了100只羊,毛收入超过20万元。

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壮大村集体经济渐渐变成了猫捉老鼠,以前过流水充钱可以马上取出来,现在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取,而且手续极其复杂,资金被套牢,必然就会产生损失,谁也不愿意吃亏“做公益”。

于是,很多人都选择了借贷款,养殖场的实际收入就用来还银行贷款的利息,对外宣传是村集体经济规模已经超过20万元,实际上是白忙活一场,一分钱也没赚到。

也有人想到其他办法,比如开饭店,可荒郊野岭的饭店又有谁会去吃呢?

期望外地人专门跑来吃一顿饭,这不现实;鼓励村里的大爷大妈自掏腰包来改善生活,这也不现实。

我们村里的农家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我当然希望农家乐的生意好,可这种想法更加的不现实,连我自己都不愿意去,好不容易回一次老家,难不成还带着一群农民亲戚去吃顿农家乐?

这是纯纯的冤大头才会做的事。

农家乐开在那里,有没有客人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村集体经济疯狂增长的依托,肩负着完成年度目标的重任,生意如何全凭负责人说了算。

尽管很多所谓的村集体产业并未实际运作,更谈不上盈利,但经过有关部门统计汇总后,账面数据就会变得非常漂亮,在县委经济工作会上,县委书记可以慷慨激昂的说出我县村集体经济年度增长超过300%,总体规模突破5000万元等等。

如果是真的,他的政绩足以写进县志,基层财政紧张的困境也能迎刃而解,但谁会信呢?

至今我也不明白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模式根本经不起市场的考验,早就被历史证明过了。

更不明白为什么要每个村都无差别的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仅要求全覆盖,而且在年初就定好了指标,必须年年增长,且增长速度还远高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几乎是成倍的增长。

而现实却是,劳动力的流失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村子走向消亡,有些偏远的自然寨已经没有常住人口了。

一边是红红火火的村集体经济,一边冷冷清清的农村现状,如此矛盾的场景就这么真实的上演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反差还会越来越大。

比如,村集体经济规模超过百万,而常住人口中劳动力都不足百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因地制宜这四个字已消失在领导的讲话和各类文件中,甚至连结合实际这样的表述都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搞变通、一盘棋等等。

看似一碗水端平,实则却脱离了实际,因为有些村子并不适合发展村集体经济,有些地方没有条件谈文旅,而且并不是少数。

不可否认,村集体经济确实是条好路子,但前提是必须有竞争优势。

比如,某个城郊村,因为有区位优势,就大规模种植蔬菜,和城里的各大商超、农贸市场签订了合同,村委会为了规范经营,整合所有种植户,成立了合作社,相关产业越来越红火。

城郊村是个成功的案例,但它的成功模式不能照搬,因为它是依赖区位优势取得的成功,而其他村子没有相同的优势,就算别的村也取得了成功,那必然会抢走城郊村的生意,这种内卷式的发展,站在县、地级市的高度没有意义。

有时候,我们好像忘记了成功经验,比如,任何扶持政策的成功都应讲究因地制宜,而不是市里原文转发省里的指示,县里原文转发市里的要求,没有了个性化创新发展,不可能成功。

有时候,我们的格局又太小了,难道每个村子都要发展集体经济不可吗?年轻人们在大城市安居乐业有什么不好呢?

到哪里都是建设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不能只盯着农村的一亩三分地,有能力的人要走出去,到更高的平台去,实现更大的价值。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客观规律,在偏远农村出现农家乐这种荒唐事,就是干预过多的结果。

现在的基层领导们总是担心,赚钱好路子摆在那里没人去做,还苦口婆心的劝老百姓赶紧去做马上就致富。

真能赚钱,自然有人去做,而且效率更高,做的更好。

更多原创内容,请关注——


不才区区
为众人抱薪者,为自由开路者,于无声处听惊雷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