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冬季第六个节气。每年1月19-21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2025年的大寒交节时间为1月20日 03:59:52 ,甲辰年腊月廿一。大寒的含义,是天气寒冷达到极致。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节气结束,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迎来了新一轮节气交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大寒,十二月中。解见前。”即解释小寒时所说:“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月中大寒节气到来,寒冷的程度亦由小而大。《群芳谱》云:“小寒后十五日,斗柄指丑,为大寒,十二月中时已二阳,而寒威更甚者闭藏,不甚则发泄不盛,所以启三阳之泰,此造化之微权也。”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冬至一阳初生;大寒一阳两阴,重复一次,则为二阳;到了正月为则为三阳,正月为泰卦,故曰“启三阳之泰”,成语“三阳开泰”即从此而来。《群芳谱》的意思是,大寒节气为二阳之时,只有寒冷达到极致,把阴气全部发泄出去,才能开启三阳之泰,迎接春天的到来。《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自十一月一日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存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说寒气要出尽,所以天气极其寒冷,谓之大寒。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冬至之后数九,大寒大约在“四九”之初。俗语云:“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大寒时节,寒潮频频南下,导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是一年之中气温最低的时段。并且由于气温低,地面积雪不化,全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一派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俗语云:“大寒大寒,抱成一团”,说明其寒冷的程度。但大寒后期即进入“五九”,“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天气开始变暖了。所以如果按节气延续15天的平均气温计算,大寒反而比小寒高。如果看最低气温,则有些年份落在小寒节气内(一般在后半段),有些年份落在大寒节气内(一般在前半段)。
大寒有三侯。“初候,鸡乳育也。”说的是大寒节气到来,阳气达到一定程度,母鸡开始产蛋并孵小鸡。“二候,征鸟厉疾。”“征,伐也,杀伐之鸟,乃鹰隼之属。”鹰隼等猛禽正是捕捉能力强的时候,在空中盘旋寻觅猎物,一旦发现,则极快地俯冲下去捕捉。“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尽管大寒节气已属二阳之时,但依周易卦象,阳气依然小于阴气(阳二阴四),故天气极寒,水面的冰被冻的结结实实,连中间部分都冻实了,即“腹坚”。《群芳谱》对此的解释是:“腹,内也。”“冰彻,上下皆凝,故曰腹坚。”由于天气太冷,水面从上到下都冻实了。实际上,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大寒节气,冰的厚度可达数米,较浅的河流、湖泊一冻到底,可谓“腹坚”。
季节交替,有寒有暖,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冬天寒冷,而越冬作物小麦、油菜等在这段时间内正需要低温,否则无法保持正常生长发育。而且寒潮带来的低温天气还可以杀死潜伏在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至少抑制它们的生长,能够减轻来年虫、病对农作物的危害。资料显示,每当厚厚的大雪覆盖田野,第二年的农药施用量可以减少50%以上。农谚云:“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大寒白雪定丰年”“大寒三白宜菜麦”“大寒不寒不冻,来年一定虫多”。当然,大寒节气,天寒地冻,要防止极端寒冷气候对农作物的伤害,养殖场还要适当为畜舍加温,防止牲畜被冻伤。“大寒大寒,防风御寒”。
“大寒大寒,准备过年”。正常年份下,大寒节气之后,农历年只剩下最后的半个月了,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因此,在剩下的日子里,准备过年是农家最重要的活动。旧时大寒节气,人们争相到集市上购买芝麻秸秆,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口彩,除夕之夜,便把芝麻秸秆放在庭院中让孩童踩碎,寓意“岁岁平安”。当然,写春联、购买鞭炮、为孩子做(买)新衣服、准备各种祭祀用品,杀猪宰羊、准备年货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的农村,基本上大寒节气一过,浓浓的年味就出来了。有一首《腊月歌》总结了大寒节气之后的各项活动:“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基本上概括了从大寒节气到来到除夕之间农家要做的事项。看来都很重要,一样都不能少。
从大寒到除夕,最重要的活动有三项。
一是祭尾牙。“牙”是中国民间(尤其是闽南地区)祭拜土地公的仪式。传统习俗中,农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农人都必须准备一些三牲四果、香枝与纸钱等,祭拜土地公,在牲礼中必不可少的是一只用雄鸡煮熟做成的白斩鸡,象征着红红火火、风调雨顺、生意兴隆。而祭拜后的菜肴可以给家人或伙计食用,称“打牙祭”。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是老百姓的守护神,在诸神中和老百姓距离最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到附近的土地庙祭拜土地公公。可见,信奉土地公公属于民间信仰。祈求风调雨顺、生意兴隆、升官发财,就连生病也要祈求土地公公帮忙治好。土地公公属于生活在老百姓中间的小神,最了解民间疾苦。《西游记》中,孙悟空每当要了解妖怪的出处时,就把土地公公请出来,而后者都能够说的一清二楚。在台湾,每个村都有很多土地公庙,故有“田头田尾土地公”之说。在每月两次的祭拜中,一年之中有三次是最重要的,一次是农历二月初二,土地公公的生日,闽南一带农家一般在这天举行“春祭”,祈求未来的一年五谷丰登,称为“头牙”;第二次是中秋节第二天的八月十六日,庄稼基本收获完毕,这次祭拜主要是感谢土地公赐予的好收成,称为“秋祭”;第三次是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之中最后一次祭拜,称为“祭尾牙”,这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祭拜,不仅祭品多,而且一定要有白斩鸡。闽南一带做生意的比较多,一般在春天开工前后的二月二宴请员工一次,十二月十六日放年假前宴请一次,祭拜完的物品一般会端上桌和其他菜肴一起食用。俗语云:“吃头牙粘嘴须,吃尾牙面忧忧”,头牙宴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大家都有工作,有钱可赚,吃的高兴。而吃尾牙则不同,如果老板有意解雇哪位员工,则在“祭尾牙”的宴席上把白斩鸡的鸡头对着他,春节过后这位员工自然就不会再来上班了,故“面忧忧”,心中忐忑不安。如果不打算解雇任何人,则老板会把鸡头对着自己,这样皆大欢喜,大家兴高采烈地吃饭,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连北方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在十二月十六日组织员工聚餐,当然在聚餐时开除员工的旧习慢慢淡去了,主要是辛苦一年了,老板出面感谢大家。有的家庭也聚餐,感谢家庭成员一年来的辛苦。不管家庭宴,还是公司宴,都称“尾牙宴”,一般都吃春饼(闽南一带称“润饼”),以饼皮包着各种各样的荤素菜肴,如豆芽菜、韭菜、笋丝、蛋丝、香菜、香肠、五花肉等,各地不完全相同,但品种、花样繁多,有迎春的喜庆之意。
二是小年。这是相对于大年(春节)而言的,又称小岁、小年夜。部分地区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南方地区一般在腊月二十四日。东汉《四民月令》记载:“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一般而言,小年只在家中过,不用外出拜贺长辈,“礼止门内”。小年有很多习俗,当然各地差异较大。但有几项是南方北方共同的习俗,如腊月扫尘,这是为过年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一般进入腊月就开始清扫房屋、洗衣物等,但自有小年之称的二十三起,由于一脚已经踏进了新年,故大扫除就正式开始了,民间有“二十四,扫房子”之说。有的地方也把从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称为“扫尘日”,这期间的扫尘又称为“扫年”。不光扫房子和院子,连人也要“打扫”。旧时北方农村,整个冬天都没有洗澡的条件,但到了小年之后,无论如何也要洗一次澡准备过年。条件好的到街上的澡堂子洗一洗,条件差的也要烧上一大锅热水,全家人轮流洗浴,不光洗澡,还要理发,因为民间有正月里不理发的习俗,还有的地方说正月里理发会死舅舅,所以赶在春节前一定要理个发。“有钱没钱,理发过年”。尤其是小孩子,洗过澡的小脸红扑扑的,加上新理的发,穿上新衣服,过年的气象就出来了。当然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大部分农村每天都可以洗澡,但小年往后扫房子、洗衣服的习俗依然存在。北方一些地方,至今还有小年还有结婚的习俗,人们认为,小年那天,诸神就开始上天了,人间可以百无禁忌,结婚不用挑日子,哪天都可以。所以从小年那天起,农村结婚的比较多。
小年当天最重要的活动是祭拜灶神,亦称灶君,民间称“灶王爷”,故小年亦称祭灶节。俗语云:“二十三,祭灶官”。中华民族先民祭祀灶君的习俗可能很早就有了,早在先秦时期,祭灶就被列为民间“五祀”之一(祀灶、祀门、祀行、祀户、祀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祭品丰盛,表现为人们对于为自己提供了一年食物的灶的感谢和崇敬,带有原始拜物教的痕迹。“民以食为先”,可能最初就是这种朴素的情感,后来慢慢转化为把灶当作神来祭祀。《论语》曰:“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就谈到了灶及其与“奥”的关系。对此,《朱子集注》解释为:“王孙贾,卫大夫。媚,亲顺也。室西南隅为奥。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祀灶,则设主于灶陉,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朱子说的清楚,奥是古时房子西南角的位置,正房即北房为正南向,为周易八卦的坤位,代表大地,坤位在五行中居中,故为尊贵之位。故“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王孙贾是卫国的权臣,位置仅次于国君,他拿当时的一句俗语问孔子,意思是孔子到了卫国应该和像他这样的权臣交结,孔子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不是这样的,如果违背了天理,那就连祭祀的机会都没有了。间接表明了态度。我的大学同学、著名《论语》专家王蔚的解释是:无论是拜奥、还是拜灶,主要是要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拜神的目的是对上天表达尊敬,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亵渎神。孔子的回答表明自己的态度,拒绝与王孙贾接近,更不会向其献谄。真是高手对阵,不用出手,但剑气四射。
实际上,先民对于神的崇拜来源对物的依赖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很可能正是对灶台这个“物”的崇拜才演化出许多传说。如《淮南子》云:“皇帝作灶,死为灶神。”传说灶是皇帝发明的,所以死后成为灶神。《周礼》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祝融,本名重黎,号赤帝,古时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据《山海经》记载,祝融传下火种,教人们用火。祝融是早期人类自然崇拜日(伏羲氏)、月(女娲氏)、水(共工氏)、火(祝融)四大氏族之一。祝融死后被尊为火神,灶用火,因此祝融又被尊为灶神。《三国演义》中唯一上阵打仗的女性就是南蛮王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该书第90回介绍:“乃祝融氏之后;善使飞刀,百发百中。”“背插五口飞刀,手挺丈八长标,坐下卷毛赤兔马。”但在书中并没有使用火攻,很是奇怪。大约诸葛亮是当世火攻高手,别人在他面前断不敢使用此计。除了皇帝和祝融,灶君其人还有其他说法。但不管是谁,有了这个责任,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都是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所看到的人间的情况的,包括善的方面,也包括恶的方面。玉帝根据灶君汇报的情况决定对这个家庭给予奖励或者惩罚。人们担心灶神说坏话而受到惩罚,于是在这一天祭祀,既有感谢他一年来的辛劳,也有希望他多说好话的意思。祭祀时,在灶龛两侧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也有下联为“回宫降吉祥”的,横批为“一家之主”。尊称为一家之主,大约就不会说家人的坏话了。俗语云:“二十三,糖瓜粘”,为了防止灶君软硬不吃,人们往往在二十三那一天熬上一大锅糖,即关东糖,灶君吃了甜的,就只会说好话了;也有用粘粘的糖把灶君的嘴粘住,使他说不出话的意思。也有的地方祭祀使放上一大杯酒,目的是让灶君喝醉了说不出话。看来人类的确在过去的一年内做过不少坏事,否则不至于这么不择手段。中国自古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祭祀灶君面对的不是灶台,而是灶台上方贴着的灶王爷画像,大多还贴有灶王奶奶,以便使灶王爷不至于寂寞。被烟火熏了一年的画像,已经变得黢黑发亮,祭祀结束后把画像揭下,连同用稻草专为灶神扎的草马一同烧掉,烧的时候嘴里还念叨着:“上天言好事”等,再次嘱咐,防止说坏话。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到了大年三十再将一幅新的灶神画像请回贴上。寓意灶王爷回家过年,届时要举行“接灶”仪式,当然很简单,大多是点点香烛而已。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由于没有灶王爷监督,人们开始放纵起来,酗酒赌博,放浪形骸,待大年三十请回灶王像,人们又开会规矩起来了。
各地不让灶王爷说话的手段不完全一样,在鲁迅《送灶日漫笔》中,浙江绍兴用的是“胶牙饧”。“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先生还著有五言诗《庚子送灶即事》。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诗中的“黄羊”,出自《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因至孝并有仁恩,灶神因此显形,阴杀黄羊以祭之,后来成为巨富。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当然主要限于江浙等比较富裕地区。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活动作了极其幽默、生动的描写。尤其是最后一句“乞取利市归来分”,让人忍俊不住,这是明显要贿赂灶王爷的意思啊。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三是除夕。每年腊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为除夕。春节是一年之始,而除夕是一年之终。除夕与第二天的春节合在一起,就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过年。但这两个节日毕竟一个年尾,一个年头,我们在这农历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文章里介绍最后一个节日。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除,即去除;夕,指夜晚,意指辞旧迎新。在民间,关于除夕还有一些传说,有的说“夕”为疾病,到新年第一天早上就不来了,所以全家人在三十日夜晚要一直守到天亮;有的说“夕”是恶魔或者鬼怪,听到新年的鞭炮声就会被吓走,所以要守到子时以后开始放鞭炮。总之,在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大家都恋恋不舍地守在火盆旁边,一直到新年第一天的来临,即“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的诗描写了宋代家庭守岁的情景。
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表达了这个千古一帝对冬去春来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
唐 李世民
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
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
除夕晚上的最后一餐饭叫“年夜饭”,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顿饭,饭的主食,南方一般为米饭,北方一般为饺子,当然会有很多菜肴,其中最重要的菜就是鱼,一般只看不吃或者不能吃完,取“年年有余”之口彩。有的地方还要有韭菜,取“长久”之意。一般北方会有肉丸,南方有鱼丸,取“团团圆圆”之意。做好年夜饭后要先祭祖,让祖先感受到过年的欢乐。
除夕当天,大江南北都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特点是对仗、工整、寓意吉祥,抒发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愿望。春联有多种形式,如门心、框对、春条、斗方等。“门心”一般贴于门板上半部分的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即普通对联,又叫“对子”,门框上方的门楣上一般还要有一横批;“春条”是在窄长的纸条上写的吉祥语句,一般根据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水缸、影壁上面。写春联的纸多为红纸。除了写春联外,还要写福字,福字有大有小,一般贴在春联的上方,也可以单独贴在墙壁、树木、家具上面。
春联来源于桃符,传说中神荼(shēnshū)、郁垒(yùlǜ)两个神人善于捉鬼,而旧时人们是害怕鬼魅的,于是就把这两尊神的样子刻在桃木版上分别挂在门的两边,称“桃符”。《山海经·海外经》云:“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朔。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
唐朝以后变成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位将军。据《西游记》第十回记载,泾河龙王犯了天条(多下了几滴雨),玉帝指派魏征斩杀他,龙王求唐太宗李世民以下棋为由缠住魏征,使其不能斩杀自己,但魏征在下棋间打了一个盹,梦中斩龙,龙王责怪李世民不讲信用,每到夜间就来骚扰他,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位将军自愿夜间在李的寝宫前站岗,龙王害怕,此后再不来骚扰。李世民请来丹青高手把两位将军的像画下来贴在门的两旁,也能起到震慑龙王的作用。书中有诗赞曰:
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鳞。护心宝镜幌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电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
此后,老百姓也争相购买二位将军的画像作为慑鬼辟邪之用,桃符于是改为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正是由于这个传说,尉迟敬德的家乡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被称为“门神之乡”,每年举办“门神文化节”,开发门神文创产品。2010年8月,平鲁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门神文化之乡”和“中国门神文化研究基地”。
公元965年春节,五代十国之一的后蜀皇帝孟昶令学士题写桃符于寝门,但嫌其非工,于是自命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开启了贺春由桃符变为春联的历史。正在这一年,后蜀被宋所灭。自宋代以来,写春联就成为中国人过春节不可缺少的内容。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记载了千户万户贴春联的景象。
歌剧《白毛女》中就有杨白劳和喜儿贴门神的片段,反映了北方地区的民俗。下文中的“杨”指杨白劳,“喜”指喜儿。
杨 哈哈,喜儿,你转过来叫爹看看。(喜转身)好,一会儿叫你大春哥和王大婶于也过来看看。(喜儿羞涩而又撒娇地一扭身)唔,爹
还请了两张门神来,把它贴上吧。(取门神)
喜 门神!(二人贴门神)
(唱)门神门神骑红马,
杨 (唱)贴在门上守住家;
喜 (唱)门神门神扛大刀,
杨 (唱)大鬼小鬼进不来!
(二人合)哎,进呀进不来。
杨 (白)晤,叫大鬼小鬼进不来。
喜 叫那要账的穆仁智也进不来!
杨 好孩子,叫咱们过个平安年。(两人关门)
除夕还有很多活动,如无论大江南北都要给小孩子压岁钱等,有些地方还要挂红灯笼等。总之,要体现红红火火的喜庆气氛。
大寒节气,冬日隆隆,天寒地冻,诗人们也没有闲着。“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白居易能够感知到穷苦人家的冬日难熬,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题浮光丘家山寺
宋 王之道
古寺钟鸣漏向残,马嘶人起束征鞍。
曈曚半弄阴晴日, 栗烈初迎小大寒。
溪水断流寒冻合,野田飞烧晓霜乾。
嗟予老踏浮光路, 陟岵怀亲眼欲酸。
与同舍游净明是日大寒予独乘马诸公以盂浩然
宋 王之望
惨淡阴风暗广川,冲寒直到白云边。
寒驴苦忆长安道, 古寺深行小有天。
岘首诗人穷入画,孤山处士句堪传。
疑君便是林君复, 妙字清题故宛然。
冬行买酒炭自随
宋 曾丰
大寒已过腊来时,万物那逃出入机。
木叶随风无顾藉, 溪流落石有依归。
炎官后殿排霜气,玉友前驱挫雪威。
寄与来鸿不须怨, 离乡作客未为非。
用夹谷子括吴山晚眺韵十首
宋方回
极目无穷六合宽,仰天如以浑仪观。
日躔箕斗逢长至, 月宿奎娄届大寒。
肘后方多难却老,杯中物到莫留残。
来年七十身犹健, 容膝归欤亦易安。
永乐沽酒
宋 方回
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
楮币破悭捐一券, 瓦壶绝少约三升。
村沽太薄全如水,冻面微温尚带冰。
爨仆篙工莫相讶, 向来曾有肉如陵。
和仲蒙夜坐
宋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游慈云
宋 陈着
老怀不与世情更,才说闲行兴翼然。
微湿易乾沙软路,大寒却暖雪晴天。
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寻梅山自妍。
笑问松边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不寒寒大寒。
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
大寒小寒,无风自寒。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小寒、大寒多南风,明年六月早台风。
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大寒大寒,无风也寒。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
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
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
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农历)。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欢欢喜喜过新年,莫忘护林看果园。
春节前后闹嚷嚷,大棚瓜菜不能忘。
禽舍猪圈牲口棚,加强护理莫放松。
春节前后少农活,莫忘鱼塘常巡逻。
大寒过年,总结经验。
节前节后多商量,想法再把台阶上。
节约过新年,不能狂花钱。
年好过,春难熬,盘算好了难不着。
好过的年,难过的春。
日子要过好,一勤二节约。
勤是井泉水,俭是聚宝盆。
光增产,不节约,等于买了无底锅。
光增产,不节省,好像口袋有窟窿。
劳动吃饱饭,挨饿是懒汉。
奔小康勤劳致富,家家都有小金库。
人勤搬倒山,人懒板凳也坐弯。
懒牛屎尿多,懒人明天多。
早起三日顶一工,早起三年顶一冬。
靠天越靠越荒,靠手粮食满仓。
靠天吃饭饿断肠,双手勤劳粮满仓。
多逛地头,少逛街头。
十个懒汉九个馋,有事没事把亲串。
吃饭穿衣看家底,推车担担凭力气。
量体裁衣,看锅吃饭。
夏不劳动秋无收,冬不节约春要愁。
兴家好比肩挑土,败家犹如浪淘沙。
打长谱,算细帐,过日子,不上当。
能掐会算,钱粮不断。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节约要从入仓起,船到江心补漏迟。
能叫囤尖省,不叫囤底空。
家里有个节约手,一年吃穿不用愁。
不会省着,窟窿等着。
有钱常想无钱日,莫到无时思有时。
燕子衔泥垒大窝。
一年不吸烟,省个大黄犍。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一天节省一根线,十年能织一匹绢。
平常不喝酒,零钱手里有。
勤扫院子清地皮,三年能买一头驴。
一天节省一两粮,十年要用囤来量。
院内院外打扫净,过好年来讲卫生。